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包头六中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 40题,每题 15 分,满分 60分)1.秦王嬴政读韩非子的书,感叹曰:“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你认为嬴政发此感慨的最主要原因是A. 韩非子认为今胜与昔,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B.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 、 “以法为本”C. 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 韩非子提出“富国以农” ,认为耕可得以富,战可得以贵【答案】C【解析】材料中秦王嬴政对韩非的感慨主要是韩非的思想迎合了他的需要,其中韩非思想中最能体现君主意志的是 C,BDA 不是最主要的。2.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
2、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据此可知,孟子强调A. 道德教化 B. 兴办教育 C. 克已复礼 D. 礼法并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所以孟子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作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 ”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A. 强调“仁”和“仁政”B. 强调“德治”和“君轻民贵”C. 强调礼仪和社
3、会责任D. 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2【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儒家学者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责任担当,故C项正确;AB 两项是针对统治者而提出的主张,排除,D 项是儒家的教育方法与题意无关,排除。【点睛】 “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是解题的关键。4.1948年,中国代表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conscience”写入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A
4、. 仁B. 义C. 礼D. 信【答案】A【解析】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仁,故选 A;“礼”是指西周等级名分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 A;“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排除 B;“信”是指诚信,不欺骗,排除 D。5.“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在这里,荀子强调A. 尊君B. 礼法C. 重民D
5、. 仁义【答案】C【解析】据材料“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下立君,以为民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3本的思想,故 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尊君思想,故 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礼法思想,故 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强调仁义的思想,故 D项错误。故选 C。6.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 道家、法家B. 法家、墨家C. 儒家、法家D. 道家、儒家【答案】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结合所学可知,道家讲求顺应自然,这便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6、,因此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符合题意,故 D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结合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解答即可。7.“竹林七贤” ,所绘为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他们“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竹林七贤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A. 孔孟之道的影响B. 老庄哲学的影响C. 韩非思想的影响D. 墨家学说的影响【答案】B【解析】解读图片和材料信息,可知竹林七贤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狂放不羁,隐逸行乐。其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老庄学说中“避世”思想的影响,故 B项
7、正确;A 项注重礼节;C 注重规范秩序;D 项主张兼爱非攻。8.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 礼制观念淡化 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 崇尚法家思想 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礼属于积极的规范,刑则属于消极的规范,两者相辅相成,共成一体的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 “刑”:多指刑法和刑罚,对一切违法背礼行为进行处罚“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 ”这种礼刑互为表里,礼在则法在,礼失则刑补的状况,正是古人眼里的法律,所谓礼法是也。维护礼制属于儒家思想,强调刑法属于法家思想,材料强调礼法的
8、关系互为表里,没有可以突出哪一家,所以A、C、D,说法不正确,所以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汉代儒学特点(外儒内法)9.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 B项;A 错在“全部” ;C、D 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9、。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10. 柳宗元说:“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 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B. 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C.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D. 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浮屠(佛教)与易 论语合(即融合) 、不与孔子异道(即同道、融合) ”均足以证明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佛教5与儒家思想是在走向融合的,
10、而不是反映“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 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选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教合一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11. 宋明儒学思想家对如何约束个人行为,有不同回答。一个主张“主人在外面” ,一个主张“主人在里头” 。下列反映了“主人在里头”的主张是A. “存天理,灭人欲。 ” B. “制天命而用之。 ”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D.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向外探究,获取理,而
11、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主张内心的反省,据此分析可知“主人在里头”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内心反省,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 D。A 是朱熹的思想,排除;B 是战国时期荀子唯物主义思想,排除;C 是明代晚期李贽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12.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的实质是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
12、建政治始终;B 项不符合史实,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 项说法错误,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儒家思想;D 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1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 ,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 ,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6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
13、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 ,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 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 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 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
14、,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 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 D项错误。14.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 (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 )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 ,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保其身体” “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可知,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 B正确;
15、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 A错误;清廷没有背离过国学,故 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 D错误。15.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7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 不对,荀子仍然属于儒家;C 不对,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在汉代;D 不符合史实;荀
16、子虽然属于儒家代表,但其“性恶论”与法家有相通之处,因此B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点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又彼此吸收融合,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16.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手工业者A. 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 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 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 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体现了作者“尚贤”的思想,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
17、任人唯亲,墨子是小生产者,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希望提高自身政治地位,故 B项正确;A 项是道家思想;CD 项是法家思想。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名师点睛】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8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2、流派和主要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
18、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7. 先秦某思想家提出:“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是A. 仁政爱民B. 无为而治C. 人文主义D. 与时俱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信息“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表明作者反对当前统治者的墨守陈规,体现作者与时俱进的思想特点,故 D项正确。ABC 项俱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选 D
19、。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18.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相对于荀子,董仲舒A. 继承了荀子的天命观9B. 强调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 突出了天的神秘性D. 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权观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天下的黎民百姓的存在,不是为君主服务的;相反,天下人所立的君主是用来为百姓服务的。荀子和董仲舒一直是强调重民,这两句话都是强调“以民为本” 。但是董仲舒更加强调对政策的要求,要求君主施
20、行德政,这就对君主的暴政有所制约。因此本题选择 B选项。A、C 选项与材料不符;D 选项违背了新儒学的本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新儒学1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A. 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B. 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C. 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D. 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21、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李泽厚的观点来看,每个时代的儒学都有自身的特点,这就是儒家学说随着时代演变的表现,也是儒家思想能够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本题选择 B选项。A 选项错误,本题只是强调了儒家思想的演变,并不是对这种演变定义成歪曲和篡改;C 选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D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批判”二字。20.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A. 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B. 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10C.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22、D. 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不断得到加强,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不断地强化。A 项明显错误;B 项错误,并未尊的孔子本人,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D 项明显错误,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没有必要借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地位21.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 (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 )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 ,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 近代教育
23、体制已经确立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保其身体” “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可知,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 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 A错误;清廷没有背离过国学,故 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 D错误。22.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发展资本主义B. 救亡图存C. 反抗外来侵略D. 反对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师夷长技
24、以制夷” “中体西用”是近代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探索, “维新变11法”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是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危亡进行的尝试,而“马克思主义”则是无产阶级用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武器,故选 B;A 不符合地主和无产阶级的主张,故排除 A;题干中的内容不仅仅是反抗外来侵略,还有中华民族的发展这一内涵,故 C以偏概全,所以排除 C;D 不符合地主阶级的主张,故排除 D。点睛: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救亡图存始终是近代人民奋斗的主题,而要救亡图存就需要反帝反封建,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近代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但是
25、最终只有无产阶级领导完成了这一使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3.2012年新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A. 七大、十五大、十六大B. 遵义会议、十四大、十六大C. 七大、十四大、十七大D. 遵义会议、十五大、十七大【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故 A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
26、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与材料不符,排除 BD。中共十七大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与材料不符,排除 C。24.毛泽东的理论成果是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下列毛泽东的文章(著作)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井冈山的斗争论十大关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A. B. 12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井冈山的斗争是毛泽东 1928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在 1939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是在 1956年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在 1925年发表的。所以答
27、案选 D。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著作【名师点睛】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相关阶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以实事求是作为理论精髓。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都需要掌握。25.中国著名女医药家屠蚴蚴获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属于这同一时期的是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C. 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
28、新品种南优 2号D. 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号,属于文革时期,C 正确;A 项是 1964年,B 项是 1965年,D 项 1983年,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所以选 C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杂交水稻【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0 世纪 90年代我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从
29、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成功发射了多种性能的人造地球卫星;1999 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实验飞船安全返回;2003 年 10月,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杨利伟送13上太空。1965 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获得成功。1988 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1997 年每秒钟能运算 100亿次的“银河III”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73年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的国家,为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贡献。26.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 ,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 ,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A.
30、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B. 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C. 从资产阶级革命到国民大革命D. 从反满兴汉目标到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 “驱除鞑虏”强调的是反抗满清统治者,带有片面的民族主义色彩。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民族意识的觉醒。所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B 正确;孙中山一开始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故排除 A;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国民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 C;孙中山追求的是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不是仅仅反满兴汉到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 D。27. “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 ,其中的两个主要
31、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 )A. 学风淡化 B. 知识分子地位下降C. 价值观扭曲 D. 科学发展滞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解读题干要求:带来的“最大问题” ,亦即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 项“价值观扭曲” ,最为核心,正确。只要价值观出问题了,整个社会、国家许多领域都要出问题(包括 ABD三项在内) 。从而排除 ABD三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
32、现代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化事业文化事业的落后及其恶劣影响28.新中国成立后,在十年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出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高14峰。出现这一“高峰”的主要原因是A. 九年义务教育的迅速普及B. 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推动C. 正确贯彻了党的“双百”方针D. 文学艺术硕果累累【答案】C【解析】【详解】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改革开放后,继续坚持“双百方针” ,文学艺术出现繁荣局面,C 正确;AB 均不符合十年建设时期,排除;D 是文学艺术创作高峰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十年建设
33、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出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高峰” ,结合所学我国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双百方针分析解答。29.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A. 理学已开始遭到批判B. 中国近代教育起步C. 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华民国建立、 临时约法颁布,中国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而“二十四孝”则宣扬愚忠愚孝,强调尊卑等级观念,与人权平等意识矛盾,故 C项正确;A 项“理学开始遭到批判”是明清之际
34、的李贽黄宗羲等人;B 项的“中国近代教育起步”是洋务运动;D 项不符合材料。所以答案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 ,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 、 太平御览等书籍。1530.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
35、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简称“平民革命家” ) 。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 “创立民国”C. “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D. “天下为公”【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是指孙中山也考虑到一般劳苦大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能体现一般劳苦大众的切身利益,所以, “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能说明这一结论。故答案为 C项。ABD 项不能反映“平民革命家”的“平民”特点,排除 ABD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3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成
36、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取得的成就是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神舟”飞船飞行成功C. 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D. 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答案】B【解析】【详解】1995 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9 年“神舟”一号飞船飞行成功,符合题意,故选 B;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 年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文革期间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3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
37、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16D.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科研领域容许不同的学术争论,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不同的学派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故选 D。其他各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双百方针33.下框内是新华社对我国某项科技成果的评论,根据评论内容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科技成果应该是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C. 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D.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答案】C【
38、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中“空间技术” ,排除 A项;据材料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文化大革命”可判断时间是文革时期,排除 BD。C 项符合要求。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两弹一星”34.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种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文中的这种“潮流”是指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 社会主义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马克思主义传播【答案】B17【解析】【详解】依据所学,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大力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主张学习
39、苏俄,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故 B符合题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与庶民的胜利反映的社会主义潮流不符合,故排除 AC;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这里的“潮流”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种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结合所学李大钊是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的知识点分析解答。35.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下列有关历史史实的先后排序应该是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
40、分析:依据所学,1985 年 3月 1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3年 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1985 年 5月 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一次提到,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是 1995年 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1988 年邓小平在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故先后顺序是,所以应选 B。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的教
41、育概况3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主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表明18A.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B. 辛亥革命完成了其应有的历史使命C.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D. 推翻清朝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贡献【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民众将清帝退位与民主共和的实现混为一谈,这表明了唤醒民众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A 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B 错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群众基础,C 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推翻清朝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贡献” ,排除
42、 D。3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大跃进” ;1978 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 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人思想的解放,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这是中共能够不断开拓“新理论”的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 D,A B C三
43、项说法正确,但 A项是推动新理论出现的外在因素而非内在或主要原因,B 项反映的是思想变化的特点而非原因,C 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果也非原因。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38.1978年 5月, 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并在全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阅读文章后明确指出:“文章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嘛,扳不倒嘛!”在中央高层领导中,邓小平是最早就真理标准问题站出来明确表态的。这表明此次大讨论19A. 正式揭开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序幕B. 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 在中央高层中只得到邓小平的
44、支持D. 实质是破除迷信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答案】D【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自身就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所以此次大讨论实质上是一场破除迷信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选 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此次大讨论和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无关系,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选项 B不符合题意,排除;并非只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邓小平是最早表态的,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39.经过党和政府及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努力,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A. 建国时期B. 三大改造时期C. “文革”前夕D. 改革开放以后【答案】
45、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十年多的探索和发展,到 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故 C正确;ABD 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40.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这次院系调整A. 建立了科学的高校专业体系B. 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C. 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D. 推动了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2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通过“高校院
46、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可以看出,这次院系调整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急需技术人才。故答案为 C项。A项没有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排除;B 项与院系调整无关,排除;院系调整对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排除 D项。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民教育的奠基二、选择题:(共 3题,满分 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 “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材料二:黄宗羲
47、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许倬云历史大脉络(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教育主张。(2)据材料二归纳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进步性。【答案】 (1)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2)主张:倡导君民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学校是议政场所。进步性: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
48、极的推动作用。【解析】【详解】 (1)主张:根据“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得出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根据“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得出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根据“笃于礼薄于利”得出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以天下为忧”得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2)主张:根据“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21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学校是议政的场合”概括得出。进步性: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的影响分析回答。42.阅读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几则材料材料一:(一)驱逐鞑虏。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来
49、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的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民族的国家。1911年军政府宣言材料二: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1924年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材料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当时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什么?这种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