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福安市第六中学 2018-2019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 史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2 分) 1秦朝时期,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这反映出秦朝( )A实行依法治国 B百官胆小怕事 C皇帝独裁专断 D行政机构缺失2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先后消灭了臧茶、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又赐封九位同姓诸侯王,管理地方,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中山国等。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A有利于确保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B导致汉王朝陷人混乱并短期而亡C迫使继任者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D加快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步伐3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 ,在位皇
2、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4.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A. 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 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C.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 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5. 在中国古代, “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
3、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 。这里所评述的制度A. 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 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 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6. 唐太宗认为,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A. 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B. 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2 -C. 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D.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7. 唐代太学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取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学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
4、有助于A. 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B. 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C. 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 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8.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创立三省六部制C.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9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 ,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C提高了庶
5、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10.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 “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11.“故自昔惟意大里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 ”这段
6、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A.重视商业 B.重视宗教的作用C.重视军事实力 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12.孙中山领导推翻满清统治,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但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地追随着康有为和梁启超。但 1900 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也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3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孙中山的思想根本转变C.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13.毛泽东撰文称:“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这一观点可能出自 A.湖南
7、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论联合政府14.1943 年,邓小平曾说:“遵义会议之后,党是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彻底克服了党内的左 、右倾机会主义我们回忆起过去机会主义领导下的惨痛教训,每个同志都会感觉到这九年是很幸福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毛泽东思想已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C.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D.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巨大成功15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
8、府管理失控16. 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C. 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17汉字中许多形声、会意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这个“耕”字,我们可以确知当时A土地私有得到发展 B精耕细作开始确立 C. 小农独立经营普遍 D. 生产力水平较低下18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 4 -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
9、影响是 A经济作物扩大种植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粮食生产的商品化19唐朝前期,大力推行均田制,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的土地,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关中农民均田所得最少最可能是由于A. 关中不宜农业,土地、人口少 B. 关中动荡,农业人口大量南迁 C. 关中大量土地为地主占有 D. 贵族门阀干预,均田执行不力20.“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两
10、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B. 两个概念没有关联C. 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 D. 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21史料记载宋太宗时, “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中书(宰相)不预闻。 ”这反映出( )A中央机构存在事权划分 B政出多门,官制混乱C集体议政保证决策高效 D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22雍正帝挑选入职军机处的两位大臣之一是为官谨慎小心的汉族官员张廷玉,另一位是雍正帝的心腹鄂尔泰。这体现出军机处( )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加剧了君权相权的矛盾C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 D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23明英宗时期,内阁诸臣创立权宜之制:早朝只许言事八件。因此,内阁要处理除早朝时呈由皇帝裁断的八
11、件事务外的所有奏章的票拟。这一权宜之制表明内阁( )A获得了法定地位 B有政务的决策权C是中枢辅政机构 D成为实际的宰相24内阁大学士蒋廷锡是清雍正帝时期的军机大臣,他( ) 必须亲自处理文书 只能承皇帝旨意办事 无权参与军国大政 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A B C D25明代嘉靖中期,官员“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宰相,压制六卿(六部尚书)矣” 。这表明当时( )- 5 -A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B内阁严重威胁皇权C内阁与六部互相牵制 D内阁官员权势很大26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 庄子来诠释论语 ,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 中庸 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A.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
12、说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二材料题(共 3 题,48 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 分)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公元 641 年) ,魏征上书唐太宗,说:“广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 ”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二 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
13、心的君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竞得如礼” 。明中期以后, “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 。于是“科道”谏言, “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边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 (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
14、及其影响。 (8 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 (2 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2 分)材料一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当时,棉纱、棉布的生产仍由城乡家庭手工业来完成。清代正式废除匠役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 52 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 25 个。长江中游湖- 6 -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 25 个,造纸业市镇有 2
15、0 个,纺织业市镇有 44 个。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北耕南织,特别是在苏南的城市和乡镇,不得不以买来的棉花作原料) ,纺、织分离,已经开始。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主要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全国。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 19 世纪初已经形成。据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 19 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三 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
16、有利因素)水平最高的地区。在 18 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 16 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但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是工业革命的大前提。据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间手工业大发展
17、的主要原因。 (12 分)(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因素。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最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0 分)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 分)材料- 7 -摘编自清实录等根据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 (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参考答案1-5CCDDA 6-10CDCCD 11-15ACACB 16-20ADDCC 21-25AACAD 26A27.(1)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政治环境宽松,君主善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成熟完备,提供制度保障;儒家思想有关君臣之
18、道的约束。(2)表现:群臣针对皇室的礼仪、财用问题大加指责;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权。影响:导致党争加剧,朝政混乱;统治危机日益严重。(3)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官僚集团争权夺利。28.(1)特点:纺织、制瓷等行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出现了专门化的手工业市镇。部分地区逐渐出现耕、织分离和手工业内部纺、织分离的现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达到新水平。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主要原因:明清时期匠役制度的变革和废除,使手工业发展的环境日益宽松。自由手工业者数量不断扩大,增加了手工业发展的劳动力。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开拓了手工业发展的市
19、场。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进一步开拓了手工业发展的市场。(2)有利因素:手工业规模大,数量多。劳动力充足。19 世纪初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传统科技的发展。- 8 -原因:重工业发展缓慢。中国未重视矿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科技人才。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9总体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白材料,且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论据准确,论证充分,史实引用合理。文字表述清楚,有逻辑性或进行总结。示例一论题:清政府由反对政治变革逐步
20、转变为推行政治变革。分析:从背景上看,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加剧以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推动清政府对政治改革态度的转变:从过程上看,由“戊戌政变”反对政治改革到清末新政主动推行改革,并且 1906 年实施“预备立宪” ,表明清政府的改革逐步深入;从程度上看,清政府的改革经历由“新政”的器物为主发展到“预备立宪”的立宪改革,清政府的改革程度逐步深入;从结果上看,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示例二论题: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 (2 分)分析: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和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迫使其推行改革;清政府改革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应对统治危机;清末戊戌变法和“新政” ,虽涉及到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但未触及专制皇权;清末的两次改革均未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化。 (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