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五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1116076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市五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承德市五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承德市五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承德市五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承德市五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河北省承德市五校联盟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传习录 )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 知德合一B. 格物致知C. 致良知D. 穷理格物【答案】C【解析】【详解】知德合一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指的是知识就是道德.一个人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也就建立起了良好的品德,排除 A。由材料“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可见王阳明否定

2、了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而其途径是“只在身心上做” ,这说明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格物穷理,故排除 B,选 C;穷理格物意思是不去亲身实践,永远想不明白万物的真谛,不符合题意,排除 D。2.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其寓意主要体现了A. 道家的“无为”思想B. 儒家的“礼制”要求C. 墨家的“节用”倡议D. 法家的“变革”主张【答案】D【解析】【详解】道家的“无为”思想指主张清净自守,反对任意妄为,排除 A;儒家的“礼制”要求遵守社会规范,不符合题意,排除 B;墨家的“节

3、用”倡议节约用度,反对铺张浪费,2排除 C;材料讲述了“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刺了只知依照陈规旧俗,而不懂得变通的人。这与法家的“变革”主张是相符合的,故选 D。3.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 。当时的宫廷舞乐,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只能用四佾的季氏,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此言论反映了孔子的A. “仁”的思想B. “礼”的思想C. “为政以德”的思想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孔子所讲的“仁” ,它的基本形式的“爱人” ,材料并未体现,故 A 项错误;孔子

4、讲的“礼” ,指“克己复礼” ,就是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材料中“宫廷舞乐”属于周礼的一部分,故 B 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与材料中礼乐制度不符,故 C 项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属于孔子“忠恕”知道,是“仁”的实现途径,与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5、的“百家争鸣”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3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影响5.英国的贝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等,与这些观点所属哲学派别一致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 王充B. 荀子C. 朱熹D. 王夫之【答案】C【解析】【详解】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说事物是否存在要看其能否被感知,感知到的即为存在,感知不到的即为不存在;

6、“物是观念的集合”是说物质是观念的产物,所以贝克莱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家,故选 C。王充、荀子、王夫之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排除 ABD。6.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说, “书法之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 。照此理解,最适合感情宣泄的字体是A. 小篆B. 隶书C. 楷书D. 草书【答案】D【解析】【详解】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不符合题意,排除 A;隶书字体扁平,平衡对称,整齐安定,不符合题意,排除 B;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规范严整,不符合题意,排除 C;草书笔画潦草,牵连飞动

7、,最便于感情宣泄,故选 D。7.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 ”他强调凡做学问, “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在此,顾炎武A. 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4B. 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C. 前人研究成果不可超越D. 强调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答案】D【解析】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做学术研究必须要创新,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顾炎武对明朝学风的批评,没有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故 A 项错误;经世致用指的是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无法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认为做学问要做前人所没有的,不是说前人的成果不

8、可超越,故 C 项错误。8.“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A. 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B. 革命的进程和对象C. 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D. 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孙中山晚年思想的重大变化。从材料中“后盾实为多数之民众” 、“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等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有了新认识:依靠“多数之民众”和加上了“反帝” ”这个对象。故选 D。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

9、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9.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 孟子B. 韩非子C. 墨子D. 荀子【答案】D【解析】5试题分析: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起源时期,题干中“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的意思是: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这与荀子要求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的主张相符合。A 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 B 项韩非

10、子主张“依法治国” ;C 项墨子的思想是“兼爱、非攻” ;故选 D。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点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考查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10.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A. B. C. D. 【答案】A【解

11、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民众应绝对顺从、人性本恶” ,也未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可得出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错在含,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错在未含,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错在含,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6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

12、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11.秦代会稽刻石及秦简中规定:妻子杀死与人通奸的丈夫无罪;夫因妻凶悍而将其耳撕裂当处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 。而汉代以后则情形大变,唐、宋律法规定:妻殴夫规定徒 1 年,伤重者加凡伤 3 等处罚。此变化反映了A. 秦代严格实行“以法治国”B. 唐宋律法严重缺失公正性C. 儒家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D. 理学已成为封建主流意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代严格实行“依法治国”虽符合史实,但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变化,故 A 项错误; 唐宋法律体现的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但不能凭此点就说明其严重缺失公正性,故 B 项错误;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治

13、国思想,夫与妻地位相对平等,因而妻子对丈夫过失的惩罚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汉代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夫为妻纲使儒家伦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并且自汉代以后法律进行维护,说明儒家的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故 C 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不能说明唐代法律的规定,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秦汉儒学汉代儒学的强化。12.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主动宣布废除沙俄政府在中国取得的若干特权,这与英、法、美冷漠对待中国恢复国家主权的要求形成鲜明对比。因而人们认为苏俄是中国的好朋友,中国应该走苏俄的道路。材料意在说明A. 苏俄对中国的态度决定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道路B. 苏俄道路比英美道路更为先进

14、C.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 苏俄道路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废除了在中国的若干特权,使得当时的中国人了解了苏俄,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 C 项正确。苏俄对中国的态度只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道路的外部因素,排除 A。材料无法表现苏俄道路比英美道路更为7先进,排除 B;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苏俄道路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D 排除。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目的是A. 抵制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B.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 促使人们注意世界形势的发展D. 帮助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藩篱

15、【答案】A【解析】【详解】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目的是抵制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故选 A;地主阶级属性决定了魏源不可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B;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客观上启发国人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注意世界形势的变化,但那不是魏源思想的主观目的所在,排除 CD。14.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 ,强调“仁” “礼” ,

16、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 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 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 项错误;D 项只符合儒家。【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5.“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以上材料出自A. 论语B. 春秋繁露C. 朱子语类D. 后汉书8【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对

17、“大学”和“小学”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故 C 正确。A 是记述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排除 A;B 是西汉董仲舒的著作,排除 B;后汉书是记述东汉历史的断代史著作,排除 D。16.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将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道咸新学的开创者之一是A. 顾炎武B. 魏源C. 康有为D. 严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道(光)咸(丰)时期正值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政治危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促使先进的中

18、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是道咸新学的开创者之一。所以答案选 B。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魏源【名师点睛】原因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

19、等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往往容易混淆。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9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17.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不包括A. 核心是实事求是B. 是在批判“左”倾

20、错误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C. 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D. 包含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都包含有实事求是,排除 A;毛泽东思想是在革命年代批判“左”倾错误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批判“左”倾错误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排除 B;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排除 C;毛泽东思想包含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特点,不是邓小平理论的特点,故 D 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 D。18.19 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

21、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 世纪 90 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 ,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这反映出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 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 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C. 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 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谭嗣同将西方自然科学中的内容引入到哲学中来,并将其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这说明了维新思想具有融合西方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故 D 项符合题意,A B C 三项说法均太片面,不符合题意。考点:维新变法思想10点评:维新变法运动一直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和重难点,对其的考查角度较多,形式多样

22、。就考查角度而言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戊戌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关系戊戌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方式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运动的局限性。就本题而言,考查了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这一特色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宣传有异曲同工之妙。19.卷珠帘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词。词在宋代得以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 君主专制的强化B. 程朱理学思想引领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词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城市市民阶层扩大和商品经济发展,故 C项正确。AB 不是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排除。宋朝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3、排除 D。20.20 世纪头 20 年,不少报纸以“民主” “民权” “民国” “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也多达 4200 万份。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潮为人们所接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启蒙了人们思想国民大革命的影响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 “20 世纪头 20 年”可判断此时社会主义思潮刚刚传入中国,还没有为人们普遍接受,错误;国民大革命发生在 1924 年后,错误;辛亥革命以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正确;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启蒙了人们思想,故符合。故 组合正确,排除 ACD,选 B。1121.严复认为,天下大道是相通的。他认为,斯宾塞的社会

24、改革措施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 。据此可知,严复主张A. 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为两截B. 主动接受自然进化C. 在中国传统中寻找强国之道D.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严复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改革措施与儒家主张的治国理念有相同之处,这表明,严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与西方相似的文化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亦可寻找强国之道,故 C 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为两截的信息,排除 A;材料的主旨不是自然进化问题,排除 B;材料没有反映严复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态度,排除 D。22.朱熹曾为白鹿洞书院订立了学规,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25、有序,朋友有信” ,强调“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一学规说明朱熹A. 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B. 办学着眼于学而优则仕C. 鼓励学子“经世致用”D. 要求学子“知行合一”【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朱熹重视三纲五常、礼义,故选 A;材料无关学而优则仕,排除 B;“经世致用”主张经略世事,解决现实问题,材料无关“经世致用” ,排除 C;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 D。23.孔子之后,荀子吸取了“气”的思想,汉代董仲舒的儒学以阴阳五行说作为其“天人感应”宇宙模式的基础;宋代朱熹的理学,融儒、释、道于一体。这说明A. 儒家学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B. 孔

26、孟之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 封建儒学变得更具有诡辩性D.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多元化【答案】A12【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儒家学说通过吸收其他学派、宗教的思想成分,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这说明它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体系,故选 A。B 项材料难以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的诡辩性,排除 C;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而非多元化,排除 D。24.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 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D. 重视

27、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体现了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故 B 错误。材料未涉及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故 C 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名师点睛】西汉初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重视儒家伦

28、理的教化,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25.汉武帝“独尊儒术” 、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 、 “文革”中的“批林批孔” 、当前的“孔子热” ,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1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29、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了孔子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曲折沉浮,即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的态度,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为现实服务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历史中寻求合理的理论和史实依据,从这一角度出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据此 A 符合题意,B 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B 强调了历史让人通晓过去,后人从历史汲取经验教训,C 强调历史的客观性。答案选 A。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史学客观性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材料一 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

30、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材料二 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腾文公上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欲则赏不行。荀子(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墨子的观点,并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孟子、荀子对墨子思想的态度,说明汉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消亡的原因。【答案】 (1)观点:兼相爱,交相利,不主张爱有差等。 (或把道德伦理规范与物质生活直接联系) (2 分)原因:战国时期思想解放,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为失去原先严密控制的手工业的小生产劳动者提供发展空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生产劳动者交换关系观

31、念的扩大,使得其思想强调以物质生产为根本。 (4 分)(2)批评、反对或不赞成。 (3 分)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 分)不近人情、近乎残酷的生活训练和精神训练;半军事化的组织,对统一国家的威胁;轻文重用,缺少领袖发扬学说。 (3 分)14【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本问涉及到两个小问,关于第一小问的“观点” ,根据材料一信息“欲人之爱利其亲也” “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即可直接归纳、概括得出,凸显“兼相爱,交相利”核心。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 ,难度极大,学生

32、不易把握住。结合战国时期时代背景思考,主要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思想解放、铁犁牛耕推进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等角度展开,分析和归因。(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归因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以及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较大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态度” ,有材料二信息,直接分析、认知,即可判断得出。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 ,难度较大,解答时候,要注意抓住题干关键时间“汉以后” 。根据材料二相关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重点注意把握以下方面: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学取得独尊地位;B

33、.墨家学说自身的原因;C.对巩固统一国家的实际作用不大;D.不太受统治者喜欢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学派墨子的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消亡及原因27.英国在近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伽利略时代以来一个世纪的物理学工作,在牛顿手里得到了综合。牛顿在一部伟大的著作中总结了他的力学体系以及在数学、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该著作于1687 年以拉丁文初版问世。它问世后 200 多年间,牛顿的理论仍是物理学不可动摇的根基。据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江晓原科学史

34、十五讲等整理材料二 (19 世纪以来)从英国中部和苏格兰低地装载的棉纺织品和蒸汽机运送到世界所有地区。英国的资本输出到世界的一切国家,而在那里就产生了新的企业。伦敦变成为世界的交易所和金融中心。其他国家进步的人们都把英国当作自己的榜样,希望从它那里学到先进的工业化方法,同时在政治上仿效它的国会制。这样一来,19 世纪的更好的基础就奠定了下来。【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15(1)写出材料一中牛顿著作的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科学史上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 19 世纪世界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 (1)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地位:

35、近代物理学的根基(或支柱) ;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2)影响: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成为其他国家工业化的榜样;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解析】【详解】 (1)结合所学,1687 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宣告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结合所学,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的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科学形态上的重要变革,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并成为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典范。(2)由材料“英国的资本输出到世界的一切国家” “伦敦变成为世界的交易所和金融中心” ,可以归纳出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结合所学,还可以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成为其他国家工业化的榜样等方面进行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