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4 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章末检测卷(四)(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绿色食品”是指(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食品C.营养价值高的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食品解析 绿色食品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和许可后,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答案 D2.紫茎泽兰具有外来引进植物的许多特点:生长迅速,繁殖力强,光合效率高,能产生毒素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并能毒害动物。则引入紫茎泽兰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A.增加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B.提高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C.改变其他物种的生活习惯D
2、.改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案 D3.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D.使海洋表层的含氧量减少答案 A4.我国东海曾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A.大气中的 CO2增多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C.树木的大量砍伐2D.海洋石油的开采解析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及氮肥排到近海水体,为浮游生物的繁殖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营养条件,已成为赤潮的主要诱发因素。答案 B5.你估计一个湖泊里的氧浓度在什么时
3、候(白天或夜间)和什么样的水中(污染的或未污染的)较高( )A.夜间、污染的 B.夜间、未污染的C.白天、污染的 D.白天,未污染的解析 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未污染的湖水氧浓度高,湖水污染后水生生物会死亡,细菌等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答案 D6.碳循环、氮循环的多个环节都有微生物的参与,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氮气是通过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的氨化作用返回到大气中的B.淡水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生物净化能力,是因为淡水生态系统具有种类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C.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硝化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
4、菌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消费者解析 氮气是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大气中的。生态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循环利用。硝化细菌在生态系统里属于生产者。答案 B7.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昆虫的防治。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昆虫,最后线虫以分解的虫体为食。这一事实说明( )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生物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生物危害,寄生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生物所寄生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解析 本题是一道关于生物防治的题目,巧妙地利用了生物间的寄生关系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是生物防治的成
5、功案例之一。解答时要紧扣题干内容进行分析,选出合理的选项。答案 C8.在我国沿海某岛屿的农业示范基地,海虫草等“海水蔬菜”长势良好。这是一些从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以高盐分的海水进行浇灌,所需无机盐由海水提供,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被列为国家“八六三”推广技术项目。大面积推广“海水蔬菜”种植的目的3不包括( )A.节约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B.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充分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D.减少化肥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解析 推广“海水蔬菜”种植不是为了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答案 B9.下面是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其中哪一项最为科学
6、,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永远禁止人们进山采伐大兴安岭的树木B.关闭一切能产生废气、废水的工厂C.对太湖的成鱼进行适量捕捞D.向黄山林区引入泰山、神农架的食虫鸟解析 我们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但是,反对盲目、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答案 C10.种植业能为畜牧业提供所需的饲料,畜牧业能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这体现了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的什么原则( )A.因地制宜B.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C.利用、改造、保护相结合D.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解析 题干体现了生物资源统筹兼顾、合理利用的原则。答案 D11.过度砍伐森林会使其稳定的结构遭受破坏而丧失再生能力。这是由生物资源的何
7、种特点所决定的( )A.有限性 B.整体性C.区域性 D.动态性答案 A12.生物资源分布不平衡,在数量或质量上有显著的地域差异。这要求人们利用生物资源必须遵循哪一原则( )A.因地制宜B.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C.利用、改造、保护相结合4D.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解析 由于生物资源具有地域差异,所以利用时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答案 A13.我国海关对凡入境的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在适宜的环境中,结果是( )有害生物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曲线增长其天敌数量较多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很快被淘汰A. B.C. D.解析 有害生
8、物一旦流入境内,在适宜的环境中,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会呈“J”型曲线增长,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答案 C14.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A.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C.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D.退耕还草,植树造林解析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是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答案 A15.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模式是( )A.持续性发展模式 B.非持续性发展模式C.环保发展模式 D.非环保发展模式答案 B16.造成我国东北虎、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濒危的主要原因是( )A.物种所处的营养级高,食物来源匮乏B.长期近亲
9、繁殖,造成物种退化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其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解析 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是某些野生动物濒危的主要原因。 答案 D17.下列能为人类提供资源的是( )5A.动物 B.植物C.微生物 D.以上三项都能答案 D18.下列关于生物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滥伐森林会使其稳定的结构遭受破坏而丧失再生能力,因此生物资源具有有限性B.人类活动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只能造成环境的破坏C.人类在利用生物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环境和社会经济等特点D.在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和其他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10、解析 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既可能促使资源的优化与稳定,也可能造成环境的破坏。答案 B19.某地有一处水域因某种原因被污染后,通过生物的净化作用而逐渐消除了污染,下列参与净化的生物是( )A.动物 B.植物C.微生物 D.以上三者都有解析 水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均可净化污染。答案 D20.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因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B.滥用生物资源的结果是造成环境破坏C.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食会破坏生态平衡D.生态旅游的产生与人类环保意识的改变密切相关解析 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强化科学管理,才能使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
11、40 分)21.(8 分)薇甘菊是珠三角地区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生态学家发现田野菟丝子能够有效防除薇甘菊,实地调查数据如表所示。请根据相关信息分析回答:植物种类数 simpson 多样性指数 薇甘菊覆盖度(%)样地编号引入前 引入后 引入前 引入后 引入前 引入后1 22 25 0.88 0.97 72 652 16 21 0.71 0.86 92 753 20 26 0.85 0.98 75 62注:引入前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前,引入后指引入田野菟丝子 2 年,simpson 多样性6指数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1)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他植物上,抑制了植物的_,
12、从而导致其他植物死亡。从长期看,薇甘菊入侵之后种群数量变化符合_模型。(2)获得表中数据所用的调查方法为_。请用表中数据分析薇甘菊对所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_。(3)田野菟丝子不含叶绿体,能吸收薇甘菊中的营养从而抑制其生长。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关系被称为_。在清除了薇甘菊后,当地群落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量会发生改变,这个过程被称为_。(4)将薇甘菊加以利用,变害为宝,是防除薇甘菊的另一思路。薇甘菊能分泌某种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这被称为“他感作用” ,可据此开发新型除草剂。 “他感作用”中包含了生态系统中的_信息。也可以将薇甘菊开发为饲料,用 10 kg 薇甘菊饲喂山羊,山羊增重还不到 5
13、00 g,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_。答案 (1)光合作用 “S”型增长 (2)样方法 薇甘菊覆盖度越高,植物种类数和simpson 多样性指数越低,说明薇甘菊可能降低了物种多样性 (3)寄生 群落演替 (4)化学 山羊未必摄入全部 10 kg 薇甘菊,山羊摄入的薇甘菊不能全被同化,同化的能量满足了山羊的生命活动所需之余才以有机物形式储存22.(8 分)如图是梅托斯早在 1970 年所提出的一个“人口膨胀一自然资源耗竭一环境污染”的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 A B 年内粮食水平增长的最可能原因是_。(2)简要说出该模型所包含的道理。_。(3)从总的趋势分析该模型存在的缺陷。_。7
14、(4)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降低人口增长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至少说出三项措施)?_。答案 (1)人类的毁林造田和围湖造田等(2)人口数量的增加引起耕地减少、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加剧,从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最终导致人口数量下降(3)未考虑到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4)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开发利用新能源,使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三者协调发展23.(14 分)近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绿藻引起的,从生态
15、系统的营养结构看,蓝藻属于_。为解决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类别 青鱼 鲢鱼 鳙鱼 鲤鱼食性 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杂食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_。(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_。(3)有人认为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与水质中富含 N、P 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 N 和 P 引起的,因此设计了下面实验。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下处理:A.静置 4 h,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如此重复 3 次。B.再加水至 1 000
16、 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C.在甲烧杯中加 0.3 g 洗衣粉(含 P);在乙烧杯中_;在丙烧杯中加 0.15 g 洗衣粉和 0.15 g 尿素;丁烧杯中_。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 5 d,取得水样。请完成以上实验过程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A”步骤处理的目的是_。你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_,理由是_。答案 (1)第一营养级 鲢鱼 (2)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或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8节能力) (3)加 0.3 g 尿素 不加任何物质(或加 0.3 g 蒸馏水)(注意乙和丁所加物质可互换) 除去样品水体中原有的矿质元素 丙
17、 藻类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 N、P 等含量丰富24.(10 分)为探究菖蒲(一种湿地植物)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从 4 个不同地点采集生活污水(1#)、工业污水(2#)、混合污水(3#)、人工池塘水(4#);分别测定 4 种水样的 BOD(即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的需氧量)和总氮含量;取等量的上述 4 种水样,分别加入到 4 个相同的透明玻璃容器中,再将等量的 4 份菖蒲分别在 4 个容器中水培 15 d。定期观察、记录,结果表明菖蒲在各种水样中生长良好;取经过菖蒲处理的 4 种水样,再次测定其 BOD(单位:mol/L)和总氮含量(单位:mol/L)。数据整理后,如下
18、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4 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_。4#在实验中起_作用。(2)该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菖蒲的_、_等生理指标来比较其在各种水样中的生长。(3)BOD 和总氮含量的测定表明,菖蒲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明显,但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了解其对水质净化的程度。现有金鱼若干条、鱼缸 4 个、各种水样及其他需要的材料用具,请你完成以下实验步骤,就菖蒲对生活污水的净化程度进行定性对比实验。取 4 个相同的鱼缸,编号为 A、B、C、D。_。_。_。(4)其他研究发现,水浮莲、水花生、金鱼藻等湿地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与菖蒲相似。由此看来,利用人工湿地来净化污水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19、。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水浮莲、水花生这类外来物种的应用必须谨慎,以防止它们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原因是这些物种_。(5)从安全角度考虑,用于净化污水的湿地植物收获以后,不适宜作为_。答案 (1)1# 对照9(2)根数 根长(节长或叶数等其他可测量的指标,要求写出两项)(3)向 A、B 中各加入等量未处理的生活污水、池塘水,向 C、D 中各加入与 A、B 等量的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池塘水 向 A、B、C、D 4 个鱼缸中分别放入 5 条同种、长势相同的金鱼,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 每天定时观察,记录每个鱼缸中金鱼的生存时间(天数),取平均值,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4)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如当地缺乏天敌和强有力的竞争者,则容易泛滥成灾(5)动物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