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专题概述(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第 21 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材分析】“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 17 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 17 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 17 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
3、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例如: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条件
4、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学情分析】从高二学生知识的状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的经验与技巧,并形成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2【三维目标学科素养】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
5、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 、 “人才断层” ,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2、过程与方法:(1)采用 “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2)本节课教学过程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引导为辅助手段,
6、关注课堂启发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探手可得结论和全面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3)体现课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理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课时安排】1 课时【重点难点】重点:“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第一步:夯实基础(自主学习、突破重点、形成体系)注:1、请同学们阅读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第 12 课;2、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思考;
7、3、自主完成导学案夯实基础部分(填空) 。.建国初期( )和十年探索时期( )人民教育的 :(1)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时间:1949 年;地点:北京;内容:以 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 教育有用经验,借助 经验;确立教育为国家 服务;学校要向广大 开门;大力提高 的文化水平;影响:成功的从 的教育改变为 方向 教育;(2)教育方针:时间:1956-1966 年;地点:北京;内容: 发展( 、 、 、 、 ) ;影响:解决了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3)教育制度: 制教育制度; 半读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十年文革时期( )动乱中的教育:(1)中小学 课;(2) 制度废止( 年) ;(3) 学
8、员制度: 时间:1970-1977 年;内容: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3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影响:到 1977 年恢复高考前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 94 万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大学生“。 有插队多年的老知青、基层干部,有高干子弟,有工厂的技术骨干,有部队的宣传干事;.改革开放时期( )教育的复兴:(1)拨乱反正: 整顿 秩序;恢复 制度( 年) ;科学大会:1978 年召开,提出 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 阶级一部分;(2)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 ,面向 ,面向 ;这是邓小平 1983 年 10 月 1 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3)教育立法: (1986 年) 、 (1995 年)
9、、 (1994 年) ;(4)希望工程: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 1989 年发起的以救助 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一项 事业(5)211 工程:面向 世纪、重点建设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 年 11 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6) 兴国:1996 年正式实施;(7)“985“工程:1998 年 5 月 4 日江泽民在 大学建校 周年上提出国家通过对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争取使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工程于 2004 年开始启动;(8)西部大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9)双一流工程: 2017
10、年 9 月 21 日教育部提出建立世界 大学和一流 ,简称“双一流” ; 【答案】第二步:难点突破(合作探究、提升素养、深化知识)注:1、小组合作讨论(2 人小组) ;2、相互合作,讨论探究(结合课本、导学案、资料) ;3、小组总结(请同学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导学案上,推选发言人) 。合作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的特点有哪些?合作探究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合作探究三:优先发展教育的意义是什么?4【答案】合作探究二:党中央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了教育的春天。邓小平同志一复出,就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和恢复全国教育秩序的工作。确立
11、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 21 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坚持“三个面向” ,深化教育改革。1983 年 9 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个面向”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引导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在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立法、教育投资、学位制度、社会办学等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合作探究三: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强大、科技水平的提
12、高,都离不开教育。在各个领域,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所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第三步:知识迁移(限时训练、学以致用、知识升华)注:1、请同学们独立自主完成训练试题;2、请同学们思考做题方法;3、展示做题方法(抽查) 。【基础达标】11953 年 1 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
13、大量工人进入学校。 ”这一会议: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2对下面的19601997 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解读正确的是:统计年份 1960 年 1965 年 1971 年 1997 年学校数目 1 289 所 434 所 328 所 2 170 所519601971 年、19711997 年两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向相反 19601971 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 19711997 年的发展情况受恢复高考、 “科教兴国”战略、 “希望工程”等因素的影响 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
14、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A B C D31977 年 12 月 10 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 570 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41995 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
15、为生产力5据统计,1978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有 860 人,1980 年达到 2 124 人,1985 年达到 4 888 人。下列事件中对这一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是:A “三个面向”成为教育指导方针 B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C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 D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能力提升】6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2 年 1 月 19 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 ;“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 ;“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16、” ;“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 ;“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 ;“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 ;“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6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 1949 年和 1998 年中国某省教育的相关信息学校(单位:所) 在校学生(单位:万人)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1949 年 27 476 66 41 193 3.89 1.771998 年 34 480 4 635303(含两所民办学校) 951 571.5 51.4材料三 20 世纪 8
17、0 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 美国 2000 年教育战略提出,要开发有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 5 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中。1986 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高中课程改革计划,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原联邦德国和英国都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其中,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各国都对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来越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和“校外教育设计”之中。摘编自卜玉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
18、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主要变化。(10 分)(2)材料三反映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什么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答案】3 【答案】D【解析】恢复高考,体现了邓小平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说明把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故选 D 项。4 【答案】C【解析】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突出了科技的重要性,因此选 C 项。5 【答案】A【解析】1983 年 9 月,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这带动了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故选 A 项。6 【答案】7(1)特点:倡导男女平等;注重实践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废除封建教育,提倡共和、民主教育等。变化: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民办高校出现;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2)趋势:在课程内容上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国家间科学技术竞争加剧。(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