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一、明朝的统治 1.明朝建立: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2.强化皇权 (1)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2)措施 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
2、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作用: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3.科举考试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文体:明朝科举对考
3、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3)评价: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4.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
4、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5.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时间: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货物: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到达地区:郑和的船
5、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评价: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2)戚继光抗倭 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经过: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
6、军”。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6.科技、建筑与文学 (1)科技名著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
7、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2)建筑工程 明长城: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北京城:明成祖从1406 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
8、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3)小说,(4)戏剧: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7.明朝的灭亡 (1)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概况: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
9、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1644 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4月,起义军占领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二、清朝的统治 1.清朝建立: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 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巩固统一 (1)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1662年2月,荷兰殖民者向郑成功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6
10、83年,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2)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册封:1653年,顺治帝正式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管理:1727 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
11、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 乾隆皇帝70岁寿辰时,六世班禅长途跋涉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参加祝寿庆典。乾隆皇帝特意下令仿照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修建了须弥福寿庙,供他居住。,(3)巩固西北边疆 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占领了青海、 蒙古的许多地区。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乾隆时期,
12、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4)雅克萨之战 背景: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并且继
13、续增兵,扩大侵略。 概况: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3.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4.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
14、发展 (1)农业 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表现: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在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品种和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15、起到了推动作用。,(2)手工业: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3)商业: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
16、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和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4)人口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但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5.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17、讨论,而且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2)文字狱 表现: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
18、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 危害: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再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连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遭到杀身之祸。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3)文化专制政策: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仅在乾隆时期,禁书毁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20年,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
19、和销毁。,6.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政治腐败:乾隆以后,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2)军备废弛: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 (3)财政危机: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4)贫富分化: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7.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表现: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
20、上贸易;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1757 年,清廷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3)评价: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8.文学艺术 (1)小说: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
21、,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2)昆曲:明朝时,昆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政治历史剧,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3)京剧: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徽商组织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考法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例题】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的演变 B.所有人才都从进士科选出 C.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 D.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 解析:题干材料的大致意思是,那些做官的人如果不是通过进士科考中,总会感觉很遗憾。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进士科很重视。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