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训练.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1133386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选择题1(2018开封三模)1867 年,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畲曾说过“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 ”据此可知徐继畲( D )A倡导君民共治 B赞同西方教育C主张民主革命 D关注美国制度【解析】 从材料“1867 年” “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中可以看出,此时徐继畲开始关注美国的政治制度,故 D项正确;A、C 两项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而徐继畲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教育的态度,故 B项排除。2(2018南充三模)作为教育救国措施之一,1904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

2、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 D )A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B教学的内容以西学为本C儒学成为救国的主要内容D教育改革适应政治需要【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可知, 奏定学堂章程以“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这说明清政府的教育改革适应了政治的需要,故 D项正确;A 项错误,当时教育理念仍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材料“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说明 B、C 两项错误。3(2018滨州二模)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写道:“购

3、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此言论旨在( C )A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果 B批判保守的传统文化C变革封建的政治体制 D传播西方的启蒙思想【解析】 题干引用的康有为的言论,购置西方的物质、开办企业称不上是变革政治。表明康有为认识到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器物、兴办企业,没有触及中国的政体,意在强调变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必要性,故选 C项;康有为只是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不足之处,并不是对其全盘否定,排除 A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就是“托古改制” ,借用孔子宣传维新思想,减轻变法阻力,传播西方的启蒙思想是为变革政体奠定思想基础,故不选 B、D 两项。4(201

4、8濮阳三模)下面表格为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D )学堂种类 出身第一级 分科大学(含通儒院) 进士- 2 -第二级高等学堂、政法学堂、高等实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举人第三级中等实业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等贡生(优、拔、岁等)第四级 高等小学堂 廪生、增生、附生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了变化B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C清朝教育学制的重大改变D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解析】 清末学堂奖励出身可见,进士、举人和贡生都与科学制度考试有关,说明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较大,D 项正确;科举考试内容并没有变化,A 项错误;儒家思想依然占有主导地位,

5、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2018衡水金卷调研卷五)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 ;梁启超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吾与足下分任之。 ”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 C )A强烈的救亡意识 B自觉的创新意识C勇敢的担当意识 D明确的民主意识【解析】 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均是维新派的代表,从材料信息来看,他们为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勇于承担,敢于牺牲,具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故答案为 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救亡” “创新”和“民

6、主”意识,排除 A、B、D 三项。6(2018皖江)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 , “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 ,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梁启超的主张意在( D )A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B迎合当时民主共和的形势C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解析】 维新变法发生于 1898年,不是辛亥革命前,也不是民国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A项错误;材料“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并未涉及民主共和的问题,故 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梁启超敦促政

7、府改变对外政策,故 C项错误;“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反映了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张,意在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故 D项正确。故选 D项。7(2018漳州二模)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 3 -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 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D )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B历史事实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C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D历史叙述含有作者的主观因素【解析】 经研究确定“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 15件”,而康有为则“称都

8、察院拒收其上书” ,这说明康有为的叙述含有自己的主观因素,故 D项正确;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不一定就低,故 A项说法错误;历史上事实的重构靠的是历史研究,而不是逻辑思辨,故 B项错误;历史的复原需要多方面印证,不是简单的结合不同类型史料所能得出的,故 C项错误。8(2018大连二模)康有为曾说:“欧洲数千年之有国会者,则以地中海形势使然” ;然而后来他又说,英国得此之先,故在大地(世界)最先强,欧美得其播种之先,故次强。及今移植而用之何必怵他人之先我哉! 由此可见,康有为( B )A对于本国国情充分了解B重视给予国民民主权利C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D全面论证民主制的作用【解析】 由材料“欧洲数千年之

9、有国会者” 、 “英国得此之先,故在大地(世界)最先强” 、“及今移植而用之何必怵他人之先我哉!”体现了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议会制度,并以此保障中国国民的民主权利,B 项符合题意;A 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的信息,C 项不正确;D 项“全面”的说法不正确。9(2018唐山一模)汪鸾翔先生创作于 1923年前后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识器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 “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作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电影。 “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A )A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C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D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解析】

10、 “无问西东”是指对于先进文化均要继承、发展,不要区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外来文化,体现出一种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故答案为 A项。 “无问西东”主要是指一种文化态度,排除 B、D 两项;“无问西东”不仅体现西学东渐,还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排除 C项。10(2018德州二模)1905 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 ”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 C )A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B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C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 4 -D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

11、“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和“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等信息,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以戏曲容易被民众接受的特点,进行启蒙教化,应对“国势危急”的形势即以求救亡图存,故答案为 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体的主张,排除 A项;材料不能反映陈独秀的主张是为了“适应革命思潮” ,排除 B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15年,排除 D项。11(2018湖北仿真模拟)从 18951898 年,据初步统计,中国约有 76个学会组织。一般而言,学会这种组织并不需要相当的人力与物力才能实现,它只要一群知识分子有此意愿就可以成立,当时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的意愿是很普遍的。这表明当时的学会( D )A建立成

12、本低因而组织成分复杂B具备早期政党组织的某些特征C受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出现D有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扩散【解析】 材料并不能体现当时学会的组织成分复杂,故 A项错误;政党是以参与或夺取政权为目标,具有统一的纲领和组织、统一的领袖,学会并不具备政党的特征,故 B项错误;当时处于维新变法时期,三民主义思想并未形成,故 C项错误;学会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这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故 D项正确。故选 D项。12(2018甘肃天水一中二模)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这表明五

13、四运动( A )A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C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可见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故 A项正确;材料反映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而不是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排除 B项;五四运动是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的体现,同时又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C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多元化的探索,而是强调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排除 D项。二、非选择题13(2018梅州 5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

14、,作为政府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在一次向参议院宣布政见的演说中,即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不应限制女子所享权利。受传统“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的禁锢,男女同校在高等小学即无法实行,在大学更是不允许。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努力打破男女不同校惯例,在他的推动下,1920 年春北大即准予 9名女生入校旁听,自秋季起则开始正式招收女生。蔡元培还大力主张妇女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1922 年 10月间,他就曾抗议- 5 -北洋政府颁布的治安警察条例剥夺女子参政权,但未有结果。摘编自赖朝霞蔡元培与中国近代女权运动(文史知识2004 年第 8期)材料二 美国社会中早就形成阻止妇女参政的顽固传统,政党大佬们长期以来反对

15、赋予妇女选举权。1897 年,科罗拉多成为第一个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州,到 1914年,西部 12个州也先后实行了类似改革。意识到改革的不可避免,国家层面的政党领袖开始改变立场,共和党在1916年的总统选举中支持赋予妇女选举权。随着一战期间从事工商业的妇女人数猛增,妇女地位和作用无法否认,改革变得不可抗拒且势在必行。1919 年,国会批准了妇女选举权修正案,1920年 8月,第 19条修正案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摘编自陈其美国历史中的妇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 年第 3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的女权思想并加以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中国的

16、女权运动与 20世纪初期美国的女权运动在争取妇女参政权方面的不同结果,并说明其原因。【答案】(1)思想:女子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男女同校;妇女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评价:有利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女权运动(或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教育、政治和文化的近代化进程。(2)结果:美国妇女获得了参政权(选举权),并上升到法律层面,而中国妇女没有获得参政权。原因:美国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有利于妇女争取参政权,而中国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剥夺妇女的参政权;启蒙思想宣扬平等自由观念,为美国妇女参政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中国妇女则深受封建礼教禁锢;一战时美国妇女地位提高,推动妇女参政权的改

17、革,而当时中国妇女地位依然低下,不利于推动妇女参政权的改革。【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不应限制女子所享权利努力打破男女不同校惯例还大力主张妇女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女子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男女同校、妇女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等方面概括蔡元培的女权思想。再从打破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推动中国近代女权运动、促进中国教育、政治和文化的近代化进程等方面加以简要评价。(2)本题根据材料二“国家层面的政党领袖开始改变立场随着一战期间从事工商业的妇女人数猛增,妇女地位和作用无法否认1919 年,国会批准了妇女选举权修正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美国妇女获得了参政权、中国妇女

18、没有获得参政权等方面指出民国初期中国的女权运动与 20世纪初期美国的女权运动在争取妇女参政权方面的不同结果。再从美国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中国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启蒙思想宣扬平等自由观念、中国妇女深受封建礼教禁锢、一战时美国妇女地位提高、中国妇女地位依然低下等方面说明其原因。14(2018梅州 5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晚清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 6 -了憧憬,也表明他们对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国情知之甚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陈国庆论晚清

19、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社会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拟一具体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维新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但未能指导维新变法运动取得成功。论述:维新思想是近代中国重要社会思想,它把西方民主思想和中国传统经学相结合,把进化论思想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相结合,宣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要求在中国开展变法改革和救亡图存运动。在其影响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运动,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民族解放,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因此,维新思想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在实践上考虑不够成熟。【解析】 本题根据材料“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晚清社会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拟一具体论题。例如:维新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但未能指导维新变法运动取得成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新思想要求变法改革和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运动推动政治民主化和民族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等方面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N ISO 11125-2-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Test Methods for 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2 Determination.pdf EN ISO 11125-2-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Test Methods for 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2 Determination.pdf
  • EN ISO 11125-3-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Test Methods for 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3 Determination.pdf EN ISO 11125-3-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Test Methods for 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3 Determination.pdf
  • EN ISO 11125-4-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Test Methods for 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4 Determination.pdf EN ISO 11125-4-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Test Methods for 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4 Determination.pdf
  • EN ISO 11125-5-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Test Methods for 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5 Determination.pdf EN ISO 11125-5-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Test Methods for 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5 Determination.pdf
  • EN ISO 11125-6-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Test Methods for 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6 Determination.pdf EN ISO 11125-6-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Test Methods for 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6 Determination.pdf
  • EN ISO 11125-7-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Test Methods for 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7 Determination.pdf EN ISO 11125-7-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Test Methods for 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7 Determination.pdf
  • EN ISO 11126-1-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Specifications for Non-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1 General.pdf EN ISO 11126-1-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Specifications for Non-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1 General.pdf
  • EN ISO 11126-10-2004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Specifications for non-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10 Alman.pdf EN ISO 11126-10-2004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 Specifications for non-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 Part 10 Alman.pdf
  • EN ISO 11126-3-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Specifications for non-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Part 3 Copper refi.pdf EN ISO 11126-3-1997 en Preparation of steel substrates before application of paints and related products Specifications for non-metallic blast-cleaning abrasives Part 3 Copper refi.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