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怀疑与学问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品析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3.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怀疑,善于发问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导入新课1.检查词语听写。2.交流关于“治学”的名言。(1)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3)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4)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美富兰克林)3.回顾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二、合作探究,品读领悟1.文章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几个层次?交流点
2、拨:第一层(3、4 段),论述“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层(5 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2. 第 3 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第 4 段、第 5 段论述了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交流明确:论述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第 4 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以“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个例子,具体论述了人们是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的,简明易懂。第 5 段主
3、要2运用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先正面论述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学问才是自己的,然后反面论述,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又引用孟子的名言,使论证更有力。4.第 4 段、第 5 段论述既然论述了同样的内容,为什么写了第 4 段还写第 5 段?两段内容有何不同?讨论明确:(1)第 4 段主要论述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 5 段主要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对于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2)第 4 段侧重论述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
4、虚妄的学说”,第 5 段侧重论述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目的:“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追问:“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所以顺序不能对换。5.第 6 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怎样的观点?(1)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
5、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2)举例论证: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具体论证第句的论点,“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以及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接着又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从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小结:3本文作者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层层深入,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全面而精当地阐述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三、细读品味,赏析语言议论文的语言逻辑严密,准确精当。揣摩下面这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6、。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度,说说你的理由。2.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他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交流明确:1.不绝对。因为凡是能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也成不了学问家。2.顺序不能调整,这四个“常常”所开头的短句是“一切学问家”对“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规律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1.课堂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2.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一、三。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提出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4分论点:一 消极方面 举例论证二 积极方面 对比论证逻辑严密 语言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