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 12小题,60 分)1.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的义务,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是地方特产、珍鸟奇兽。材料说明西周( )A.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 B.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C.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 D.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是地方特产、珍鸟奇兽”,可知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故 A项正确;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划分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继承问题,故 C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下,中央主要依靠血缘关系和周天子的权威来实现对地方的控
2、制,故 D项错误。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公共性君臣关系,没有涉及分封制,故 A项错误;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3、故 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故 C项错误;D 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 D项错误。3.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因为此举( )A.挑战了宗法制度 B.损害了大夫利益C.冲击了天子权威 D.不符合周礼规定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大夫”“国君”,可知为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 A项错误;材料是季孙氏的家臣主张整肃跋扈的大夫,结果受到反对和批评,并未真正损害大夫的利益,故 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冲击周天子的地位,故 C项错误;材料中大夫替国君整肃大夫,实际上是僭越了大
4、夫的职责和地位,这不符合西周礼乐制度的规定,故 D项正确。4.“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2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C.继承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答案: B解析: 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与材料“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不符,故 A项错误;材料中“亦事势推迁所必至”表明顺应了时代要求,故 B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且分封制度与材料“秦以一皇帝高出
5、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不符,故 C项错误;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与材料中“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不符,故 D项错误。5.下表为史记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姓名 本 官 身 份卫长君 外戚卫青 建章监、大中大夫、大将军 外戚、功臣霍去病 骠骑将军 外戚、功臣霍光 奉都将军、光禄大夫、大将军、大司马 重臣、外戚金日 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禄大夫 功臣A.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君主专制有所强化 D.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答案: C解析: 汉武帝重用外戚和功臣,其目的在于加强其个人权力,而不是实现大臣之间的权力制衡,故 A项
6、错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 B项错误;汉武帝重用外戚、功臣和重臣,表明外朝即三公九卿权力的弱化,在此基础上,君主的权力大大增强,故 C项正确;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D项错误。6.汉书武帝纪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郡守、刺史等级的官员)举孝廉,所以化元元(平民百姓),移风易俗也。”且文献通考记载:“汉时孝廉则非有实行可见者不容谬举故也。”这说明察举制( )A.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 B.解决了官员空缺的问题C.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使地方获得自主用人权答案: C解析: 材料中察举制的举荐方法是“令二千石(郡守、刺史等级的官员)举孝廉”,没有
7、提到严格的程序,故 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官员的空缺,故 B项错误;根据“化元元(平民百姓),移风易俗也”“孝廉则非有实行可见者不容谬举故也”,可知其具有教化功能,故 C项正确;察举制是由地方推荐,中央任用的人才选拔制度,故 D项错误。7.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答案: D3解析: 唐代科举制注重才能,不是重视门阀士族,故 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科举制对官吏素质的要求,故
8、B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选拔的标准,没有涉及唐代科举制的影响,并未说明其扩大了社会基础,故 C项错误;材料中对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进行了严格的审查、规定,这说明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要求比较严格,故 D项正确。8.史书记载,宋仁宗自己曾经对臣子表示:“措置(处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这表明( )A.理性思考影响君主施政B.丞相制可以消除决策失误C.宋代君主权力有所削弱D.宋仁宗无意加强君主专制答案: A解析: 材料中“措置(处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体现出了理性思考对于君主施政的影响,故 A项正确
9、;丞相制可以降低决策失误率,但是并不能消除决策失误,故B项错误;C、D 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9.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 )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B.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答案: B解析: 材料中“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就是为了防止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 A项错误,B 项正确;元代行省划界出于政治
10、目的并非经济目的,故 C项错误;材料中行省划界并未体现“以北制南”的理念,故 D项错误。10.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本世纪(14 世纪)末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亲自批阅一百五十件奏章,裁决四百种案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B.朱元璋勤于政务C.封建社会走向没落 D.丞相怠政无能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中朱元璋政务繁忙,可知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象,故 A项错误;朱元璋勤于政务是材料的基本内容而非本质,故 B项错误;明初废丞相、权归六部意味着君主权力空前强化,封建社会内部的灵活性、机动性变差,社会走向没落,故 C项正确;根据材料“本世纪(1
11、4 世纪)末年”,可推断此时丞相制度已废除,故 D项错误。11.下面为一部史学著作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著作是( )前言第一章 国家机构的核心皇帝第一节 大位、大权、大政第二节 强化皇权的措施4第三节 皇权在国家机制中的运作第二章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禁直机构第一节 三公三孤第二节 内阁第三节 中书舍人第四节 尚宝司第五节 六科第六节 翰林院第七节 詹事府第三章 分理国家政务的行政机构A.唐代政治史略稿 B.元朝政治制度述略C.明代国家机构研究 D.雍正时期的中央官制答案: C解析: 唐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为三省六部,题干中并未提到三省,故 A项错误;元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为中
12、书省,而题干中并未提到中书省,故 B项错误;明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为内阁,题干中提到内阁,故 C项正确;清代雍正时期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为军机处,题干中并未提到军机处,故 D项错误。12.“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答案: A解析: 军机处将皇帝的密信直接寄给相应大臣,减少了其中的一些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 A项正确;军机处没有掌握决策权,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
13、裁决,故 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专制皇权,故 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机处与其他机构分权制衡,故 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2小题,40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
14、,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阳传泽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5材料二 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 30卷 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王振安从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12 分)(2)根据材
15、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8 分)参考答案: (1)治国之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速亡的教训;稳定唐初社会秩序的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2)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维护专制的色彩明显;重视经济立法。相同:施仁政,重法典。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治国之策”,根据材料一中“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可知唐太宗以礼为重,礼法并用;第二小问
16、“原因”,根据材料一中“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可知唐太宗吸取了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的教训;由“(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可知这是出于稳定唐初社会秩序的需要;由“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可知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 30卷 460条”,可知涉及内容广泛;根据材料二中“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
17、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可知其维护专制的色彩明显;根据材料二中“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可知其重视经济立法;第二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可知相同点为重法典,施仁政。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
18、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0 分)参考答案: 示例一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6示例二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治日益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解析: 首先写出论题,然后进行阐述。可以从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或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角度来分析。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从郡县长官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角度回答;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从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比较中获得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