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工业班级科目 上课时间 知识与能力 掌握工业的分类、分布及分布特点、了解四大工业基地和其特点掌握四大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的分布过程与方法1.五能通过地图掌握四大工业基地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各基地的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2.使学生学会分析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基地的形成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工业基地的优势和成就,增强对我国工业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教学过程板书 第三节 工业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1.导入:提问学生我们教室宿舍中的物品都是怎么来的,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工业部门生产的,了解工业
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主导性的。观察图“什么是工业” ,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2.学生活动一:观察我们的家,对家中的工业产品进行追根溯源,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出工业的分类3.PPT 展示工业的分类,教师解释重工业和轻工业的重要部门,并通过练习、举例子的方式巩固学生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理解过渡:可见重工业和轻工业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工业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功臣,没有工业我们的生活将回到原始社会,那么工业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具体作用又有那些呢?4.利用插图,让学生归纳其主要作用教师总结: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工业的重3要地位
3、和作用。5.学生活动二:分别让学生扮演农民、医生、科学家、军人、建筑工人,说说工业对生活生产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调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过渡: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其重要,那么这些工业部门都分布在哪里呢板书:二、工业的分布教师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铁路线、沿海、沿长江分布。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可由学生讨论总结,后由老师做出总结。同时,观看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时引导学生归纳明确: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引导学生从东中西的发展程度上考虑)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
4、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6.学生活动:找出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并熟记其主要位置。同时,再由教师展示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区域图,可进一步对每个区域进行介绍,如各个区域的位置、主要工业城市和其重要的地位等。如:(1)辽中南工业基地-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老工业基地)有利条件:丰富的资源,交通便利主要城市:鞍山,本溪,沈阳,大连等(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利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资源;靠近山西能源基地,有统一的电网;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水陆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 主要城市:北京、天津、唐山(3)沪
5、宁杭工业地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利条件:悠久历史,水陆交通方便,技术雄厚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存在问题:能源不足(4)珠三角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利条件:邻近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多“侨乡” ,便于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水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主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板书 三、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17.同学们初步学会了分析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了解了工业基地的主要工业部门。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兴工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同学们生活在中关村地区,高科技产品我们用的很多(主要包括电子产品、通讯产品等) ,这些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现来
6、学习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8.展示高新产业的基本概念: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快,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展示相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图片,拓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9.我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关村(中国的硅谷)中关村发展的优势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和人才)工业基础好10学生结合自身认识谈谈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高新技术产业要求布局在技术发达、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的区域,所以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 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高新技术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区、和珠三角高新技术区。同时,在生活、国际竞争等方面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意义,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是以后发展的重点。举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事例,并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资料,用事实说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方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我国工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课后活动:学生搜集、整理自己所感兴趣的高新技术产品(如机器人、电子产品等) ,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人们生活的贡献。11.知识梳理,梳理工业本节课的内容(思维导图和学生回答相结合)12.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