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Ⅰ讲义(含解析).docx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1116359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Ⅰ讲义(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Ⅰ讲义(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Ⅰ讲义(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Ⅰ讲义(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Ⅰ讲义(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古诗词鉴赏 读懂古诗 读懂比答题更重要微语 古诗鉴赏,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其表层意思: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其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 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 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 态度、观

2、点等。考场上,究竟怎样才能读懂古诗呢?读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诗歌文本。一、古诗类别附:诗体解释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 “行” “引” “曲” “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2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

3、、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二、古诗基本特点与结构特点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2结构特点词Error!一、读出标题信息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2018 年全国卷诗歌标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江苏卷“寄和州刘使

4、君” 、浙江卷“送王昌龄” ,都对诗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作了提示或概括。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悯农” “伤田家” “春怨” “书愤”“哭晁卿衡” “怀吴中冯秀才” “桃林夜贺晋公” “汾上惊秋” “望鹦鹉洲悲祢衡” 。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2017 年全国卷诗题“编集拙诗,

5、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文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 “戏赠”二字就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谑友人,夸耀3自己。当然,读完全诗后可知“戏言”中有“真言” 。如果能抓住标题中像这样点明写作目的的关键词语细细品读,离真正读懂诗歌就不远了。4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如:“隋宫” “金谷园” “乌衣巷” “石头城” “赤壁” “苏武庙” “马嵬坡” “台城” “焚书坑” “西施滩” “江亭” “琴台” “鹿砦” “竹里馆” “黄鹤楼”等。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

6、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如:“蝉” “菊” “早梅” “孤雁” “柳” “蜂” “云” “流莺” “石灰吟” “海棠” “子规”等。以此为题的诗一般都是咏物诗,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摹写物态、托物寄兴的。如有定语,定语是诗歌立意的重点。(3)以人物为标题如:“山中寡妇” “里中女” “贫女” “赠妓云英” “蚕妇” “代卖薪女赠诸妓” “西施”“王昭君” “息夫人” “贾生” “渔翁” “剑客”等。这类标题中的人物如果是下层人民,那么该诗多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对其的景仰或同情或抒身世之感。这种类型的诗

7、多为代言体,即诗人代人设词,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心理、语气来创作构思,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抒发情志的一类写法。综上,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如“饮中八仙歌” “丽人行” “李凭箜篌引” “病妇吟” ,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 “虞美人” “祝英台近” “二郎神” “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 “塞下曲”

8、“关山月” “青楼曲”等。边练边悟 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1)早上五盘岭答:_答案 诗的中心事件。作者情感的触发点。(2)采地黄者4答:_答案 以写人为中心,其人可能是下层百姓,推知可能是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3)惜牡丹花答:_答案 咏物诗。情态是“惜” 。(4)闺意献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答:_答案 写作目的是献给张水部(可能是考官), “闺意”是比喻性说法,其真实目的是看自己的作品是否投合考官的心意。(5)梦江南答:_答案 仅有词牌而无标题的词。二、细读正文内容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把握结构把握古诗常见结构

9、结构即思路,把握古诗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知晓大意。四分法:起承转合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律诗常见结构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一般结构:起承转合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绝句结构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词的结构 见前面词的“结构特点”对于近体诗来说,有两类结构特点要予以关注:(1)起承转合“起”在古诗词中, “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承”在古诗词中, “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

10、伸、拓展。 “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5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启下;b.铺垫下文。“转”在古诗词中, “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中多指过片。 “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合”在古诗词中, “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 “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a.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b.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c.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

11、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达诗人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边练边悟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春日忆李白杜 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 ,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

12、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 “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 “思不群”的分量。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前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颈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表面看来,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

13、“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6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 “日暮云” ,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

14、是历来传颂的名句。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尾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 ,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答:_答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 ,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 。颈联为“转” ,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 ,即怎样收束全诗,作者写了两层意思:既然天各一方,自然

15、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又是一层。(2)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偶)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 。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

16、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二)品读语言读懂诗词,最大的障碍就是它的语言,因为它不同于散文的语言,更不同于现代散文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富于跳跃与省略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1推测难字,突破障碍古诗语言本质上是文言文,既然是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用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去推断其中的疑难词语。(推断实词的方法详见文言文部分,这里

17、不再赘述。)要特别注意两7类疑难词语。一是古今异义词。如元白珽余杭四月诗首联“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中“生意”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生机”意。二是古诗中的特殊词语。如 2015 年全国卷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尾联“勤王敢道远”中的“敢”是个表反问的词,是“岂敢” ,而不是“敢”意。这样的词语还有“肯” “可” “那”等。(特殊词语详见本专题“知识储备”)2识别“倒装” ,还原语序古诗创作,有时为了符合声律要求,或出于表意需要,不得不在语序安排上作些变通。这就使得古诗出现了语序颠倒、词语错位的现象。这也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难度。若要准确理解诗意,那就还原颠倒的语序。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

18、之处及其妙处。(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_答案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正常语序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颠倒语序,既合平仄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答:_答案 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因平仄的限制,主语后置,动词前置,使诗句读起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3注意省略,填补空白因为诗词都讲究格律,每一句话用字的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对于创作者来讲,为了使作品意蕴更为深厚,他当然能省则省,能跳就跳,这就使得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也给我们理解带来难度。阅读这样的诗句,我们只能运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句的空

19、白和跳跃,才能完整地理解诗意。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答案 省略谓语。 “争”后省略“送”字。(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如梦令)答:_答案 省略主语。 “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作者, “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 。4圈出“情语” ,抓住关键8所谓关键,就是指诗歌中能够表明中心和作者情感的词、句。对于这些关键词句,不仅要能迅速找出,还要反复咀嚼。(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 “怨” “愤” “恨” “忧” “凄” “喜

20、” “乐” “思”“怜” “泪” “闲” “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 ,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

21、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 “惟” “空” “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2)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能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这样的句子通常放在结尾。边练边悟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

22、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四百州: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 。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称之为“四百州” 。(1)诗中有一字可以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它是_字。答案 望(2)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请找出来,分别说明其表情作用。答:_答案 寒、断。 “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心情。9三、挖掘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

23、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1作者信息的暗示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信奉

24、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2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边练边悟 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赠花卿 注杜 甫锦城丝管日纷纷

25、,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 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鉴赏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从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从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 ,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

26、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10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

27、极致。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 ,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 ,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 ,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 ,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 ,不仅“几回闻” ,而且“日纷纷” ,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请借助注

28、释,理解这首诗的写作意图。答:_答案 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喻:“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以长久。3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平时学习诗歌,

29、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 ,即先从内容入手,尝试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1一、山水田园诗题材特征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常见标志标题中往往有“山” “野” “田” “居”等字。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内容情感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

30、悠然自得之情。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2)写景的表现手法: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边练边悟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初夏江村高启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注 高启: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

31、。纬车:纺车,抽茧出丝的工具。(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野鸭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D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对。依此要12求看,本诗的对仗极不工稳。答案 A解析 B 项“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错,颈联后一句“林外时闻响纬

32、车”是从听觉角度写所闻。C 项“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错,尾联还是写景,点明了时间,没有点明主旨。D 项“本诗的对仗极不工稳”错,颔联和颈联的对仗符合词性、结构、平仄要求,极为工稳。(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答:_答案 全诗通过描写野鸭、莲叶、燕子、桐花、渔船、纬车、蛙声等意象,营造了乡间清幽闲适、充满生机的意境。诗人通过再现农村的生活情景和村民的精神状态,使读者可以想见这里生活的无拘无束和惬意,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隐居生活的惬意和他的闲情逸致。二、边塞军旅诗题材特征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常见标志标题中往往有“行” “军” “征” “塞” “戍”等与

33、军旅有关的字。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 折杨柳 关山月 阳关三叠 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内容情感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常用手法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

34、写等手法。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边练边悟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李侍御赴安西高 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13虏障 燕支 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注 虏障:防御工事。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太白东: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以“金” “铁”饰“鞭” “骢”平添力度, “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B颔联紧承送别。 “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 “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D末句以看宝

35、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答案 C解析 C 项“对比”错, “归乡无望”解读不准确。(2)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作说明。答:_答案 内容上:“赴安西”送友人出使安西, “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景物上:“金鞭” “铁骢” “虏障”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意境上:“对飞蓬” “万里外” “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三、怀古咏史诗1典型特征题材特征 以历史上的人、物、事为题材,咏叹史实,描写古迹常见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 “怀古”等字样;或用古代的人

36、、事、地、物为题内容情感 怀古伤今、借古伤己、借古讽今。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常用手法 对比、用典、以小见大2.历史演变时期 内容主题 代表人物及作品初唐以史为鉴,咏朝代兴亡以戒当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盛唐热望功名积极进取王维、李白、杜甫登金陵凤凰台 蜀相中唐吊古伤今针砭时弊刘禹锡乌衣巷 西塞山怀古14(水平最高)晚唐追忆伤怀(尤为发达)李商隐、杜牧咏史 过华清宫绝句宋代 借古说今风格慷慨悲壮王安石、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刘过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边练边悟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怀古迹 (其一)杜 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 共云山

37、。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注 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鉴赏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中,穷困潦倒,故“漂泊西南天地间” ,只叙事实,感慨至深。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

38、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 ,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启下文。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 ,为人们所称赞。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所。接着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漂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作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

39、耐人寻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15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 “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答案 D解析 D 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

40、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 ,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答案 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四、托物言志诗题材特征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常见标志从对象上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 “题某物”“某物

41、吟”等为题目。内容情感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常用手法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象征)。边练边悟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玉楼春白莲16王夫之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 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注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

42、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檀:红色。鉴赏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 ”秋天是凋零的季节,万物的摇落显出尘世的萧瑟苍凉与衰微。曲长柔美又明媚的弦月,映照着大地,依然是一片肃杀的景象,改朝换代之后血腥的战事虽远去,但清朝著名文字狱时时威胁着前朝的遗民,若文字中呈现对前朝的怀恋及对当朝的不满,这必引来身首异处的灾祸。尽管如此,一个人仍要表示对故国的忠诚,遣词必须杳渺幽微却又能给人意蕴深远的联想。同时这也是词这一文学体式的美感特质所在。王夫之将这二者非常微妙地融合在一起。 “秋影”蕴含的摇落,也意味着变节。娟娟片月映照下的尘世种种事态,这里面是有一个对比,片月的纯净与

43、尘世暗淡的对比,前者是王夫之的持守,后者是世道的险恶与人心的易变。“低照银塘光不定” , “银塘” ,月光照下来,池塘一片银白。月光低低地映照着池塘光亮摇晃不定, “光不定”所写正是时代的凝重与人心的思变。清初文字狱的高压,前朝士人多有投清谋取高官者,自己在这样的处境中如何自处正是这首词后半部分所要表达的,而开头两句词写白莲所处环境也是自己所处时代大环境的介绍。正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才有了自己的特立独行与卓尔不群。故得以白莲自喻。“绿云冉冉粉初匀” ,白莲渐渐绽放开来,就像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这里潜藏着一个没有被说出来的“香”字。白莲逐渐开放出来锁住了清清的河湾,而那悠远的清香遍及东西两岸。这句

44、词所包含的香草美人,在屈原离骚中就是一个人高贵品质的象征。在此可看成王夫之的自喻。但写得既含蓄又意味隽永。“玉露泠泠香自省” , “玉露” ,让人联想到杜甫秋兴八首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写景,也是在写“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未来的风雨飘摇与昏暗不明。 “泠泠”,清凉、凄清的样子。在玉露成霜、凉意袭人的凄清氛围中,白莲知道自己依旧是清香如故。不论外界风物如何改变,自身持有的幽香始终如一。这一点对于王夫之是对前朝如一的忠贞。上阕从对比及环境背景暗示性写法作为铺垫引出白莲或作者自己对自身高贵的认识与持守,下阕是对此作更深入阐述。“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 ”“荻花”出自白居

45、易琵琶行 。秋风从水塘边的荻花丛中吹来,阵阵寒意侵袭着冷冷水波中的白莲。这一句仍是对现实状况的隐喻,清朝建立,明朝留下来的文人纷纷变节投靠清廷,王夫之曾投奔桂王以期恢复明朝,可是朝臣的倾轧荒淫终使他失望隐退。正如瑟瑟秋风吹得人心怎不寒冷?“檀心” ,指赭色花蕊,可比喻对前朝的赤胆忠心。 “晓镜” ,指清澈水面,又有流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慨叹。独自呵护着自身的忠17贞赤诚,当清晓来临悄悄看那波光中的自己,无奈于对时光不再的深深叹息。现实恢复明王朝的理想已不可实现,而自身也已是垂垂老者。 “窥晓镜”对于王夫之是有很深的哀愁在里面。而写年华老去恰好引出最后两句词。 “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这里所呈现的幽微隐约的情感与似断实连的笔法,令人赞叹。将来想要问我魂归何处,清凉的长夜里一碧如洗的天空就是我灵魂的归宿。一个人虽然身处永世的孤独中,但内心持守的纯净与高洁也将与天地共长久。就像白莲总是出淤泥而不染,洁白的花瓣中蕴藏着的永远是一颗赤子之心。(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