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1116071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承德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承德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承德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承德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河北省承德市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间:6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一五”计划前,苏联的积累率为 19%, “一五”计划提高到了 33%。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率为 15%。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下A.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B. 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 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下注重高积累而忽视了改善民生的问题,选 D

2、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高积累而非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忽视民生而非牺牲农业,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高积累而非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2.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 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B. 马丁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义C. 马丁路德只是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不反对信仰上

3、帝D. 宗教神权、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只是说灵魂得救靠个人信仰,不靠教会的繁琐仪式,与兜售赎罪券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无关。结合所学知识,其根本原因是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A 错误。马丁路德本身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他不会完全否定2天主教义,故 B 错误。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不需要教会繁琐的仪式,所以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信徒得救全凭信仰,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故 C 正确。 马丁路德主张人靠信仰才能得救是对教会权威的否定,与专制王权无关。故 D 项错误。3.假如邓世昌、丘逢甲、张自忠等名人共坐一起回顾谈论各自

4、人生,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最有可能是A. 推翻清政府B. 建立民主政体C. 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D. 驱逐日本侵略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左宗棠、邓世昌、丘逢甲、张自忠等思想主张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甲午战争中牺牲,丘逢甲抗击日本侵占台湾,张自忠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故他们的共同点是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故 C 正确。左宗棠、邓世昌、丘逢甲没有推翻清政府,故 A 错误。四者都没有涉及建立民主政体,故 B 错误。驱逐日本侵略者,只符合邓世昌、丘逢甲、张自忠,故 D 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近

5、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过程4.一名叫沙博夫斯基的东德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错误地发布了一项关于放宽出国旅游限制的草案,误导大批东德人涌向柏林墙,迫使当局解除前往西柏林的限制,不久,柏林墙被拆除。柏林堵的倒塌A. 是沙博夫斯基的失误所致B. 是北约东扩的结果C. 标志冷战对峙局面结束D. 加速了德国统一进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迫使当局解除前往西柏林的限制”可得出柏林墙倒塌在解除限制后出现的,而不是沙博夫斯基的失误所致,故 A 项排除;北约东扩是在 1991 年冷战结束后,3柏林墙的倒塌是在 1989 年,故 B 项排除;1991 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对峙局面的结束

6、,时间上不合题意,故 C 项排除;柏林墙的倒塌加速了德国统一进程,故 D 项正确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柏林墙的倒塌5.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轻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不下去的政府” 。据此可知,罗斯福主张A. 解决就业问题是缓解经济危机的根本B. 解决民生问题是新政的首要举措C. 大力建设福利国家D. 社会保障举措和解决就业问题并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罗斯福未强调解决就业问与缓解经济危机的关系,排除 A;结合所学,整顿

7、金融业是新政的首要举措,排除 B;当时罗斯福当务之急是要摆脱经济危机而非大力建设福利国家,排除 C;“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轻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表明要加强社会保障和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故选 D。6.据史料记载:韩绛,字子华,开封雍丘人,历任陈州通判、开封府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据此判断韩绛应生活于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D【解析】【详解】宋朝为了防止州郡官尾大不掉,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结合所学可知,通判、开封府三司使、枢密副使、中

8、书门下平章事等职都属于宋代,故排除 ABC,D 正确。7.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4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该思想属于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主张仁礼,排除 A;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 B;该思想反对“大国之攻小国”,主张非攻;材料“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 ,主张兼爱。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故选 C;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排除 D。8.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

9、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 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选 B。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以前就已经实行,排除 A。宗法制下,财产的继承是嫡子优先,然后庶子,故 C 项错误。宗法制协调的家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排除 D。【考点定位】宗法制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一主张出自A. 墨家学派B. 儒家学派C. 道

10、家学派D. 法家学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水能攻坚代表着以柔5克刚,这是典型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不去刻意的追求,而是顺其自然。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10.明清科举,主要考试内容为四书大全 五经大全 ,尤其重四书大全考查,相对于内容艰深的“五经”而言, “四书”则比较浅显。乾隆说:“士子所诵习,主司所鉴别,不过四书文而已” “国家设科取士,首重者在四书 ”。明清规定:阐述“四书”义,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否则不予录取。对此分析错误的是A. 以此宣扬程

11、朱理学B. 有利于平民子弟参加科考C. 不利于选拔具有真才实学之人D. 有利于全面提高读书人的文化素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四书相对于五经而言,比较浅显;故 B 正确。明清科举比较重视四书 ,科举考试的考生阐述四书义,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 。故 A、C两项说法正确。由此可以看出明清的科举不利于全面提高读书人的文化素养。故 D 项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1.18 世纪 80 年代美国的麦迪逊说:“美国若是联合起来,只要少数军队,甚至不要一兵一卒,对于外国野心来说,要比美国分裂而拥有十几万准备作战的精兵更能显示出一种令人生畏的姿态。 ”这里麦

12、迪逊的主张是A. 建立统一的联邦政府B. 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 废除落后的君主立宪制D. 维护松散的邦联民主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主要考查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相关内容。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美国若是联合起来” 、 “对于外国野心来说,要比美国分裂”等,结合6所学知识,解读题干:麦迪逊事实上强调的就是国家应该统一发号施令,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即由建国初期松散的“邦联”制,过渡到强有力的“联邦”制。综上,故,正确答案选 A;其余 BCD 三项均不正确。考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

13、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宪法由邦联制到联邦制12.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A.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B. 从海禁到实行闭关锁国C.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D. 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世卿世禄制”是对官位的垄断,不利于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但军功受爵是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爵位,有利于社会流动,故排除 A;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外贸易往来,都不利于社会流动,故选 B;察举制以官举士,具有半封闭特征,而科举制改善了用人

14、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有利于社会流动,排除 C;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工商皆本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流动,排除 D。13.商鞅在商君书说民中指出:“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 ”商鞅意在强调A. 人民富裕有利于国家稳定B. 抑制商业发展的合理性C. 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D. 统治者应以严刑峻法治国【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提出的背景。让人民都富裕起来并非商鞅本意,排除 A;材料并未提及商业的发展,排除 B;D 选项与材料无关。商鞅说:“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意思是国家安定,必须要实现

15、财富的均衡,故答案为 C。7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题意的理解。题干的意思是:所以对穷人用刑罚,迫使他们务农以增加收入,这样就会富足;对富裕的人用鼓励他们买官的办法,使他们减少财富,就会变穷。治理国家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贫穷的变富裕,富裕的变贫穷。14.1950 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001 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A. 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B.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 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A 项错误;C 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

16、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国际上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封锁政策;D 项 1950 年时没有涉及,只能选 B 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是在刺激、挑战中发展的。以下对资本主义文明构成最大刺激、挑战的是A. 巴黎公社运动B.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C.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巴黎公社革命虽然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但是以失败告终;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与题干不符;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

17、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不仅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16.假如你的家族中有人是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8A.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贩卖洋布赚了一大笔钱,投资了一家纺织厂B. 一战期间,纺织厂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利润丰厚C. 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纺织厂内迁D. 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纺织厂最终倒闭【答案】A【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贩卖洋布赚了一大笔钱,这些说法符合史实,但是投资纺织厂应该是发生在第二

18、次鸦片战争之后,故 A 符合题意;BCD 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故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 ,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 ,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 ABCD 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17.“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这是摘自李汝伦

19、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A. 甲午悲歌B. 台湾沦陷C. 珍珠港祭D. 日寇投降【答案】D【解析】从诗中的“压降旗” “武运凋残日下西” “大和魂葬处”等信息可以看出诗歌反映的是日本投降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是指二战结束、日本投降的史实,故 D 项正确;降旗是投降,甲午战争是中国战败,排除 A B;珍珠港战役是日本二战中的一个著名胜利的战争,由美国参战, 排除 C。点睛:材料“压降旗” “武运凋残日下西” “大和魂葬处”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日本战败投降。18.德国学者曼弗雷德马伊在威慑的均势中指出:“古巴危机是现代历史中的一9个转折。两个超级大国都认识到, 强权政治

20、已经进入了死胡同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从攻击性的对立变成了和平共处 。 ”这从实质上说明古巴危机A. 使东西方冷战趋于结束B. 使当时世界两大制度开始“和平共处”C. 使美苏对各自战略进行了理性思考D. 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趋于缓和【答案】C【解析】【详解】20 世纪 60 年代,冷战没有因为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而趋于结束,排除 A;冷战期间,世界两大制度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不可能真正“和平共处”和“关系趋于缓和” ,排除 B;“古巴危机是现代历史中的一个转折” “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从攻击性的对立变成了和平共处 ”,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由此可知,美苏对各自战略进行了理性思考

21、作出的决定,故选 C;D 说法仅是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表面理解,排除。19.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胡适指出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 。材料反映了当时青年A. 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B. 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C. 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D. 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答案】D【解析】据材料“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梁启超先生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晚清青年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而是两者皆学,故 D 项正确;材料

22、无法体现晚清青年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故 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晚清青年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故 B 项错误;立宪宣传与革命思想没有因果关系,故 C 项错误。故选 D。20.史学家发现古雅典政治虽然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但是下列情形中哪一种却不可能实现A. 梭伦为发展工商业,允许外邦人(工匠)获得公民权10B. 大敌当前,雅典人允许流放海外的将领提前回国,得以建立战功C. 雅典民主制度成为某些希腊城邦效法的榜样D. 公民人数不断增多,占据居民的主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层次。需要学生熟知雅典政治的特点。梭伦改革为了解决因贫穷导致的债务奴隶问题,鼓励发展

23、工商业,鼓励实行“技术移民” ,A 答案是确实的;B 答案在书本上未讲,但根据史料记载这是确实的,但需要公民投票表决,是确实的;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达的君主政治是古希腊的两大 政治典范,雅典为某些希腊城邦效法是确实的;雅典民主始终是小范围的民主,其居民人数占主体还是奴隶,故 D 答案是错误的,符合题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21.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 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 戊戌变法产生的影响C. 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 辛亥革命时期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24、并未实现男女平权, “阴阳合历”与这两个事件无关,故 AB错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剪辫易服等法令,并逐渐采用西方的社交礼仪,这体现了“平权”的思想;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中国传统农历(阴历)纪年法依旧并用,因此出现“阴阳合历”的现象,故 C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之后的变化,而非辛亥革命时期的,故 D 错误。22.“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君主立宪B. 人民主权C. 分权制衡D. 社会契约11【答案】C【解析】据材料“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这句话体现了权力

25、的制约与平衡的思想,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立宪,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人民主权,故 B 项错误;社会契约思想属于卢梭,材料也未涉及,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金库材料关键信息“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学生再结合启蒙运动相关知识,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入手,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注意区分启蒙思想家的不同思想主张。23.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 ”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A. 皇帝和丞相的权力分配上B. 中央机构的运作方式上C. 地方的管理方式上D.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答案

26、】C【解析】试题分析:关键要知道文中的“封建政治”其实是指西周时期“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它采用的是地方自治的方式管理,郡县制则是以中央集权的方式管理地方,因此答案选择 C项。考点: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点评:本题解题的思想,首先通过阅读理解材料确知其反映的是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其次在充分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的前提下对应分析备选项。关于郡县制, (1)理解郡县制的概念,认识其任命方式和职权范围;(2)运用比较法分析与分制制的异同点,并根据分封制与郡县制内容分析秦始皇“废分封、行县制”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2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1870 年以后,日本已经开

27、始在全国实现工业化,但在中国,工业化仅仅是在有数的几个城市中得以实现。 ”与日本相比,中国工业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A. 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严重B. 民族企业先天不足难以自立12C. 缺乏中央政府的领导与推进D.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强力抵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1870 年以后”时间段以及题干“与日本相比”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民族危机严重是在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 A;B 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与日本相比”要求不符,排除;D 项与题干关于日本工业化

28、的描述明显不符,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结合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措施,可知日本政府推动力日本工业化建设,而中国缺少政府的推进作用,C 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 世纪 70年代时期的概况;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维新概况【名师点睛】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政策:(1)殖:增殖;增加;殖产:置产,增殖财产,就是发展经济,使国家经济增值。 (2)业指:工商业、银行业、军事工业等。 (3)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

29、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25.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下列有关三人的表述正确的是A. 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B. 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作出的C. 他们三人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D. 他们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迫切的需要是挽救民族危亡,清政府还没有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此时清政府还没有到需要被推翻的境地,革命并非迫切需要,故 A 项错误;康有为的变法

30、选择在甲午战前就已经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变法理论转变为实际行动,故 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康有为和张謇的选择,故错误;三人都主张改变中13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故 D 项正确。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 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 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 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

31、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据此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关于甲午战争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一:赞成: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胜负是双方实力对比的必然结果。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

32、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入侵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答案二:反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胜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双方实力对比:甲午中日战争前中日双方实力相差不大,国际社会公认的亚洲强国是中国;战略战术:战前:中方失败主要原因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中方仓促应战,战前清政府战和不定,避战自保,寄希望于国际调停。战争期间:李鸿章战略战术失误,指挥不当,主动放弃制海权,避战保船。部分将领贪生怕死。【解析】试题解析:本题

33、为观点型论文试题。学生需记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述全面。本小题,学生可回答赞同或反对,但都需要列出理由。如回答赞同,则需指出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之间的差距,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战前准14备等多方面去找出二者的差异,并加以阐述。如回答反对,可从中日两国实力差距,及加剧战争失败的一些因素去思考。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内容。27.宋朝商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

34、词由原来的士大夫文人词向市井词转变柳永使宋词进入一个慢词的历史新时期,大胆吸收口语、俗语入词。据(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等整理材料二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材料三 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

35、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一中所说的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基本史实。(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原因。【答案】 (1)史实:“市”突破时空限制;城郊和乡村出现了“市” 。(2)因素: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佣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手工业发展,也减轻了对工匠的人身束缚。(3)专制集权制度和官

36、僚政治的制约;商人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官营工商业的强大和压制;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解析】15【详解】 (1)根据材料“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词由原来的士大夫文人词向市井词转变” ,并结合所学,从宋代对“市”的管理的角度列举,可以答为“市”突破时空限制, “市”出现比较普遍。(2)根据材料“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 ,可从土地兼并、租佃关系、雇佣制度等方面概括。(3)从专制集权制度、官营工商业、重农抑商、自然经济的地位等方面概括原因。专制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社会地位低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理学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压抑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