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 ,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 ,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
2、,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 “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
3、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4、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赋诗” “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 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2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下列关于
5、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 “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答案 A解析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表述错误。第二段中说诗歌用以“颂美或讽谏”
6、,发泄、申诉冤屈或不幸,可见诗经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含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答案 C解析 C 项与第四段中“子展却借用来说,晋
7、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的内容不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 诗经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3答案 B解析 第三段中说宋国人民做
8、了歌儿对华元唱,可见“徒歌”并非都“没有曲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春 雨梁遇春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唯一光荣的时光。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围都是同情的空气。斗室中默坐着,想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作
9、洁净的白莲花了。“最难风雨故人来” ,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的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心境。 “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的客子拍着栏杆,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园,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龙钟的父老蹒跚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罢。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
10、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悄悄下着,遮住耀目的阳光,却滋润了百草同千花。可是春雨有时也凶猛得可以,风驰电掣,从高山倾泻下来也似的,万紫千红,都付诸流水,看起来好像是煞风景的,也许是别有怀抱罢。生平性急,一二知交常常焦急万分地苦口劝我,可是暗室扪心,自信绝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不过对于纷纷扰扰的劳生却常感到厌倦,所谓性急无非是疲累的反响罢。有时我却极有耐心,好像废殿上的玻璃瓦,一任他风吹雨打,霜蚀日晒,总是那样子痴痴地望着空旷的青天。我又好像能够在没字碑面前坐下,慢慢地去冥想这块石板的深意,简
11、直是个蒲团已碎,呆然趺坐着的老僧,想赶快将世事了结,可以抽身到紫竹林中去逍遥,把世事撇在一边,大隐隐于市,就站在热闹场中来仰观天上的白云,这两种心境原来是不相矛盾的,我虽然不会跳出人海的波澜,但是拳拳之意自己也略知一二,大概摆动于焦躁与倦怠之间,总以无可奈何天为中心罢。所以我虽然爱蒙蒙茸茸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纷至沓来,洗去阳光,同时也洗去云雾,使我们想起也许此后永无风恬日美的光阴了,也许老是一阵一阵的暴雨,将人世哀乐的踪迹都漂到大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4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牍里面那句滥调,所谓“春雨缠绵”罢。一连下了十几天的梅雨,好像再也不会晴了,可是时时刻刻都有晴
12、朗的可能。有时天上现出一大片的澄蓝,雨脚也慢慢收束了,忽然间又重新点滴凄清起来,那种捉摸不到,万分别扭的神情真可以做这个哑谜一般的人生的象征。记得十几年前每当连朝春雨的时候,常常剪纸作和尚形状,把它倒贴在水缸旁边,意思是叫老天不要再下雨了,虽然看到院子里雨脚下一粒一粒新生的水泡我总觉到无限的欣欢。可是那时我对于春雨的情趣是不知不觉之间领略到的,并没有凝神去寻找,等到知道怎么样去欣赏恬适的雨声时候,我却老在干燥的此地做客,单是夏天回去,看看无聊的骤雨,过一过雨瘾罢了。因此“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快乐当面错过,从我指尖上滑走了。但是我始终喜欢冥想春雨,也许因为我对于自己的愁绪很有顾惜爱抚的意思;我常常
13、把陶诗改过来,向自己说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恨无违。 ”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的心境罢。(有改动)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春阴、春雨的愉悦与令人厌恶的晴朗骄阳进行对比,显现了春雨的慈悲与爱憎。B作者将春雨偶然的凶猛与自己的性急相类比,细雨与自己的耐心相类比,说明“性急”和“耐心”是两种矛盾的心境,因而人世也就有了哀乐。C作者喜欢细雨更喜欢急雨,认为它像哑谜一般捉摸不到的人生,让人置身于爱恨矛盾的情结之中,有暂止抚慰之效。D文本字里行间储蓄着作家的独特心境和悲哀的情绪,直接地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对历经苦难的人
14、们的同情。答案 A解析 B 项曲解文意。由文中“这两种心境原来是不相矛盾的” “大概摆动于焦躁与倦怠之间,总以无可奈何天为中心”可以看出我的“性急”和“耐心”是两种不矛盾的心境;另外,进行类比也说明不了“因而人世也就有了哀乐” 。C 项张冠李戴,原文是说“梅雨”像哑谜一般捉摸不到的人生,而不是说“急雨”如此;另外“更喜欢急雨”的说法夸大其词,原文是“也爱” “急雨” 。D 项“直接地表达”不当,应是“含蓄地表达” 。5 “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 ”试结合全文分条列出“最愉快”的理由。(6 分)答: 答案 春雨让财主苦闷,不能如晴天那般盛气凌人,有一种平等的感觉
15、。春雨让穷苦人受安抚慰藉,感觉到四周都是同情的空气,感到人世的温情可爱。春雨让征人客子能够忍受“雨”的洗礼,坚强而多情地活在异乡。春雨能够释放内心的哀乐,净化心灵(焦躁、倦怠的心境得到涅槃),还原大地本来面目。6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5改为“衣沾不足惜,但使恨无违”?谈谈你的理解。(6 分)答: 答案 作者有“凝恨”的心境,恨盛气凌人的财主、悲惨的人生、哀怨的人世,恨焦躁、倦怠、无可奈何的自己。作者“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 ,是想借助春雨的力量去消除凝恨,以春雨释放苦闷郁闷,洗去、漂走哀愁怅惘,抗拒欺压等,春雨是一种消除“恨”的力量的象征。(
16、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近日,92 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 年度“终身成就奖” 。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1924 年 7 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 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
17、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注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
18、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 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
19、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 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 10 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6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 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
20、演录音,有 2 000 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 ,有删改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 。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 ,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 ,有删改)注 马祖道一是禅宗洪
21、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7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C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 ,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答案 A解析 叶嘉莹是否“系统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 ,文中并没有直言。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叶嘉莹致
22、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遇名师指点。7C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D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答案 C解析 “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错误,文中并无此意。9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6 分)答: 答案 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继承推
23、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除奉朝请。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
24、去涡阳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 ”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
25、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昇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8许焉。五年卒,谥曰武。(选自南史 ,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B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
26、/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C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D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答案 C解析 根据上下文,可知曹仲宗要攻退的是北魏军,而不是陈庆之, “庆之”不能是“退”的宾语;另外,如果“庆之”作“退”的宾语,那么“曰”的主语就是曹仲宗,又根据后面“庆之别有密敕”可知,这句话是陈庆之说的,因此排除 A、D 两项。B、C 两项的区别在于“庆之别有密敕”的“别”是否需要断开,如果断开, “别”字就理解为“告别” ,另外会有密诏来。而此处正确的理解为,陈庆之是带着皇帝的密令来的,
27、若曹仲宗打算退兵,他就要用皇帝的密诏来压制他。所以排除 B 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除,授予官职,类似表示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的词语还有拜、擢、迁等。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汉武帝始置, “刺”有检核问事之意。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C麾,指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麾下”意为将帅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或指对将帅的敬称。D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如史记中就有记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答案 A解析 “擢”一般指提拔、提升, “迁”一般指官职的变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庆之深谙用兵之
28、道,北魏来犯,韦放认为不宜出战,陈庆之则认为北魏军远道而来早已疲惫不堪,这正是挫伤他们锐气的好时机。B陈庆之擅长心理战术,他把被杀的北魏军俘虏的左耳陈列在城前,并鸣鼓呐喊,敌军溃败。C陈庆之体恤百姓,他担任南北司二州刺史时,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使江湘地区各州郡得以休养生息。D因为陈庆之善于用兵,屡打胜仗,所以豫州百姓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了。答案 D9解析 因果分析不当,豫州百姓上表请求树碑的原因是他用侯景遗留的物资救活了百姓,而不是因为他善于用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
29、即至,甚见亲赏。译文: (2)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译文: 答案 (1)梁武帝生性爱好下棋,经常从晚上下到次日清晨还不停止,同僚都睡觉了,只有陈庆之不睡,一听到呼唤就立即到达,很是被(梁武帝)亲近赏识。(每,常常;辍,停止;见,被。)(2)当时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侯景抛弃了大批物资逃走。这一年豫州发生饥荒,陈庆之打开粮仓救济灾民,保全、救活了大部分人。(辎重,物资;振,通“赈” ,赈济;全济,保全、救活。)参考译文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幼年时随从梁武帝。梁武帝生性爱好下棋,经常从晚上下到次日清晨还不停止,同僚都睡觉了,只有陈庆之不睡,一听到呼唤就立即到达
30、,很是被(梁武帝)亲近赏识。他跟随梁武帝平定建邺,逐渐升为主书,又分散家财,聚集了一批有用之士,常想建立功业。被任命为奉朝请。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任命陈庆之为假节、总知军事。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另修筑两城来抵抗,陈庆之攻破其地,李宪因为力量殆尽而投降,陈庆之就攻入并占据了那座城池。梁武帝大通元年,陈庆之跟随领军曹仲宗攻伐涡阳,北魏派遣常山王元昭等人来增援,先头部队到达驼涧,距离涡阳四十里。(陈庆之打算出征迎战)韦放说:“敌军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则破坏我军士气,不如不要出击。 ”陈庆之说:“北魏军远道而来,都已疲惫不堪,必须挫其锐气,定
31、然没有打不败他们的道理。 ”于是带领部下五百名骑兵迅速出击,打败了敌军的先头部队,北魏士兵十分震惊恐惧。陈庆之回来后与其他将领连营向西进军,占据涡阳城,与北魏军相对峙,自春天到冬天,经过了几十甚至上百次的战斗。部队已十分疲劳,锐气也减弱了,北魏军的援兵又想在梁军后面修筑营垒。曹仲宗等人怕腹背受敌,打算退兵。陈庆之持节来到军门,说:“必须等到北魏军包围圈合拢,然后才能与他们战斗;如果打算退兵,我陈庆之另外有皇帝的密令。 ”曹仲宗很佩服他的计谋,于是就同意了。北魏军筑了十三个城垒,形成掎角之势,陈庆之攻破了他们的四个城垒。其他九城兵力还很强大,于是陈庆之把被杀的敌人的左耳陈列到城前,然后鸣鼓呐喊发
32、起进攻,敌人最后逃跑溃散,其中大部分都被斩杀和俘虏了,涡水为之塞流。梁武10帝下令在涡阳地区设置西徐州。大军乘胜向前到达城父。梁武帝加以表彰,并亲笔写诏书慰问和勉励陈庆之。中大通二年,(陈庆之)被任命为南北司二州刺史,担任都督。陈庆之到任后,就包围了县瓠城,在溱水打败北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又在楚城打败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他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江湘地区各州郡都得到休养生息。开辟农田六千顷,两年以后,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又上表要求撤去南司州,恢复安陆郡,设置上明郡。大同二年,东魏派大将侯景攻下楚州,俘获了刺史桓和。接着,侯景进军淮上,陈庆之打败了他。当时
33、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侯景抛弃了大批物资逃走。这一年豫州发生饥荒,陈庆之打开粮仓救济灾民,保全、救活了大部分人。豫州百姓李昇等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大同)五年,陈庆之去世,谥号为“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饮 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34、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C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句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于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答案 C解析 望岳一诗没有不愿做官之意。15 “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能否把“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6 分)答: 答案 (1)“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2)不能改为“望”字。 “见”字表11现出诗人不是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而望字则有主动为之的意思。12(三)名篇
35、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屈原离骚中“_,_”两句,表明了自己痛斥所处社会人们善于投机取巧而违背规矩的世俗流弊。(2)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自比为鸟和鱼,感叹“_,_” 。(3)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后,欣喜可以回归自然的两句是“_,_” 。答案 (1)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2)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3)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他们在人身或活动上,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地服务并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
36、但同时侠士以依附政治人物为工具性手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其政治依附性因其所拥有的侠义精神而独具特点。有些侠士,( )。春秋时专诸因伍子胥引荐被公子光赏识重用,后来舍身刺杀王僚只是为报公子光的_,而客观上却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更多的侠士因其臣属或门客的身份,而导致行为直接以政治为导向。战国时唐雎面对骄横狂妄的秦王,_,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威胁秦王,也是基于自身使者的身份,希望不辱使命。侠士的政治依附性还表现在侠士往往会成为政治人物的牺牲品。在他们的无畏的行为中常隐藏着_,即便是一生追随,_,备受诸侯权贵的青睐,其结局也是其政治依附性的一种悲剧性体现。战国时聂政、荆轲等人皆在刺
37、杀活动中殒命,成就了侠士英雄的悲剧形象。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他们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B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C他们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D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答案 A解析 应是先人身上依附,再活动上服务。 “直接或间接” “或强或弱”修饰不当。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其行为主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客观上却不
38、以政治为出发点13B其行为客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主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C其行为主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客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D其行为客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主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答案 C解析 按逻辑顺序应先“主观上”再“客观上” ;“以政治为出发点”属于“主观”范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属于“客观”范畴;注意与下文专诸刺杀王僚的事例相照应。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知遇之恩 令人发指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B知遇之恩 怒发冲冠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C再生之恩 令人发指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D再生之恩 怒发冲冠 不虞之誉 丰功
39、伟绩答案 B解析 知遇之恩:得到赏识或重用的恩德。再造之恩:像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怒发冲冠: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令人发指:叫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不测风云: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不虞之誉:预料不到的赞扬。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_,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
40、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让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_,特别是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答案 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21仿照下面例句,自选两个对象,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与例句的句式大致相同。(6分)例句 小船升起风帆,在横济沧海的航程中,如果不与风浪搏击,就无法到达彼岸。答:_答案 (示例)小溪奔
41、流向前,在通向远方的路途中,如果不与沙石撞击,就无法汇入江河。14雏鹰振翅起飞,在冲入高空的过程中,如果不经历磨炼摔打,就无法翱翔蓝天。解析 仿写时注意三点:一是对象的选择,应与例句的“小船”的特点相合;二是修辞应运用“拟人” ;三是句式应选用“,在中,如果不,就无法” 。15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河流有河流的源头,生命有生命的源头,情感有情感的源头,历史有历史的源头,现状有现状的源头社会生活中,各种良莠不齐的事物之间相互错杂,只有关注源头进而把握源头,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事物,从而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读了上述材料,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发表对“源头”的看法,可以叙述与“源头”有关的经历或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