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述类阅读总体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简释:“总体要求”主要明确了阅读(考查)的范围:特别注意“外”字;四种文体。阅读的重点:注重说理性、逻辑性;分析三要素。分项考点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简释:“文中重要概念”指对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或短语,主要从其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考查。(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简释: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指文眼句,内涵丰富的句子,显示层次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
2、影响的句子。这条是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特定含意。2分析综合 C(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简释:它是重要考点。所谓“筛选” ,即根据标准搜寻、辨别、提取相关信息;所谓“整合” ,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使之符合题目要求。(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简释:从论述类文本角度看,所谓“分析文章结构”重点考查的是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把握段内层次;且常把“结构”与“思路”结合起来考查。所谓“内容要点” ,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某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所谓“中心意思” ,在论述类文本中指作者的主要观点和看法。(5)分析论
3、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简释:该考点涉及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在命题实践中, “三要素”往往不是分开考查,2而是紧紧结合在一起考查。(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简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要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是直接表述出来,也可能是间接表述出来;可能是集中表述,也可能是分散表述。全国卷对此考查不大明显。选文 三年试题年份 卷别文题 题材 题号 题干 分值考点卷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历史学(文字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3)卷塞壬的歌声文艺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3)2016卷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
4、历史历史学(文艺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6)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法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3)卷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历史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5)2017卷留住乡愁社会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6)3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3)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5)卷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历史学(哲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6)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5、是3 分 (3)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5)卷“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法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6)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3)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5)2018卷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社会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6)(说明:考点序号见前面“分项考点”的序号)41选文特点:选材范围,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文体以论文为主;话题陌生,话题和观点基本来自比较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2题型与分值:由三道单项选择题组成,一正两误。分
6、值为 9 分。3考点:六个考点中,集中在(3)(5)(6)三个考点上。全国卷一、(2018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 “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
7、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 “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 “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
8、上的“新子学”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5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 “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 ,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
9、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 “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 “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请在圈点阅读、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结构导图。(请根据提示概括相应的内容)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
10、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 “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答案 D答题提示 D 项“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不合原意。原文第 3 段说“新子学”在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的同时,交融中西之学,在传统既有思想演进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形态。第 4 段还重申“新子学”追求的是“照着讲” “接着讲”的统一,即没有脱离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是演进过程中的继承与破坏。故 D 项不正6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
11、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 “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文章论证“照着讲” “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答案 A答题提示 A 项有两处错误,一是“突出差异” ,原文所谈“新子学”与诸子之学的关系,不是“差别” ,而是“联系、突破、发展” ;二是手法错,不是对比的论证手法,而是道理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
12、融与互动, “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 ,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答案 B答题提示 A 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推断错误,第 2 段说“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是“历史的承继性” ,“进一步阐发”是“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二者一体两面,都是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并不存在“隔膜” 。故 A 项不正确。B 项源于第 3 段, “新子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建构容易理解,而原文“这一意义上的新子
13、学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说明“新子学”也应当同时致力于世界文化的建构。故 B 项正确。C 项“照着讲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推断错误,第 4 段说“仅仅停留在照着讲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忽略了“仅仅”一词的限制性,是错因所在。故 C 项不正确。D 项源于第 4 段,“要,就有必要”推断错误,正确说法:“新子学”要成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创造性的思想系统,就有必要在中西之学交融、中西文化互动的前提下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7二、(2017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
14、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
15、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
16、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请在圈点阅读、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结构导图。(提示:概括各段段意
17、)8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答案 D答题提示 A 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 项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简单地归纳为“限制排放的问题” ,表述不当,属于以偏概全。C 项“为后代设定义务”表述不当,原文第 3 段结尾说“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18、” ,可见该项不合事实。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答案 C答题提示 C 项概括的论点错误。从第 3 段内容看,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
19、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9义务” ,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 ,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答案 B答题提示 B 项表述绝对化。即使“气候变化公约
20、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 ,未来依然会有多种可能,无法确保“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全国卷一、(2018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所谓“被遗忘权” ,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
21、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 “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 “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 “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 ,那意味着人们容易
22、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为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10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 ;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
23、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请在圈点阅读、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结构导图。(提示:概括各段段意)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 “被遗忘权”
24、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答案 A答题提示 B 项第 1 段“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 4 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选项将这两句内容进行组合,并用一组关联词语“所以”与“因为”连接起来,使之形成因果关系,根据原文信息可知,这种因果关系并不存在,属于强加因果现象,因此 B 项不正确。C 项第 1 段说“被遗忘11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
25、忆伦理的意义” ,这里强调“被遗忘权”出现的目的与意义,并且第 2 段又表明“被遗忘权” “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 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 ;而选项表述为“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 , “都是”一词表明二者目标一致,这是不正确的;同时“对抗大数据”与原文内容不符,曲解文意,此项考查实质是“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目的是否都是为“对抗大数据” ,因此 C 项不正确。D 项第 4 段说“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数字化记忆霸权行为;第 2 段又说要“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
26、,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 ,表达的是主体自己要控制个人自己的信息,而并非选项所说“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同时文章结尾又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因此 D 项不正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答案 D答题
27、提示 通过阅读可知,数字化记忆已经给人们带来危害,这是已然发生的问题,因此,选项中“可能”表述有误;依据第 4 段内容可知,大数据塑造我们的认同,而选项中转换为“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考查的实质就是比较“塑造认同”与“全新论证”是否一致,二者意义不同。故 D 项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
28、用时应有所辨析。答案 B答题提示 原文表述为“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 ,选项则删去了“在某种程度上”这个限制性词语,犯了以偏概全12的错误。故 B 项错误。二、(2017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
29、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
30、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31、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请在圈点阅读、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结构导图。(提示:概括各段段意)13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
32、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答案 A答题提示 B 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从原文第 2 段“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可以看出,青花瓷发展到新阶段与外来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C 项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第 3 段的表述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 ,所以被认为保守的是“明初” ,而不是“明代社会” ,此处属于偷换概念;“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33、”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应是“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反映了明代中国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D 项“从而”一词强加因果。从第 3 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青花瓷“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 ,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条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
34、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14答案 A答题提示 A 项理据不一致, “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根据原文第 1段中“由此可见”的提示,它要论证的是“青花瓷的兴盛与郑和下西洋,扩大对外交往以及技术创新、文化交融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答案 B答题提示
35、B 项前后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原文第 3 段说“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意思是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中国的社会正从单一向多元转型,而不是说“社会变化很快” 。全国卷一、(2018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
36、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
37、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15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
38、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请在圈点阅读、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结构导图。(提示:概括各段段意)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39、项是(3 分)(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16答案 B答题提示 同 A 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 2 段,关键字词为判断动词“是” 。出现判断动词,最易犯是非肯否颠倒的错误。根据文本,当前城市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而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缺乏有机统一” 。B 项内容在第 3 段,合并、改
40、换后的说法与原文一致。同 C 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 4 段,该试题“抽象”一词是典型的改换重要词语。文本原文为“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不是如该项所说的“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同 D 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 4 段,关键字词为“是” “根本” “原因” 。根据文本可知,空间弹性不足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意义弹性不足则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制度弹性并无对此“根本原因”的表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C文
41、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答案 C答题提示 C 项错, “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文章中有体现,但“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则无中生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答案 A答题
42、提示 同 A 项相关的内容在第 2、3、4 段开头,根据第 1 段末句“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可知, “空间弹性” “制度弹性” “意义弹性”是“文明弹性问题”不同的三个方面,三者为并列关系,而不是交叉关系、层进关系、条件关系,答案表述错误。二、(2017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17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
43、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 ;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
44、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 ,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
45、,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 “人” “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请在圈点阅读、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结构导图。(提示:概括各段段意)18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
46、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答案 C答题提示 A 项夸大事实。选项中“就不会留下乡痛 ”的说法过于绝对。B 项以偏概全。原文第 2 段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 ,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D 项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 4 段的表述可知,活化乡村记忆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
47、级” ,而不是“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 ;“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的表述也不对,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使乡村记忆成为配套设施,而原文第 4 段中的“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产业等” ,意思是“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是活化乡村记忆的配套设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19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
48、关系的前提。答案 C答题提示 C 项无中生有。 “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原文第 2 段“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 ,这里只是列举了甄选的一些途径,并没有说明甄选标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答案 B答题提示 B 项曲解文意。由原
49、文第 3 段可知,游子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并不能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但可以说明故乡已经留住并呵护了乡村记忆。1选文(1)文体特征突出:重分析性、论述性。(2)观点明确,结构清晰。全文由 34 段构成,结构思路为总分总或总分式。(3)内容上侧重传统文化。(4)字数在 9001000 字之间。2考题三道试题考查重点明确:第 1 题主要考查筛选信息正误,相对容易;第 2 题考查论证分析,稍有难度;第 3 题考查依据信息合理推断,多有难度。3选项其内容更具概括性、综合性、隐蔽性,因而最耐琢磨。命题者设计选项内容不再像过去那样对文本内容作简单的“变形” ,而是更有概括性,综合的内容更多,不少信息的隐蔽性更强。4答案一切答案都相对正确,没有哪一句转述 100%没有改变原意,所以,要四个选项一起分析,不要纠缠于哪个选项对错,重点是反复比较选项的对错程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