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1103037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7.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 标 导 航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学 法 点 拨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重点是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表现,学习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身边的污染事件及普遍关注的雾霾天气加以分析;注意区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点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途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概念较难把握,要充分结合我国的“科学发展

2、观”“低碳经济”等新理论,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互动课堂,知识点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平衡关系,人地关系,征服自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人类与环境相处的演变图。 某一地区气候十分干燥,除了紧靠河岸的地方和泉水涌出的绿洲有人类定居外,其他地方大多人迹罕至,十分荒凉。 后来人们学会了开凿深井,加上开发自然资源,荒凉的土地有了生机。为了发展生产,人们又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坝,农业由此发达了,原来没有人烟的地方也兴旺起来了。,继续发展下去,这个地区却因为人口膨胀,河水出现污染,水源严重不足,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居民纷纷外迁。人类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这里的人们逐渐意识

3、到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行环境整治,家园又变得美丽了!,(1)图中四个时期分别对应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哪个阶段? (2)图中四个时期的人地关系是怎样的? (3)与的环境问题有何不同? 答案:(1)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 (2)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可持续发展。 (3)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出现在局部地区;时期的环境问题既有生态破坏,又有环境污染,从局部逐步扩展到全球。,在人类不同时期,人地关系各有特点,并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1(2017山东潍坊高一检测)读“古代农耕示意图”,完成(1)(2)题。,(1)该

4、图片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 (2)图示时期,农耕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A B C D 【解析】 第(1)题,该图反映的是,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耕作活动,这一时期人们通过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第(2)题,这一时期农耕活动产生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B,A,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_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知识点二 直面环境问题,物

5、质和能量,环境,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土地资源,水土流失,环境的自净能力,水,固体废弃物,放射性,3环境问题的分布:,变暖,环境污染,资源,读“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示意图,探究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2)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的问题有哪些?,答案:(1)发达国家多环境污染问题(如加利福尼亚的大气污染、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工业污染和核辐射污染、北海和地中海的工业和生活废物污染等)。发展中国家多生态破坏问题(如非洲森林的砍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南侵;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等)。

6、(2)环境问题不只是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如全球增温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和国家;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遭大规模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可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等。,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从而使人类与环境之间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3环

7、境问题的分布 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已经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2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危害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的某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 C水土流失 D全球气候变暖,C,(2)图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解析】 从图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环境问题,可知该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该环境问题

8、最严重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A,知识点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当代人,后代人,生态,经济,社会,公平性,共同性,读“可持续发展联系图”,探究下列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_持续发展,条件是_持续发展,目的是_持续发展。,(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下列做法符合的原则是: 保护生物多样性:_原则。 国际合作解决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问题:_原则。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_原则。,生态,经济,社会,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图所示

9、:,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项,其具体的内容、要求与案例如下表所示。,3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有序性原则 (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 第(1)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

10、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2)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C,D,信息提取 (1)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人类的生产活动形成的。 (2)环境污染的类型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3)环境污染在不同类型国家、地区中的分布规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以环境污染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以生态破坏为主。,4读下面三幅图,图a与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

11、向是_。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是_ _,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_原则。 (4)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出发,需要健全环境法规。这些法规的主要作用是_。,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城市转移到乡镇,在污染物排放相等的前提下,所需要的污染控制费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高,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比农村的污染控制费用高。不少发达国家为减少生产成本,将污染严重的工业大量转移到污染控制费用低的国家或地区,公平性,使人们有法可依,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解析】 本题侧重读图能力的考查。第(1)题,由题干和图可知,在图a中,日本、北美和西欧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把重污染工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第(2)题,在图b中,通过判读等值线识别图例,可以判断出重污染工业的转移方向是由城市转向农村。箭头反映出目前污染工业的转移,有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环境问题分布的地域性特点。第(3)、(4)题,根据图c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和乡村的污染控制费用相差很大,这也正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重污染工业的原因,即为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获取高额利润。,知识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