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1116067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普通实验文科)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mm 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卷卷头相应位置填写班级、姓名、考场、考号;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 2B 铅笔将考试科目、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2.卷内容须用 0.5mm 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相应空格或区域内。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第 I 卷(选择题,共 7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 )1.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A. 宣扬民本思想B. 主张重构秩序C. 追求仁政德治D. 肯定汤武革命【答案】B【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思想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故 B 正确;A、C、D 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2.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 。

3、下列选项中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观点的是A. “存天理,灭人欲”B.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C. “越名教而任自然”2D.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答案】C【解析】从材料“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可以看出庄周奉行的是庄子的道家逍遥的思想,故 C 项正确。A、B、D 项都是儒家的思想。点睛:首先要明确“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所反映的思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得出答案。3. 韩非子有度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对该观点理

4、解正确的是A. 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B. 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C. 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D. 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C 正确;材料内容并没有体现出自由平等的问题,材料内容只说明韩非子主张法治的思想,所以排除 A 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君主的问题,排除 B;D 项说法过于绝对,法律不可能杜绝乱世,排除;所以选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子的法家思想4.琅玡台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维二十八年(前 219 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器械

5、一量,同书文字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材料说明A. 秦始皇曾经对儒家学说有所利用B. 批评秦始皇的专制统治C. 铭文是小篆,字体结构平衡对称D. 该碑刻反映了秦朝对法律的重视【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中可以分析出,秦始皇曾经对儒家学说有所利用,3故 A 项正确;材料“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反映出,材料对秦始皇的专制统治持赞扬的态度,故 B 项错误;铭文是小篆,其特点是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故 C 项错误;材料“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反映出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推崇,没有体现出对法律的重视,故 D 项排除。5.自汉高祖初年至武

6、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这主要反映出汉初A. 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B. 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C. 诸候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D. 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著书立说,文化思想比较活跃这是由于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而带来的,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说明文学多以浪漫主义而非现实主义风格为主,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汉初百家争鸣局面未得到持续发展,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7、排除;选项 C 自身正确,但材料未涉及诸候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统治者的思想控制程度和文化思想是否活跃是有直接关系的,统治者对思想控制不严厉往往就会出现文化思想活跃的局面。6.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

8、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4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 C 项正确。A 是孔子的言论,B 是荀子的言论,D 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灭亡之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 ,但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个“胜利”指的是A. 法家思想构成了新儒学的核心B.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思想专制的原则C. 秦代的严刑峻法被历代承袭D. 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民本”的特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9、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可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文化专制的体现,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都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说是法家思想的胜利,故 B 项正确;新儒学的核心是仍是儒家思想,故 A 项错误;法家的严刑峻法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悖,故 C 项错误;儒家思想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基本的内容并未发生变化,不能说失去了“民本”的特色,故 D 项错误。【点睛】 “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8.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 ,道教

10、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A.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B.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C. 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D. 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佛教是道教创始人创建的,这种认识与史实不符,但却被道教徒接受,从侧面说明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人中国,故 B 项错误;传说虽然有夸大的色彩,但是不能反映出阻碍思想文5化交流,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李耳创建了佛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融合,故 D 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需要掌握佛教、道教的

11、兴起。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与分析材料。9.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在此他强调了A. 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B. 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C. 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D. 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说明王守仁认为天理就是我内心的良知(伦理道德) ,强调了伦理道德的主宰性,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表明王守仁坚持“知行合一”的学说,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

12、体现出天理的认知过程,故 A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三纲五常的合理性,故 B 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故 D 项排除。10.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这一思想A. 重新建立了伦理秩序B.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C. 开启了中国近代哲学思潮D.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认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吃好吃的穿好看的是人的本性,他主张解放人性,当然是对理学的一种抨击,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伦理秩序的重建,故 A 项排除;

13、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态度,故 B 项排除;李贽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6的范畴,故 C 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1.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意在强调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B. 政治改革的条件C. 社会教化的作用D.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答案】C【解析】材料表达的是“教人”和“人伦” “风俗”“国家”的关系,强调的是教化的作用,故选 C。材料表达的不单是教化和国家的关系,A 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不选。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改革”和“君主专制

14、” ,不选 BD。12.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 ,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 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B. 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 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D. 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塑原始儒家的礼乐秩序体现的是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心学”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塑礼乐秩序不是思想专制,也不是文字狱,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也是儒学,重塑原始儒家不会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选项 D 不

15、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3.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A. 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 政治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C.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D. 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答案】C7【解析】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问题,故 A 项错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发展,说明了印刷技术的进步,材料中“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说技术进步会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也会促进新的技术产生和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

16、治制度,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手工业的分工,故 D 项错误。 14.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 ,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 农政全书A. 渗透近代科学思想B. 汇总历代农学成就C. 介绍西方农学知识D. 突破传统科技藩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徐光启对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甘薯种植。 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学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和创新性和先进性,A 正确;BCD 都属于它的内

17、容,但是不符合农业科技试验,排除。所以选 A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农政全书15.下表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成就分布领域及数量,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结果B. 儒家思想重视民生的表现C. 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D. 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产物【答案】A【解析】8【详解】材料反映领先的科技领域,多数与农业生产相关,诸如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水利等领域,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故选 A;儒家思想重视民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B;传统手工业发展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C;重农抑商政策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D。16.中国古代文人重义

18、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这一现象最能反映A. 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 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 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是由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我国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强调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商品经济发达,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郑板桥本人制定了自己的润格,是平等自由思想的反映。因此选择 B。ACD 不符合材

19、料的主旨,排除。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资本主义萌芽17.明清之际戏曲艺术出现了许多经久不衰的唱段。 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争取婚姻自由进行抗争, 六月雪中窦娥对封建制度的黑暗作出“血染白绫,六月大雪”的愤恨誓愿,打渔杀家颂扬渔民萧恩反抗与官府勾结的恶霸。材料直接反映了A. 批判思想产生了广泛影响B. 商业发展冲击了封建制度C. 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D. 黑暗现实中大众的愿望【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为争取婚姻自由进行抗争” “对封建制度的黑暗作出的愤恨誓愿”“反抗与官府勾结的恶霸”中可以看出,明清之际的戏曲直接反映了黑暗社会现实下普通大众的愿望,故 D 项正

20、确;明清之际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理学占据主流地位,9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发展,故 B 项排除;材料并不能直接反映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 C 项排除。18.1790 年,为祝贺乾隆皇帝八旬寿辰,有地方官员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此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随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 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进京A. 标志着新剧种京剧艺术的正式形成.B. 揭开了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序幕C. 说明京剧深受当时社会各界的青睐D. 形成了徽剧在戏曲中的垄断局面【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光年间, “徽汉合流

21、”局面形成后,京剧逐渐形成,故可排除 A;材料反映了徽班进就演出并合并为四大徽班的情况,这为后来京剧的形成拉开了序幕,故此题选 B;材料显示的是徽班进京演出,这时京剧还没有形成,故可排除 C;材料只是显示徽班进京演出的情况,没有涉及到整个戏曲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形成了徽剧在戏曲中的垄断局面”的结论,故可排除 D。19.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A. 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B. 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 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D. “师夷长技以制夷

22、”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源的贡献。解题时注意材料“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 ,可知这反映的是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从而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故 D 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抵抗派还没有付诸实践,故 A 项错误;B 项是指林则徐;C 项是严复。所以应选 D。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贡献20.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10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该主张A. 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23、思想B.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C. 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D. 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认为中学与西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主张中西学结合,人多通才。这种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有本质区别,洋务派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学之间是分离的,或者说学习西学是为了巩固中学,为中学服务。因此 A 项错误。可以说这种思想是对中体西用的发展,所以 B 项正确。提倡中西学并重,不能说是否定传统文化,因此C 项错误。D 项 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21.恭亲王奕在洋务运动时期曾说:“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

24、洋人;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 ”材料强调了A. 重视西方的先进器物,引进西方技术B. 筹划海防,建立新式海军C. 兼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制度D. 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可知,奕的主张兴办洋务需培养实用科技人才,故 D 项正确;材料“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说明 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培养科技人才,没有涉及到筹划海防,故 B 项排除;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 C 项错误。【点睛】 “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是关键信息。22. 与魏源同时代的梁廷枬评海国图志说

25、:“今天下非无讲求胜夷之法也,不曰以夷攻夷,即曰师夷长技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这反映出A. 天朝上国的观念阻碍了新思想的传播11B. 梁廷枬与魏源一样主张“师夷长技”C. 梁廷枬深刻反思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D. 清政府闭关锁国引起知识分子不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可知其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认为有失国体,可见其依然抱着天朝上国的观念,由此可以得出 A 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新思想的萌发23.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

26、,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 ”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 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B. 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C. 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D. 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答案】A【解析】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 “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体现了当时张之洞不满现状、期待改革,在思想上与维新派有诸多相通之处,故A 项正确;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 ;材料中没有体现戊戌变法,故 D 项排除。 点睛:对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 “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的理解

27、是解题的关键。24.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 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答案】D12【解析】试题分析:“多数国民”是为民众, “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是为觉悟,由此选出D 不是难事。AB 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可排除;C 同样体现,而且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对应的是孙中山等革命派,而不是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闻壶运动中的激进派。考点:新文化运动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关键

28、是看考生能否将材料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怕考生完全寄托课本而又理解不够深入导致错选其它选项。解答材料类选择题,必须按照材料第一性,课本第二性的原则解答。有时可能是命题人断章取义造成所选材料的意思与课本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或者命题人故意选择一个与课本知识相反的错误观点来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如果完全拘泥于课本则会导致错误。25.严复晚年给门生的信中说:“亲见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恒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大地,泽被寰区。 ”这表明严复A. 认清了工业文明的本质B. 发展了进化论思想C. 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D. 否定民主政治实践

29、【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知识的能力。 “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战争的残酷和帝国主义的争夺中,严复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弊端利己杀人,寡廉鲜耻,但并非意味着工业文明的本质不好,A 项错误;对应西方文明,严复看到了孔孟之道的可贵之处,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C 项正确。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26.1918 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做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材料反映了李

30、大钊A. 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的流毒13B. 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提上日程C.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态度D. 主张提高公民的思想素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反映出,李大钊认为中国人具有贪惰性,这不利于中国人立足于世界,其意图是提高中国民族素质,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封建统治的危害和反帝反封建的态度,故 AC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故 B 项排除。27.孙中山在回忆 19 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

31、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是当时的主流B. 广州起义损害了人民利益C. 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D.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 世纪末” “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得知广州起义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由于维新变法是当时中国的主流,故 A 项正确;人民反对并不是因为损害到他们的利益,而是因为不理解,故 B 项错误;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后,故 C 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故 D 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19 世纪末” “莫不目

32、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的分析理解,结合维新思想的影响解答即可。28.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 ,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 ,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A. 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B. 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C. 从资产阶级革命到国民大革命14D. 从反满兴汉目标到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 “驱除鞑虏”强调的是反抗满清统治者,带有片面的民族主义色彩。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民族意识的觉醒。所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

33、华独立,B 正确;孙中山一开始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故排除 A;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国民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 C;孙中山追求的是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不是仅仅反满兴汉到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 D。29.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 ,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 , “矫选举制度之弊” 。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A. 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B. 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C. 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D. 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答案】C【解析】“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

34、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 ,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 , 矫选举制度之弊 ”这说明,孙中山已看到西方代议制的弊端,反对步欧美代议政治之后尘,主张把中国改造为“全民政治”的民国,由人民行使直接民权,C 正确;A 表述太绝对,错误,欧美代议政治虽然存在弊端,但民主政体并没有改变,排除 A;B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0.1920 年 11 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

35、这番话表明孙中山A. 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B. 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C. 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15D. 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表明孙中山认识到在满清政权被推翻后帝国主义的民族侵略仍旧存在,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新的见解,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故 B 项正确,CD 项错误;孙中山在反对帝国主义的问题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不是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故 A 项错误。31.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36、 ”该文发布的背景是A. 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B.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D.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释了中国革命要分两个步骤即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论是 1940 年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发表的,故 B 项正确;ACD 项都不符合题意。32.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

37、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C.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可知,这一观点应出16自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这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故 D 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题意。33.1978 年 5 月, 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并在全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此次大讨论A. 正式揭开了拨乱反正和平反冤

38、假错案的序幕B. 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C. 在中央高层领导人中只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D. 实质上是一场破除迷信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这是一场破除迷信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故 D项正确;AB 项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到了包括邓小平在内许多中央高层领导人的支持,故 C 项错误。34.1957 年,在当时全国 6 亿人口的前提下,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 ,提出了“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的主

39、张。该主张A. 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B. 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C. 认为人口再生产阻碍经济发展D. 在实践中很快得到贯彻执行【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健全各级卫生组织,改善环境卫生,降低了死亡率,大大提高了人均寿命,人口迅速增长。在此背景下,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节制生育”的学术观点,符合当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A 项, “百花齐放”是文学艺术领域,而“节制生育”属于“百家争鸣” ;C 项观点不符合材料主旨;D 项错误, “新人口论”提出后不久,1957 年整风运动中由于“左”倾错误,该观点受到猛烈批判;故选 B。【名师点睛】解题关键点“1957 年”

40、 ,由 1957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正是一五计划完成时,社会主义经济建17设大规模开展之时,结合当时的社会主题即可。35.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为数众多的旧产婆采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1955 年,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的景象。这说明当时A. 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B. 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C. 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入D. 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仍在农村【答案】C【解析】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是在新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新的接生法,不能得出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采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

41、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 “实行新的接生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的景象”可得出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入,故 C 项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故 D 项错误。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30 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36 题 18 分,37 题 12 分,共 30 分。 )36.20 世纪初和二十年代前后分别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 “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 、 “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 、 “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 (1901) , “今日当以集全

42、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 (190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今者中国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1905)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190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材料二 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18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

43、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1919 年)材料三 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有些历史学家更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2)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催生了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二十世纪初相比,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答案】 (1)共同

44、: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 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主张: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发展: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一“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 、 人民当有无限之权 、 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 、 全国之锋刃向于

45、恶政府 ”和“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 推倒满洲政府,颠覆君主政体 ”等信息可知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是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第二小问原因:根据第一小问的共同点联系所学知识,从当时社会背景出发,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思考,即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学中国尊重爱护本国文化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新文化系19统”等关键信息可知,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

46、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是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比较的能力。联系材料一二所知的民族主义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并根据材料三“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 、 “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等信息可知,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是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47、近代中国社会背景;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孔庙的历史沿革产生公元前 478 年,鲁哀公将孔子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是中国第一座曲阜孔庙,当时是集“家庙”与祭孔合一的建筑。初建汉初,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首开帝王祭孔先河;东汉汉桓帝任命由国家管理孔庙的行政长官,使孔庙成为“国庙” 。发展唐初,唐高祖下诏国学立孔庙, “四时致祭” ,显示出“庙学合一”的功能;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 ”自此孔庙遍及全国。我国现存孔庙中始建于宋的占

48、 70%,如苏州的文庙、南京的夫子庙等。鼎盛明太祖下诏全国的孔庙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至清初孔庙成为享有皇家宫殿形制的建筑。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 1560 多处。日本江户时代,各地建立了很多孔子庙,至今还保留了 30 多座仿中国式样的孔庙;按照中国的庙学模式,朝鲜普遍兴建了孔庙,历史上,朝鲜曾有 362 座孔庙。20摘编自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据材料,提取有关古代孔庙历史沿革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信息一孔庙由“家庙”演变成“国庙” 。说明: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

49、基本准则;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信息二孔庙与学校合一,形成了“庙学一体”的格局(功能由祭祀演变成祭祀和儒学教育相结合) 。说明:汉代以后孔子倡导的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国家推广实施儒学教育;唐宋时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取士,孔庙成为传播儒学的圣地;“庙学合一”的官方儒家学校,是培养文化人才、官员的摇篮。信息三孔庙的建筑规格和形制不断提高。历代帝王尊孔,重视修建孔庙祭孔,祭孔是国家礼制;对孔庙建筑的规格一再提高,表明了对儒家思想文化价值的肯定。信息四地域由曲阜到全国再向海外传播孔庙作为传播儒家文化的载体,在全国普遍建立,巩固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孔庙在海内外的建立,源于孔子文化向外传播;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表格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进行分析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