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习题(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docx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1093630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习题(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习题(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习题(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习题(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习题(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读图,完成第 13 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的功能是( )提供生存空间 提供物质和能量 消纳废弃物 消纳新陈代谢的产物( )A. B. C. D.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C.过度樵采 D.过度养殖3.下列地理事象属于该地自然环境对当前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的是( )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臭氧层破坏A. B. C. D.解析:第 1 题,当地的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直接体现了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和生产劳动场所的功能,而消纳废弃物及新陈代谢产物的

2、功能未体现出来。第 2 题,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图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可知,当地平原比重较小,但耕地比重过大,林地和草地比重小,说明当地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 3 题,题干中的“江南丘陵”是题眼。严重的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但不会出现土地沙化;臭氧层破坏是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与当地过度开垦无关。答案:1.A 2.A 3.D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 46 题。24.下列环境问题中,明显属于环节后果的是( )A 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C.地震 D.旱涝灾害5.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A. B. C. D.6.近年来的夏季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

3、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A. B. C. D.解析:第 4 题,水土流失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第 5 题,酸雨是人类排放的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的。第 6 题,赤潮是人类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答案:4.A 5.B 6.B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环境问题也不同。据此完成第 79 题。7.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C.人类对生物资源

4、的破坏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8.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3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的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的C.工业社会开始的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9.下列实例反映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 )A.鼓励私人轿车大量使用B.渤海伏季休渔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D.礼品精美包装解析:第 7 题,采猎文明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这会对生物资源造成破坏。第 8 题,从工业社会开始环境污染演变为社会公害,成为全球性问题。第 9 题,鼓励私人轿车大量使用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大气污染;礼品精美包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过量开采地下水也会引起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实行休渔制度有利于鱼类的再生,符合人地关

5、系和谐发展的要求。答案:7.C 8.C 9.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第 1011 题。10.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B.佛教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11.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种思想反映了(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4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解析: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是

6、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佛教和儒家都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答案:10.B 11.C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第 1213 题。12.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A. B.C. D.13.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解析:第 12 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

7、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第 13 题,阶段是工业化社会时期,人类试图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答案:12.A 13.D阅读藏羚羊的跪拜文中的片段,完成第 1415 题。5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14.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将违背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中的( )尊重与善待自然 关爱人类 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人定胜天A. B.C. D.15.文中“他”的行为是为了获取自然环境中的 价值( ) A.维持

8、生命 B.经济C.娱乐和美感 D.科学研究解析:第 14 题,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会导致藏羚羊的灭绝(违背了尊重与善待自然),还剥夺了他人和子孙后代合理利用藏羚羊的机会,而且所有人类都要承受藏羚羊灭绝的后果(违背了关爱人类和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第 15 题,文中“他”猎杀藏羚羊,是为了获取其皮毛,获得经济利益。答案:14.D 15.B16.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描述了梅托斯等人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的情况,研究者以 19001970 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以及工业污染和人均工业产值的变化数值为依据,提出了一个“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如下

9、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人口不加限制地增长必将导致人均粮食产量 。 (2)人口过度膨胀必然会使自然资源和人均工业产值发生 。 (3)人口剧增和环境污染加剧,会加速粮食 ,从而使人口死亡率 。 (4)从模型曲线可以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福利,应当6。 解析:由图可知,大约在 1970 年之前,人口、人均粮食、人均工业产值、污染都是同时增长的,之后人口进一步增长,人均粮食、人均工业产值、自然资源呈下降趋势,而污染呈加剧趋势。答案:(1)减少(2)灾难性下降(3)减产 提高(4)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17.(探究性学习)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可是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

10、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却意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恩格斯(1876)自然辩证法(1)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2)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的过程是人类在怎样的环境观指导下行动的必然结果?这种发展观为什么容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3)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与

11、环境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4)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你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做?解析:第(1)题,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位于西亚地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植被大量破坏导致水资源短缺,进而导致土地退化;“不毛之地”是荒漠化的表现,它主要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造成的。第(2)题,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的必然结果。第(3)题,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排放废弃物,同时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反作用。第(4)题,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告诉我们,不能只关注“第一步的胜利”,还要关注以后“各步的胜利”,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寻求新的发展观。7答案:(1)土地荒漠化。后果: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2)传统的发展观(或征服论发展观)。原因: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资源和能源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4)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