1、四、 初中阶段课内重点古诗词鉴赏,首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曹操),写出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而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踌躇满志的状态。,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联系寥廓无垠的宇宙,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其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 次北固山下(王湾),这一联以小景传大景,描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宏阔大。,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2、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这两句运用设问,遥应首联,通过“雁足传书”的典故,表达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首联总写湖水,前一句点明地点,两个地名连用,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
3、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视所见花草。“乱花”“浅草”写出花的繁多和草的柔嫩,突出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春的勃勃生机。,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描绘出了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营造出一种冷落黯淡的氛围,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通过对游子在残阳夕照的古道上行走画面的描写,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完美地体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
4、的愁思。,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山势绵延不尽,这是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望岳(杜甫),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生动有力;下句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是实写。“割”字用夸张手法,形象贴切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动转静,写细望之实景。用“曾云”衬托出山高;“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写出山的深远。,“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破”字写
5、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再现荒芜人迹的凄凉。诗人写今日景物,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 春望(杜甫),“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音信不至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忧时、思家之情。,叙事。从“单车”可看出此次出行轻车简从,仪节规格不高。“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
6、将士。于叙事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 使至塞上(王维),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是正比,而“归雁”是反衬,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大”写出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之高;“长”表现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苍茫空旷,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赏,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开篇交代出行的情况。此次出蜀,由水路乘
7、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荆门送别(李白),“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形象生动,写出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诗人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自己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反面着笔,越发显出思乡深情。,一个“凄凉”,一个“弃”,把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寂
8、寞虚度年华的那份苦水委婉地倒了出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运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两个典故,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点明酬赠题意。“长精神”三个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诗作开篇从一戟说起,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引出对古人和古事的感喟,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 赤壁(杜牧),化用典故,以小见大,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非常含蓄,同时也表露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
9、历,写了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的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过零丁洋(文天祥),颔联运用比喻,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地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颈联用双关手法概括了诗人难忘的两次经历,表现忧愤之情。“说惶恐”是追忆过去,表明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慨叹眼前,说的是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零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尾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开篇设问,破空而来,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
10、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词人情感的波澜起伏,最终从幻觉回到现实。表达出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表明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不得亲人团圆的惆怅。,前三句蕴含哲理,表明人生不会完美,要有豁达胸襟;后两句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聚”形容潼关的雄伟气势,以“怒”形容黄河
11、之水之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踌躇”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驻足潼关,思绪万千,徘徊不前的情态,从眼前衰败之象,追忆当年长安繁华之景,对世事沧桑感慨无限。“伤心”二字是对古都长安今非昔比的感慨,也是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是全曲之“眼”,是对主题的开拓和深化,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诗人虽身居俗世,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其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饮酒(其五)(陶渊明),运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以客观景物的描写
12、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见”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前句承上启下,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后句写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的悠然自在。 “真意”就是能够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以乐景写哀情。“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显示出作者感情的激荡变化,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行路难(其一)(李白),这两句正面写“行路难”。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
13、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愤,具有比兴的意味。,运用典故,以“垂钓”“梦日”自比姜尚、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此处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四句节奏短促,具有跳跃性,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重新鼓起扬帆沧海的勇气,突出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抱负,不断追求的乐观积极态度。,首句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卷”“折”从正面和侧面写出风势之猛;“即”表明了诗人对这里冬天到来之早的惊奇;“飞”勾画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
14、场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诗人发挥想象,将北风看作春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营造出意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忽如”写出“胡天”的变幻无常和诗人对此的惊奇。,前两句把视线从室外拉到室内,后两句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寒冷,侧面烘托大雪之寒,极写边塞苦寒,角度新颖。,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环境,以万里愁云烘托送别的气氛。“愁”“惨”二字,写出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为下面的送别营造一个奇异壮伟、广漠辽阔的背景。,从视觉角度写红旗与飞雪,动静结合。“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被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运用夸张和反
15、衬的手法写出边塞的奇寒。,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诗人将友人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复杂。,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幅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己亥杂诗(龚自珍),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秋景的不同。后句以“雁去”写塞下天气的寒冷,与作者家乡吴
16、地截然不,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秋景的不同。后句以“雁去”写塞下天气的寒冷,与作者家乡吴地截然不同。,风吼,马嘶,混杂着军中的号角声,形成浓厚悲凉的气氛。“长烟落日孤城闭”表面写夕阳西下,孤城紧闭之景,实写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这三句动静结合,为下片抒情蓄势。,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念家乡,却因未达到建立军功的目的而无法回去。“一杯”与“万里”悬殊对比,诉尽杯酒难消之乡愁。后句化用典故(勒石燕然),表明自己立志打败外敌,确保西北边境安定的决心。,上片叙事。“狂”字统领全词,体现激情奔放的风格。“千骑”写出人很多,气势庞大;“卷
17、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运用典故,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要亲自挽弓射虎。在浓墨重彩的描绘出猎场面后,突出表现了作者的少年侠气。,下片抒情。以“鬓微霜”的“何妨”衬托“少年狂”,表现出作者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后两句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醉里”点明酒醉之中,“挑灯看剑”突出动作神态,表现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梦回”这里指回到梦中,“吹角连营”表
18、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八百里”“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照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衬托出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肃穆。“点兵”二字透露出战争即将开始,“秋”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隐含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马快弦急说明战争的激烈和顺利,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天下事”在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可怜”一词笔锋陡转,使感情一落千丈,尽吐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充满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