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谈中国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1128149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谈中国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谈中国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谈中国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谈中国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谈中国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0*谈中国诗1钱钟书,字 ,号 ,曾用笔名 。著作有散文集 ,短篇小说集 ,长篇小说 。学术著作 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笼统( ) 精髓( ) 梵文( ) 轻鸢( ) 蹙颦( )撩人( ) 慨叹( ) 饶恕( ) 叫嚣( )3根据拼音写汉字一 c( )而就 逻 ji( ) 单 b( ) h( )巴狗 遥思远 chng( ) sho( )见不 xin( ) 不 lio( ) lio( )之4解释下面成语。(1)一蹴而至:(2)轻鸢剪掠:(3)穷边涯际: (4)吞言咽理:(5)拔木转石: 1默存 槐聚 中书君 人兽鬼 围城 谈艺录2ln su fn yun c pn

2、 lio ki sh xio3蹴 辑 薄 哈 怅 数 鲜 了 了4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2)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2(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1课文第 1 段中,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

3、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品味下列句子丰富深刻的含意。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句话借助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作 者 说 “诗 体 也 许 正 是 诗 心 的 产 物 , 适 配 诗 心 的 需 要 ”, 也 就 是 说 形 式 是 内 容 的 产物 , 适 合 内 容 的 需 要 。这句话蕴含着丰

4、富的哲理,人的思想、情感、理智、意志等可以有所放纵、驰骋,但最终还是有所回归,寻找定所。3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示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说说下面这些比喻的含意和表达作用。最后总结一下本文妙用比喻的写作特点。比喻句 含意和作用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而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3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

5、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比喻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对本国文化的依恋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理解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用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特点:课文大量运用比喻手法,语言轻松、幽默,似随口而出,但生趣盎然。看似随意实则深刻,看似轻淡实则味厚。有的来自生活,通俗易懂,用来比喻抽象的道理,让人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6、4仔细阅读课文,试分析下面两句话证明了什么观点,又对说明观点起到了什么作用。句子 方法 证明的观点 作用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类比论证 证明中国诗是早熟的,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用读者熟悉的事物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增强了说服力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比较论证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通过比较使观点阐述得更清楚5这篇文化随笔,处处显露着钱钟书先生语言的丰富、幽默与机警,从本文可以看出,他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哪些特点?化繁为简,

7、深入浅出。作者在论述中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用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4明一些道理。读者在接受这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旁征博引,居高临下。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他引用的多个国家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议论文,往往是艺术杂谈似的谈笑风生,中间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A精髓(su) 轩冕(min)

8、 锱铢必较(z zh) 牛羊咻咻(xi)B亵渎(xi) 谛听(d) 一蹴而至(c) 混沌含融(dn)C敷衍(f) 窸窣(x) 得鱼忘筌(qun) 眉眼颦蹙(png c)D付梓(z) 寒砧(zhn) 喋喋不休(di) 酩酊大醉(mng d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影射 譬喻 注消 酩酊大醉B含糊 烂调 疏朗 遥思远怅C因缘 圆晕 干躁 回肠荡气D斩截 默契 飘零 得鱼忘筌 .Com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 ”B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C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9、式的句子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5D 韩 愈 在 月 夜 里 听 见 贾 岛 吟 诗 , 有 “鸟 宿 池 边 树 , 僧 推 月 下 门 ”两 句 , 劝 他 把 “推 ”字 改 成 “敲 ”字 。4下面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伦坡“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这句的意思是说爱伦坡没读过中国诗,孤陋寡闻,才提出可笑的主张。B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闪电战”一是指欣赏中国诗的时间快,二是指中国诗篇幅短。C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这句的意思是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D “我们要看

10、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形象深刻地说明了“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天早晨,集市上就涌来了购买海鲜的顾客,但货物虽多,数见不鲜,有的鱼已经死亡多日了。B凭他的能力,只要他出任主教练,就能一蹴而就地解决球队当前的问题。C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文恬武嬉,人民富裕,一直是中国老百姓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D为了繁荣我市的文化艺术生活,五一期间,文化局将组织我市的绘画高手到全市各中学舞文弄墨,即兴创作,一展风采。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钱钟书对一些向他请教的青年人都是循循善诱,问一答十,把他们的问题和思考引向深处。他不仅在为人和言行上,而且在学问上为后辈

11、学子树立了楷模。B未来的教育不仅要更加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未来的医疗事业也会更加重视人自身权益的保障、维护。C湖南卫视总能在娱乐节目中引导潮流,从几年前的“超女”“快男”到而今的“我是歌手”,收视率一路飙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D根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世界上最贵的单瓶酒名单,各重要品种单瓶酒的史上最高价都没有超过这瓶 1958 年的中国茅台。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6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_。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

12、;_,足使黑格尔羡妒。A在中国文化里这种现象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B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周到的辩证法C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D在中国文化里这种现象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周到的辩证法8谈中国诗一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并且意蕴丰厚。请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再仿造两组句子。生命是一支箭,你必须知道瞄准什么目标和怎样运弓,这样才能把弓拉满,把箭射出去_;_。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钱钟书笔名的妙处。中华笔名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作家的笔名起得大有深意,值得再三玩味。学者陆文虎

13、曾写过管锥编略解一文,通过考证,指出“管”与“锥”分别是“管城子”“毛锥子”的省略性叫法,而“管城子”“毛锥子”在古汉语中都是笔的意思。李洪岩先生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中华书局出版的谈艺录补订本第 566 页说,唐代文人韩愈曾经以“中书君”代指“笔”。笔在古代的雅称是“中书君”,而“中书君”正是钱钟书先生的笔名,这个笔名妙就妙在既以笔之名为笔名,又与“钟书”二字谐音。他认为,由于“中书君”与“管城子”“毛锥子”同义,所以,又可得出“管锥编”三字中隐含作者的名字,是“钱钟书集”的意思。(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7外国诗的

14、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

15、尔泰所谓“史诗头脑” ,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 “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贵国爱伦坡主张

16、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1下列对第段中画线部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17、A只读本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本国诗和外国诗进行比较。 B只读本国诗的人,不能在进行比较中认识到本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 C只要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就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结论。 8D只读本国诗的人,就本国诗论本国诗,不能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本国诗。2下列对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照一些文学史家的观点,诗的一般发展顺序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 B作者认为中国最好的戏剧诗的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中国没有史诗。C “早熟”是指在中国诗里,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出现得异常之早的现象。D “早熟”是指中国诗在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后,就缺乏变化且逐渐腐化的现

18、象。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只有外国读者或者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才会问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是什么。B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会牢记“作概论就是傻瓜”的话。C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至多是把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来说明彼此的特点。D要是无押韵禁律限制,中国诗就不会比西洋诗短,就不会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早熟”与“早衰”的对比,简要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B作者以一个印度愚人造房为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C “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用了反语的

19、手法,所谓的“聪明”不过是自作聪明。D “樱桃核”和“二寸象牙”的比喻,极言中国诗短小,简短的诗自然没有悠远的意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钱钟书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旧唐书元行冲传),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9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

20、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 ,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于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 。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 ,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ti

21、on),旁人难于意会。释袾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 ”这其实是生活里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 ,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 ,一派要“言志” 。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 “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个别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 “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 “词” 。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 “她回上海” ,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

22、早点是稀饭” “午餐是面” 。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 ,以“诗言志” ,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 。这些文体仿佛台阶或梯级,是平行而不平等的, “文”的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 ,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全吃面” ,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 ,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话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1下列说法中

23、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认识、估计全面客观,主要是由于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B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并非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也许是不屑注意。10C “文 以 载 道 ”和 “诗 以 言 志 ”在 中 国 旧 传 统 里 并 非 概 括 “文 学 ”的 界 说 , 主 要 是 规定 个 别 文 体 的 职 能 。D “中国诗和中国画融合一致”的说法是因为发生了统一错觉,对传统不够理解而形成的错误认识。2第一段中, “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这句话中的“当局”者和“傍(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的是什么?3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

24、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写作的语言特点。【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

25、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 ,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

26、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 (李攀龙唐选诗序 ) ,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 (古诗选五言诗凡例 ) ,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 ,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11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

27、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石壕吏 )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杜甫哀江头 ) ,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杜甫洗兵马 )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

28、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类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有删改)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 古 体 诗 的 格 律 限 制 并 不 严 格 , 因 而 形 成 了 篇 幅 可 长 可 短 , 押 韵 自 由 灵 活 , 不 必 拘 守对 偶 与 声 律 的 特 点 。C

29、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D 五 七 言 古 体 至 唐 而 新 变 , 是 多 种 因 素 作 用 的 结 果 ; 唐 人 古 体 虽 名 为 “古 体 ”, 其 实 已与 以 往 古 风 不 同 。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

30、,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12失之偏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D 白 居 易 琵 琶 行 中 的 “弦 弦 掩 抑 声 声 思 , 似 诉 平 生 不 得 志 ”, 抒 情 悲 慨 , 读 来 抑扬 抗 坠 , 铿 锵 成 韵 。1C【解析】C 项,眉眼颦蹙(pn c)。2

31、D【解析】本题考查字形。A 项,“消”应为“销”;B 项,“烂”应为“滥”;C 项,“躁”应为“燥”。对于字形类题目,考生作答时要注重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3C【解析】C 项,两个引号内的句号删去。4A【解析】本句不是嘲笑爱伦坡孤陋寡闻,而是衬托中国诗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炼。5B13【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 项,“数见不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必宰杀禽兽招待他们。后指经常见到的事物就不感到新鲜。B 项,“一蹴而就”形容事情很容易解决。C 项,“文恬武嬉”指文武官吏一味贪图享乐,不关心国家的腐败现象。D 项,“舞文弄墨”原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后指玩弄文字技巧,多用

32、于贬义。【名师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题中“美芹之献”不合语境。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题中的“惺惺相惜”。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6D【解析】A 项,递

33、进不当,应改为“不仅在学问上,而且在为人和言行上为后辈学子树立了楷模”;B 项,语序失当,“未来的教育”应置于“不仅”之后;C 项,中途易辙,最后一句的主语应该是“节目”。7C【解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题中,第个横线前论述中心是“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一文化现象,而非“在中国文化里”;第个横线后黑格尔羡妒的是“而辩证法的周到”而非“辩证法”,要结合语境判断强调的重点。8生命是一艘航船,你必须弄清目的地和航行路线,这样才能把握好船舵,不迷失方向;生命是一张网页,你必须知道书写的内容和如何安排版面,这

34、样才能编辑自如,展现自己的才华。【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时,注意与例句的句式保持一致,并且恰当使用比喻修辞手法。9以笔之名为自己的笔名,且笔名与真名谐音,又在著作管锥编书名中隐藏作者笔名。1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概括钱钟书笔名的妙处”,筛选关键句子“笔在古代的雅称是中书君,而中书君正是钱钟书先生的笔名,这个笔名妙就妙在既以笔之名为笔名,又与钟书二字谐音” “管锥编三字中隐含作者的名字”,概括形成答案。(一)1C【解析】“只要就”表述绝对化。2D【解析】“中国诗在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后,就缺乏变化且逐渐腐化的现象”说的是中国诗的“早衰”。

35、3D【解析】原文只是说“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并不能说明“无押韵禁律限制,中国诗就不会比西洋诗短”。4D【解析】“简短的诗自然没有悠远的意味”错误,原文说“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二)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A 项,原文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措辞不严密。B 项,与作者观点相反,原文是“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D

36、项,“对传统不够理解”才“会发生统一的错觉”,逻辑顺序错误。2“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15【解析】本题考查文本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答题关键词“当局” “傍(旁)观”“迷”和“审”。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这句话是说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作品的态度。“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

37、计;“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3善于使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解析】题干“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写作的语言特点”,答题关键词“钱钟书写作的语言特点”。这是一个

38、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型题目,回答时不必求全面,只要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钱钟书写文章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喜欢引经据典。1D【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A 项, “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 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 “格律限制并不严格” “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 项, “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名师点睛】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

39、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 (2)指代类词语。这类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2C 1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C 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2014 年和 201

40、5年山东卷第 6 题考查的是概括论述文主旨的能力,今年改为考查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体现了向全国卷过渡的思想,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前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 A 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和 C 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 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 项, “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