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检测(含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1122440 上传时间:2019-05-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检测(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检测(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检测(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检测(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检测(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基因的分离定律基 础 达 标 1(2019黑龙江双鸭山一中开学考试)下列关于等位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等位基因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生物的相对性状B交叉互换实质是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了等位基因的片段C等位基因的分离可以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两个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均不同解析:选 C。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如果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也可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A 错误;交叉互换实质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了等位基因的片段,B 错误;等位基因的分离可以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 正确;两个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 错误。2(2019山东青岛即墨实验高中质检)下列关于遗传图解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表示产生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B体现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CAa 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雌配子,即 Aa11D子代中,Aa 个体在显性个体中所占的比例为 2/3解析:选 B。分析图示可知,分别是 Aa 个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雌雄配子的过程,A 正确。过程是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基因分离定律是指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B 错误。Aa 个体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 A 与 a 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形成 A、a

3、 两种配子,且比例相等,C 正确。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所以在显性个体中 Aa 占 2/3,D 正确。3(2019安徽铜陵一中开学考试)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证明了两大遗传定律B根据假说,进行“演绎”:若 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11C假说能解释 F1自交产生 31 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D通过正反交实验验证假说成立2解析:选 B。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只能证明基因的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可以证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 错误;提出假说,依据假说进行

4、演绎,若 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B 正确;假说能解释自交实验,但是假说是否成立需要通过测交实验去验证,C、D错误。4(2019安徽阜阳三中月考)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36%。现有一对患病的夫妇,他们所生小孩正常的概率是多少?若他们已经生有一个正常男孩,那他们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是多少( )A16/81 1/8 B16/81 1/4C81/10 000 1/8 D81/10 000 1/4解析:选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36%,相关基因用 A、a 表示,说明基因型 aa 的概率为 64%,所以人群

5、中 a 基因占 80%,A 基因占 20%,所以基因型 AA 的概率为 20%20%4%,基因型 Aa 的概率为 32%。已知父母患病,所以是基因型 Aa 的概率为 32%/36%,要生出不患病的孩子,那么父母的基因型都是 Aa,其概率是(32%/36%)(32%/36%),生出基因型 aa 的概率是 1/4,所以总的来说孩子正常的概率是(32%/36%)(32%/36%)1/416/81。若他们已经生有一个正常男孩(aa),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是 1/41/21/8,A 正确。5(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八中高三月考)小鼠的体色灰色与白色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

6、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校生物科研小组的同学饲养了 8 只小鼠(编号),同时进行了一次杂交实验。下表是杂交组合及所得第一胎子鼠的体色情况。亲本 子代杂交组合雌 雄 灰 白 灰 白 5 6 白 灰 4 6 灰 灰 11 0 白 白 0 9该小组同学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不能确定哪个性状是显性性状,需重新设计杂交组合,以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请选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 )A让与杂交,与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B让与杂交,与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C让与杂交,与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D让与杂交,与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解析:选 C。根据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若灰对白是显性,则为杂合子,为隐性纯合子,中至少

7、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均为隐性纯合子;而若白对灰是显3性,则为杂合子,为隐性纯合子,均为隐性纯合子,中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通过杂交、杂交,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即可对上述显隐性进行确定。如果与杂交的后代中既有灰鼠又有白鼠,与杂交的后代全为白鼠,则灰色为显性性状;如果与杂交的后代全为灰鼠,与杂交的后代中既有灰鼠又有白鼠,则白色为显性性状。6(2019江西上饶中学期末)在生物群体中等位基因的数量可以在两个以上,甚至多到几十个,如 A1、A 2、A 3这就构成了一组复等位基因,其决定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如小鼠毛色有灰色、黄色、黑色等,相关基因就是一组复等位基因。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复等

8、位基因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复等位基因的遗传仍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某正常小鼠体细胞中含有毛色基因中的全部基因D新的复等位基因可使小鼠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解析:选 C。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一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多个基因形成复等位基因,A 正确;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存在复等位基因中的一种或两种,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 正确;某正常小鼠体细胞中含有毛色基因中的一种或两种基因,C 错误;产生新的复等位基因,则小鼠种群基因频率肯定发生了变化,D 正确。7苏格兰牛的耳尖 V 形与非 V 形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图是苏格兰牛耳尖性状遗传的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V

9、 形耳尖由 X 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B由 2的表现型可推定 1为杂合子C 3中控制非 V 形耳尖的基因可能来自 1D 2与 5生出 V 形耳尖子代的可能性为 1/3解析:选 C。由 1、 2都是 V 形耳尖生出非 V 形耳尖 2可知,控制耳尖 V 形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但是代的“女儿” 3为非 V 形的,因此 V 形耳尖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A 错误;由 2的表现型可推定 1和 2均为杂合子,但是 1是否是杂合子未知,B 错误; 3中控制非 V 形耳尖的基因,父母均提供一个,其母亲的非 V 形耳尖的基因来自 1和 2,C 正确; 2与 5的基因型分别是 aa、Aa,因此生出 V 形耳

10、尖子代的可能性为 1/2,D 错误。8(2019江苏兴化一中期初考试)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低洼地里发现了4一些野生植株,这些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茎秆有绿茎和紫茎两种。同学们分两组对该植物的花色、茎色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第一组:取 90 对亲本进行实验第二组:取绿茎和紫茎的植株各 1株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A:30 对亲本红花红花6 红花1 白花D:绿茎紫茎绿茎紫茎11B:30 对亲本红花白花5 红花1 白花E:紫茎自交全为紫茎C:30 对亲本白花白花全为白花F:绿茎自交由于虫害,植株死亡(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

11、隐性性状为_。(2)若任取 B 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_。(3)由 B 组可以判定,该种群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_。(4)从第二组茎色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_,判断依据是_组。(5)若 F 组正常生长繁殖,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_。(6)A、B 两组杂交后代没有出现 31 或 11 的分离比,试解释:_。解析:(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A:红花亲本杂交,F 1中红花白花61,说明花色隐性性状为白色。(2)B:红花与白花杂交,F 1中红花白花51,说明亲本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AA 和 Aa 两种,因此若任取 B 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

12、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3)红花植株(AA)白花植株,子代全部为红花,红花植株(Aa)白花植株,子代红花白花11;由 B 组结果可以判断,该种群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21。(4)从第二组茎色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紫茎,判断依据是 D 组和 E 组。(5)根据 D 组结果可知,F 组的亲本绿茎是杂合子,故若 F 组正常生长繁殖,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绿茎紫茎31。(6)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B 两组的红花亲本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 A、B 两组杂交后代不会出现 31 或11 的分离比。答案:(1)白色 (2)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 (3)21 (4)紫茎 D

13、 组和 E (5)绿茎紫茎31(6)红花个体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后代不会出现 31 或 11 的分离比9(2019河南宜阳一高月考)某植物的花色有红色、蓝色、黄色和白色 4 种,受一组5复等位基因控制,控制情况为:T A控制红色素的合成,T B控制黄色素的合成,T C控制蓝色素的合成,T D控制白色素的合成,含有相应色素的植株开相应颜色的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不含 TD基因的植株对应的基因型有_种可能性。(2)现有 4 种纯合植株(每种均有若干株),如何确定这组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请写出一种准确关系用“”表示,下同)_ _。(3)若用基因型为 TATB的红花植株与基因

14、型为 TCTD的白花植株杂交,子代只有两种表现型,则这组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_。解析:(1)不含 TD基因的植株对应的基因型有 TATA、T BTB、T CTC、T ATB、T ATC、T BTC 6 种。(2)4 种纯合植株为 TATA、T BTB、T CTC、T DTD,要确定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只需让四种纯合植株两两相互杂交,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即可确定相互之间的显隐性关系。(3)基因型为 TATB的红花植株与基因型为 TCTD的白花植株杂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可判断TATB、T DTC,T A和 TB对 TD和 TC为显性或 TD和 TC对 TA和 TB为显性。答案:(1

15、)6 (2)让 4 种纯合植株相互杂交,即进行 6 组杂交,若有 3 组子代开红花,2 组子代开黄花,1 组开蓝花,则这组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 TATBTCTD(意思对即可) (3)T ATBTDTC或 TDTCTATB培 优 冲 刺 10(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某植物果穗的长短受一对等位基因A、a 控制,种群中短果穗、长果穗植株各占一半。从该种群中随机取出足够多数量的短果穗、长果穗的植株分别进行自交,发现 50%长果穗植株的子代中出现短果穗,而短果穗植株的子代中未出现长果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短果穗是由显性基因 A 控制,长果穗是由隐性基因 a 控制B长果穗植

16、株自交后代中出现短果穗植株,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该种群中,控制短果穗的基因频率高于控制长果穗的基因频率D该种群随机传粉一代,传粉前后 A 频率与 AA 频率均不发生变化解析:选 C。长果穗自交,子代中出现短果穗,说明短果穗是由隐性基因 a 控制,A 错误;长果穗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短果穗植株,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 错误;种群中短果穗、长果穗各占一半,aa 和 A_各占一半,长果穗自交,50%的长果穗自交子代出现短果穗,说明长果穗中一半为 AA,一半为 Aa,因此种群中控制短果穗的基因频率高于长果穗的基因频率,C 正确;该种群随机传粉一代,AA 频率会发生改变,D 错误。11(2019福建泉州泉港一

17、中期中)研究发现,豚鼠毛色由以下等位基因决定:C b6黑色、C c乳白色、C s银色、C x白化。为确定这组基因间的关系,进行了部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据此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子代表现型交配组合 亲代表现型黑 银 乳白 白化1 黑黑 22 0 0 72 黑白化 10 9 0 03 乳白乳白 0 0 30 114 银乳白 0 23 11 12A.两只白化的豚鼠杂交,后代不会出现银色个体B该豚鼠群体中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 6 种C无法确定这组等位基因间的显性程度D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四种毛色解析:选 A。亲代黑黑子代出现黑和白化,说明黑(C b)对白化(C x)为显性。亲代乳白乳白

18、子代出现乳白和白化,说明乳白(C c)对白化(C x)为显性。亲代黑白化子代出现黑和银,说明黑(C b)对银(C s)为显性,银(C s)对白化(C x)为显性,故两只白化的豚鼠杂交,后代不会出现银色个体,A 项正确;该豚鼠群体中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有 10 种,B 项错误;根据四组交配亲子代的表现型关系可以确定 Cb(黑色)、C s(银色)、C c(乳白色)、Cx(白化)这组等位基因间的显性程度,C 项错误;由于该组等位基因间存在显隐性关系,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三种毛色,D 项错误。12(2019云南曲靖会泽一中月考)在某小鼠种群中,毛色受三个复等位基因(AY、A、a)控制,A Y决定

19、黄色、A 决定鼠色、a 决定黑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基因AY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时期死亡,且基因 AY对基因 A、a 为显性,A 对 a 为显性。现用AYA 和 AYa 两种黄毛鼠杂交得 F1,F 1个体自由交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F 1中小鼠的表现型和比例为黄色鼠色黑色111BF 2小鼠中黄色鼠的比例为 4/9CF 2中 AY的基因频率是 1/4DF 2小鼠中基因型为 Aa 的比例为 1/8解析:选 C。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 YA 和 AYa 两种黄毛鼠杂交得 F1,F 1为 1AYAY(死亡)、1AYA(黄色)、1A Ya(黄色)、1Aa(灰色),因此黄色灰色21,A Y

20、、A、a 的基因频率均为1/3。F 1个体自由交配,F 2为 1/9 AYAY(死亡)、2/9 AYA(黄色)、2/9 AYa(黄色)、2/9 Aa(灰色)、1/9 AA(灰色)、 1/9 aa(黑色),因此 F2中黄色 (AYA)黄色(A Ya)灰色(Aa)灰色(AA)黑色(aa)22211,则 F2中黄色灰色黑色431,因此子二代中黄色鼠的比例为 1/2。F 2中 AY的基因频率(22)(2222221212)1/4;F 2小鼠中基因型为 Aa 的比例为 2(22211)1/4。713(2019吉林长白山质量监测)玉米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受其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同时也受光照的

21、影响。在正常光照下,当玉米植株体细胞中含 2 个 A 基因时,植株叶片呈深绿色;含一个 A 基因时叶片呈浅绿色;不含 A 基因时叶片呈黄色,不含A 基因的植株被称为白化苗,其会在幼苗期逐渐死亡。在遮光条件下,任何基因型的玉米植株叶片均呈黄色。请回答问题:(1)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_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着生物的性状。(2)在正常光照下,以浅绿色叶片玉米植株为亲本,连续随机交配两代得到 F2,在 F2幼苗中白化苗占_,在 F2存活植株中 A 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3)在种植深绿色叶片玉米植株的时候,发现一组浅绿色玉米植株。为确定该变异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还是由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已知缺失 A 基因所在

22、染色体片段的花粉不育),用该地段中的深绿色叶片玉米植株和浅绿色叶片玉米植株为亲本,完成如下杂交实验(实验条件均为正常光照下):实验方案:_作父本,_作母本进行杂交,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测结果及结论:如果_,则该变异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如果_,则该变异是由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的。(2)在正常光照下,浅绿色叶片玉米植株基因型为 Aa,其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其中 aa 为白化苗,幼期死亡,不能繁殖,则子一代(AA、Aa)自由交配,其产生的配子 A 占 2/3,a 占 1/3,因此后代白化苗 a

23、a 占 1/31/31/9,深绿色AA 占 2/32/34/9,浅绿色 Aa 占 21/32/34/9,则存活个体中 AAAa11,计算 A 的基因频率1/21/21/23/4。(3)根据题意分析,深绿色叶片植株的基因型为AA,出现浅绿色叶片植株的原因可能是 AA 突变为 Aa,也可能是 A 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丢失了 A 基因,且缺失 A 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的花粉不育。则应以浅绿色叶片玉米植株的突变体作为父本,以正常深绿色叶片植株为母本,观察后代的情况。如果该变异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则 Aa 与 AA 杂交,后代深绿色浅绿色11;如果该变异是由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则浅绿色突变体 AO 与 AA 杂交,由于缺失 A 的花粉不育,则后代都是深绿色植株。答案:(1)基因与环境 (2)1/9 3/4 (3)浅绿色叶片玉米植株 深绿色叶片玉米植株 8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深绿浅绿11 子代的表现型全为深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60939-2-2-2005 Complete filter units for radio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 Part 2-2 Blank detail specification -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uppres.pdf DIN EN 60939-2-2-2005 Complete filter units for radio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 Part 2-2 Blank detail specification -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uppres.pdf
  • DIN EN 60939-2-2006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 Part 2 Sectional specification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which safety tests are appropriate -.pdf DIN EN 60939-2-2006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 Part 2 Sectional specification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which safety tests are appropriate -.pdf
  • DIN EN 60945 Berichtigung 1-2010 Maritime navigation and radio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 General requirements - Methods of testing and required test results (IEC 60945 2.pdf DIN EN 60945 Berichtigung 1-2010 Maritime navigation and radio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 General requirements - Methods of testing and required test results (IEC 60945 2.pdf
  • DIN EN 60945-2003 Maritime navigation and radio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 General requirements - Methods of testing and required test results (IEC 60945 2002) German ver.pdf DIN EN 60945-2003 Maritime navigation and radio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 General requirements - Methods of testing and required test results (IEC 60945 2002) German ver.pdf
  • DIN EN 60947-4-2-2013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4-2 Contactors and motor-starters - AC semiconductor motor controllers and starters (IEC 60947-4-2 2011 + Cor  2.pdf DIN EN 60947-4-2-2013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4-2 Contactors and motor-starters - AC semiconductor motor controllers and starters (IEC 60947-4-2 2011 + Cor 2.pdf
  • DIN EN 60947-5-2-2014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Part 5-2 Control circuit devices and switching elements Proximity switches (IEC 60947-5-2 2007 + A1 2012) German versio.pdf DIN EN 60947-5-2-2014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Part 5-2 Control circuit devices and switching elements Proximity switches (IEC 60947-5-2 2007 + A1 2012) German versio.pdf
  • DIN EN 60947-5-4-2005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5-4 Control circuit devices and switching elements - Method of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low-energy contacts .pdf DIN EN 60947-5-4-2005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5-4 Control circuit devices and switching elements - Method of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low-energy contacts .pdf
  • DIN EN 60947-5-6-2000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5-6 Control circuit devices and switching elements DC interface for proximity sensors and switching amplifiers (.pdf DIN EN 60947-5-6-2000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5-6 Control circuit devices and switching elements DC interface for proximity sensors and switching amplifiers (.pdf
  • DIN EN 60947-5-7-2004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5-7 Control circuit devices and switching elements - Requirements for proximity devices with analogue output (IE.pdf DIN EN 60947-5-7-2004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5-7 Control circuit devices and switching elements - Requirements for proximity devices with analogue output (IE.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