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春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专题训练4科技文整体阅读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1110043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9春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专题训练4科技文整体阅读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标)2019春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专题训练4科技文整体阅读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标)2019春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专题训练4科技文整体阅读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课标)2019春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专题训练4科技文整体阅读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课标)2019春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专题训练4科技文整体阅读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训练(四) 科技文整体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导 学 号 16502329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 ,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

2、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

3、。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呈现出物象杂陈的面貌。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以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

4、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的造型延续。北宋后期, “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后制度化的结果。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经历了北宋时期定型和金元时期的发展,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既不似魏晋南北朝模印的质朴风格,也不似唐宋堆塑的夸张风格,而是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类型方位虽大致继承了前代,但对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加以调整,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 。明清是古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时代,这在微观的2建筑装饰上

5、也体现出来。(选自于志飞、王紫微的麟角峥嵘数脊兽 ,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脊兽是常出现在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中屋脊上的一种装饰,能使屋脊轮廓富于变化、造型繁简有度,并呈现出屋脊的构图美。B考古发现,至少在春秋晚期,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开始使用瓦饰,其样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羊角形、人形等。C脊兽约起源于东周,捏塑的方式表明此时还未大规模生产,能使用这种脊兽的多是中国传统里的高等级的大型的木构建筑。D秦雍城遗址出土的陶制建筑构件和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等考古发现都能够说明脊兽来源于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解析】 D 项, “都能够说明脊兽的出现来源于独立发

6、展的瓦饰体系”错误,原文有“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可以看出,这一段说明的是不同地区的瓦饰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不是说脊兽来源于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在传统的木构建筑中,能够起到固定瓦件的作用的除了脊兽外,还有能够与瓦钉配合固定檐日端头的钉帽一类的瓦饰。B先秦到南北朝的脊饰样式少、工艺变化大、具体形象细节缺少统一制度规范等原因使得脊兽制作和使用发挥空间很大。C “仙人走兽”是脊饰的一种,经历较长时间的演进后逐渐制度化,应当在北宋后期已相对定型,样式与明清比较趋近。D脊兽在北宋时期定型、在金元时期得到发展,在明清时期更趋于制度化,并且

7、造型的风格在明清时也呈现高度程序化。【解析】 B 项, “脊饰样式少、工艺变化大使脊兽制作和使用发挥空间很大”错误,原文是“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呈现出物象杂陈的面貌” ,意思是脊兽的形象细节缺少统一的规范,使脊兽在制作上的空间很大, “脊饰样式少”没有发挥的空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制瓦技术在南北朝得到长足发展,瓦饰生产逐渐由捏塑转变为模制,随之也由此前的单独制作逐渐形成了整体制作。B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的绘制技艺能证明我国一些古建筑沿用叶片形钉帽造型的火焰宝珠装饰固定瓦件。C瓦当是传统木构建筑上只放置在脊兽前端的一种瓦饰,

8、比如在东汉陶楼上就有装饰于脊端、上下三个叠在一起的瓦当。D皇家建筑、寺庙建筑在脊兽方面改变了宋式浓郁的民间性,追求庄严整肃、显示皇家威仪体现出明清时集权制的加强。3【解析】 C 项, “只放置在脊兽前端的一种瓦饰”错误,原文有“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 ,意思是瓦当是放在所有筒瓦前端的一种瓦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导 学 号 16502330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 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

9、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 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电荷的数量将随着

10、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 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

11、纸,而在 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

12、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4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 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

13、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4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D2010 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解析】 A“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夸大其词。依据原文表述, “目前充分

14、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人有 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

15、力感。【解析】 因果倒置,原文是“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D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真实物体毫无差别。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5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

16、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解析】 A 项, “毫无差别”过于绝对,原文是“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B项,张冠李戴,末句中“水平方向”应为“垂直方向” ;C 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导 学 号 16502331我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或饮酒的。西周时设有“酒正” 、 “酒人” ,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等相关事务。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饮酒之风”盛行,形成独特的酒文化。在汉代,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

17、醉倒在皇帝面前。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实行官府酒类专卖制度。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武帝死后,酒类专卖制度被取消,改征酒税。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的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当时的贵族和官僚视饮酒为“嘉会之好” 。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当时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河北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 、“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在汉代酒用

18、作实行仁政的工具。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酒,酺五日。 ”酺五日的意思是欢聚饮酒五日。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 。孝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子百户牛酒。酒用来犒劳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 “秦民大喜,争持羊酒食献享军士” 。武帝初置四郡保边塞,臧宫率兵屯驻骆越,越人“乃奉牛酒以劳军营” 。酒在汉代也用于医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记载了利用药物配合治疗的药酒方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记载。汉代还有乡饮的仪式。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仪式严格区分长幼尊卑,

19、要选择吉日举行。成帝永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乡饮酒礼” 。每年三月学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时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 “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 。按照汉代的礼俗,当别人进酒时,不让倒满或者一饮而尽,通常认为是对进酒人的不尊重。灌夫与田蚡有矛盾,灌夫给他倒酒时被田蚡拒绝了,灌夫因此骂座。当时男女宴饮时可以杂坐,刘邦回故乡时,当地的男女一起在宴会上“日乐饮极欢” 。汉代时供人宴饮的酒店叫做“垆” ,当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在临邛开了一家酒店, “相如尽卖车骑,买酒店,乃令文君当垆” 。按当时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规模宴饮还分堂上堂下,以区分贵6贱,吕

20、公当年宴饮, “进不满千钱者坐之堂下”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礼仪制度的严格。(摘编自王绪栋试析汉代的酒文化)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我国酒文化历史久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酒具和古代设置的有关官职,可证明我国西周时已掌握了酿酒的技术,也有着饮酒的风俗。B汉代酿酒业空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以豪饮为荣,豪饮成风,有大臣在皇帝面前因喝醉了酒而有失礼仪,也没有被追究责任。C汉武帝时实行酒业官营政策,官府独占酒利,不许私人自由酿酤,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不利于酿酒业的发展,武帝死后,这一制度被取消了。D汉代酒的种类很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从刘胜墓中出土的陶缸题字和汉景帝

21、时元王以醴酒招待穆生,可知米酒当时只是皇族的专享。【解析】 刘胜墓中出土的陶缸题字和汉景帝时元王招待穆生设醴酒,并不能证明米酒只是皇族专享。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在汉代,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贵族官僚,在节庆聚宴时都离不开酒,可以说酒是必需品,没有酒,人们的生活将失色不少。B在汉代,酒被统治者用作奖赏的工具,不仅可以把酒奖给男性,还可以奖给女性,还会用来犒劳军士,以显示统治者实行仁政。C汉代的乡饮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由于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仪式非常受重视,要选择吉日举行,还要严格区分长幼尊卑。D在汉代,女子可以和男子一起喝酒,在宴饮时还可以杂坐,甚至可以在大庭广

22、众之下当街卖酒,才女卓文君就曾经当垆卖酒。【解析】 原文中列举的犒劳军士,都是百姓犒劳军士,所以选项中“以显示统治者实行仁政”有误。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药酒方剂和张仲景两部药书中的大量记载,我们可以推断酒在汉代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B汉代的成帝、明帝时,在祭祀圣师周公、孔子时,都会在学校举行盛大的酒会,可见酒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C灌夫与田蚡本来就有矛盾,因为田蚡拒绝了灌夫的倒酒,所以灌夫认为这是田蚡对他的极大的不尊重,当场就骂了田蚡。D按照汉代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 鸿门宴中项羽作为主人东向坐,刘邦作为客人北向坐

23、,是符合礼仪的。【解析】 鸿门宴事件发生时汉代还未建立,得不到“是符合礼仪的”推断。刘邦北向坐是表示臣服的意思,而项羽也正式接受了刘邦的臣服。(四)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导 学 号 16502332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 说文 ,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 ,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

24、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 。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 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

25、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 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 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 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

26、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 1945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 。朝鲜从公元 372年起使用汉字,1444 年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 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 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 1600个汉字。越南在汉代中叶之后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 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

27、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摘编自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10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C )A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的8典籍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B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数亿人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C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

28、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D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解析】 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属于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的表述。11下列关于原文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 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文写就,750 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B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试图废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C “谚文”是朝鲜从公元 372年起使用汉字之后,在公元 1444年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的文

29、字,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D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语系的多个国家借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解析】 汉字不是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因形声字字形少变,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不会因语音变化而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B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这使得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C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 红楼梦代表着当时白话的最高

30、成就。D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体的变化,但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解析】 不是“形声字”而是“汉字”的字形少变。(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15 题。 导 学 号 16502333传统礼制因其长期附着在传统政治体制之上,必然具有种种封建之质核,然而同样无可否认的是,对于个人来说,礼及礼制是立身处世的一套准则;对于群体来说,礼和礼制又是人际交往的文明规则;扩而大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礼和礼制则是为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制度而设计的。因此,礼制中必定蕴含着中华先民的生命经验和生活智慧。这种经验与智慧的深厚积累之核心,就是一个“仁”字。礼记载

31、:“礼者,理也。 ”即统治者以“礼”来治事理政,也就是以“理”来治事9理政。在儒家理念中,政治上最大的“理”就是要施行德治主义的“仁”政。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即在仁政中,德与礼相互为用,不可分割。在孔子看来,仁政有诸种具体表现,国家在施政过程中必须具备。仁政的具体表现有五项特质:“恭” “宽” “信” “敏” “惠” ,概而言之,便是庄重、宽容、诚信、勤勉及惠人。这些准则亦是各种具体而微的礼制规范由以制定和实施的内在理念。因而仁、礼关系可以简要地表述为“礼”为“仁”之用, “仁”为“礼”之体;或者说“礼”为“仁”之

32、流,“仁”为“礼”之源。“仁”的原初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最古老的政书尚书仲虺之诰有“仁,爱也”语, 诗经郑风叔于田有“洵美且仁”语,是指民风。 左传襄公九年有“体仁足以长人”语,仁者爱人,施仁政可以发展人的才能。这些理念原本是先秦族群社会普遍存在的血缘亲情关系的天然反映,同样具有历史正当性。在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小共同体中,由长者(族长)主导的权利义务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父权和父责相统一,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君仁、臣忠” 。显然,这是一种对君臣父子双方都有约束力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初含义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各安其位

33、,各行其责。所以,从原生儒家的君权、父权中推不出后世“三纲五常”中绝对专制的理念来。恰恰相反,原生儒家的观念是“圣道”高于君命,儒士为王者师,信仰高于权位,所以孟子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的民本思想,荀子有“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犬行也”的道德原则。从血缘亲情中生长出来的仁爱观念,再外推一步,即是“忠恕之道”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根据曾子的解释,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忠恕之道”的正解就是“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 ,其反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基本精神都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就是孟子所说:“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

34、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此孟子推出“四心” ,即“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将此作为“仁”之“四端” 。孟子所言,实质就是人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故可简称为“人性” ,也就是“仁”的具体表现。古今中外,概莫如是。(节选自葛金芳中华礼制内在凝聚力的学理资源和现实挑战有删减)13下列和“仁”与“礼”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礼制中蕴含着华夏先民的生命经验和智慧,这种经验和智慧以“仁”为核心, “礼”与“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B仁政的具体表现有“恭” “宽”

35、 “信” “敏” “惠”等五种特质,这些也是制定和实施种种礼制规范所遵循的内在理念。C “礼”与“仁”互相为用,不可分割,在儒家理念中,施行德治主义的“仁”政离不开“礼” ,即政治上最大的“理” 。D “仁”是内在的理念, “礼”是外显的规则,礼是仁的具体而现实的反映,礼与仁相10结合方能更好地体现各自的价值。【解析】 偷换概念。 “德”与“礼”相互为用,不可分割,而非“仁”与“礼” ;政治上最大的“理”是“仁政” ,而非“仁政”离不开“礼”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尽管传统礼制有其封建质核,但礼和礼制于人而言是立身处世、人际交往的准则,于社会而言,有益于构建稳

36、定的社会秩序和制度。B儒家政治上最大的“理”就是施行仁政,孔子认为,用道德教化去引导百姓,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那么百姓就会“有耻且格” 。C “仁”的原初含义是人与人的亲善关系,古代典籍中“洵美且仁” “体仁足以长人”等理念都是先秦族群社会血缘亲情关系的反映。D在先秦族群基于血缘关系的小共同体内,权利义务的关系由长者主导,这确立了千年不变的“君臣父子” “三纲五常”的关系。【解析】 曲解文意。 “君臣父子”关系并非千年不变:而原生儒家的这种关系是推不出后世的“三纲五常”中绝对专制的理念来的。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仁政的五项特质,其实可以作为个体处理人际关

37、系的行为准则,对每个人如何立身处世大有指导意义。B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君仁、臣忠”体现的是对君臣父子双方都有约束力的权利义务关系,由此可见,原生儒家并不讲君权、父权。C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的“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道德原则,恰恰是原生儒家观念的反映。D无论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是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都是仁爱观念由血缘亲情外推而产生的。【解析】 曲解文意。 “原生儒家并不讲君权、父权”错,原文讲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行其责,这是原生儒家的君权、父权。(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导 学 号 16502334石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形式

38、,与陶瓷器、金属器、纸本类共同构成了我国历史文物的四大主干。从原始社会的古代崖刻,到周代的石鼓文;从秦始皇东巡刻石,再到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碑碣、墓志、摩崖、塔铭石刻文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歌功颂德、记人载事的赞、颂、记、志、铭等,有各种经典文集、杂咏、题名、地图、谱系、楹联、符咒、药方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从书体上看,石刻有古籀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特别是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现存碑刻 500余座、摩崖题刻 800余处的泰山石刻,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珍存着秦朝李斯碑 、汉代张迁碑 、晋代孙

39、夫人碑 ,以及北齐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纪11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泰山石刻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9 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在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石刻与藏之于秘府的典籍不同,它铭之于石,公之于众,记录、揭示的史实也较为可靠,可以作为订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

40、贵资料,其价值不下于甲骨文之于商周史,敦煌汉简之于汉史。两汉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一直为历朝尤其是清代学者所关注,并融入到近代古史辨的学潮中,衍化成古书真伪之争。由于无法一睹汉代文本之真,争论似永无结果。20 世纪 20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在洛阳的出土引起学界极大轰动,王国维、罗振玉、马衡等人相继对之展开研究,初步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不仅让我们目睹今文经本原貌、今古文经本差异,并可由此窥探两汉经学的发展状况以及秦汉以前经本流传中的错讹。石刻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石头和文字、书法、刻工相结合,成为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观。泰山石刻中,有粗犷急就的凿石,也有精雕细刻的龟碑;有岩石小节,也有万丈

41、摩崖;有平民题迹,也有帝王御笔。小字如蝇,大字如斗,真草隶篆,代不绝书。或托物咏志,或题景留名,或赞其拔地通天之雄,或颂其幽奥旖旎之秀,自然之美融合于石刻艺术,石刻艺术又浑然于自然之景。石刻是一种载体特殊的文物,相对于其他文物而言,它体积大,质量重,难以移动,易于毁损,保存难度较大。秦泰山石刻是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东封泰山时所立,由中国小篆的创始人秦丞相李斯篆书,石刻约有 222 字,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德。然而这块无比珍贵的国宝,历经 2200多年的天灾人祸,现在仅剩下九个半字了。(节选自 2016年 10月 10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2、C )A石刻是我国历史文物的四大主干之一,包含自远古至近代以来的多种文献资料,与陶瓷器、金属器、纸本类同为重要的文物形式。B石刻文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物事迹、典籍经文、书法铭文、禳灾治病、人文地理、诗词文集等,几乎无所不包。C石刻的书体繁复多样,因其特别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从而成为了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D石刻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多重价值,对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书法史、经学史、石刻艺术史等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解析】 强加因果。原文 从书体上看,石刻有古籀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特别是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

43、资料。意思是说石刻的文字涵盖各种书体,更兼又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又可以互证,因此是研12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另外书体繁复也不准确。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泰山石刻现存碑刻 500余座、摩崖题刻 800余处,不仅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而且还珍存着一大批名碑。B泰山石刻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孙克宏、清聂剑光以及王恩礼、赖非都依据其笔法、字迹、字径、书体和风格,怀疑为北齐人所作。C石刻记录的史实铭之于石,公之于众,比藏之于秘府的古书典籍更可靠,因而可以作为订 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D石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

44、体,也是宝贵的文物,它如同一面史册,记载着彼时彼地的历史事实,可考证古籍、辅翼经史。【解析】 曲解原文、张冠李戴。原文是说三人观点各不相同:明孙克宏称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同出一手。 清聂剑光认为是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所作。 王恩礼、赖非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而作者说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同为珍贵的文物,与甲骨文之于商周史,敦煌汉简之于汉史的史料价值相比,石刻之于两 汉经学史的研究价值毫不逊色。B古书真伪之争,是近代古史辨学潮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一直为历朝学者所关注的两汉今古文经学争论。C20 世纪 20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出土,学者们相继展开研究,彻底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使古书真伪之争终于有了结果。D石刻是中国人类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观,天灾人祸使它易于损毁,难以复原,因其载体特殊,保存难度较大,更应重视和保护。【解析】 夸大其词。原文是初步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并且提供了对比和窥探的文本证据。并非争论有了结果。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