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历史近代精神文明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4017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中历史近代精神文明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中历史近代精神文明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中历史近代精神文明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中历史近代精神文明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4年高中历史近代精神文明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带解析) 选择题 同治年间 (1861 1875 年 ),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 “同治中兴 ”。然而西方学者对其评论道: “同治中兴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 ”这一评论的历史依据是 ( ) A清朝统治者仍固守天朝上国的心态 B洋务运动和 “中体西用 ”思想 C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D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扼杀 答案: B 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

2、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 D “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 ”。孙中山先生此观点 ( ) A反对个人自由,追求国家富强 B对民权主义产生动摇 C重视国家的自由,不排斥合理的个人自由 D受中国传统专制思想影响 答案: C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自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

3、,改用白话国语。此一改变应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中共建党 D国民大革命 答案: B 胡适曾经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可见,在他看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 A思想解放 B学习西方 C文化转型 D提倡科学 答案: C 1916年 2月,易白沙发表了孔子平议一文,历数了孔学四大弊端: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商榷问题,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孔子单重做官,不重谋食,易人民贼牢笼。这说明作者的意图是 ( )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倡导科学精神

4、 D回击复古逆流 答案: D 鲁迅先生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 “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 ” 孔夫子 “又被重新记得 ”,主要是因为 ( ) A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C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 答案: D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次 “思考 ”的 “层次 ”变化是 ( ) A从技术到器物 B

5、从制度到思想 C从制度到文化 D从器物到制度 答案: D 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 “国者,私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这反映了严复 ( ) A中体西用的观点 B人民主权的主张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D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答案: B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这种做法 ( ) A暴露了思想深处的封建伦理 B是切合实际的理智考虑 C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D躲避了卫道士们的愤怒反扑 答案: B 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翻

6、译数量占译书总数的 22%;到了戊戌变法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数量占此期总数的 61.4%。近代中国出版内容的变化说明 ( ) A西方民主思想与传统儒学相对立 B洋务派只重视西方科学技术 C国人已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D当时出现了学术救国的热潮 答案: C “(它 )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 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 ( ) A经世致用 B “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D “兼容并包 ” 答案: B 综合题 要拥护那德先生 (Democracy),便

7、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 (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919年 1月 ) 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论文,谈谈你对材料主张的认识。 要求: 主题明确,观点合理; 史实准 确,史论结合 条理

8、清楚,合乎逻辑。 提示:内容至少应包括:德先生、赛先生的含义;西洋人为此闹事流血而达到光明世界是否属实 (以某一国家为例 );陈独秀如此言明的用意。 答案: 德先生是民主,赛先生是科学。科学和民主是近代社会的两大旗帜。陈独秀对西方历史的分析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例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经过 1640年1688年得资产阶级革命,使国王接受权利法案,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科学文化和工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例如法国大革命经过大革命、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战争等环节,最终在 1875 年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总统共和制。又如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在 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其他符

9、合题意者酌情得分 ) 陈独秀以西方历史发展为例,倡导民主和科学,意在号召人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礼教,促进人们思想解放,这对促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具有极大意义。 材料一 中国掌握了某些基本的生活艺术时,西方仍然对此浑然不知。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 ,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大工业的兴起 H. R 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工 材料二 20世纪初,不少中国人选择前往日本,形成新一轮留学高潮, 20世纪前十年留日学生总数达 5万人以上。大量日文书

10、籍被译为汉语,下图是 1906年出版的儿童读物蒙养镜的封面,右上方的字依次为 “德国撒瓦士曼氏原著 ”、“日本大村仁太郎编述 ”、 “清国桐城吴燕来译补 ”;左下方的字为 “家庭教育第一编,亦名教育诡言 ”。 材料三 美国使馆的商务参赞安诺德先生制成这三张图表 也是给我们做一面镜子用的,叫我们生一点羡慕 ,起一点惭愧 让我们照见自己的丑态 引起我们一点向上的决心 这种急需的新觉悟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不但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都不如人。 胡适请大家来照照镜子 (1)材料一中 “经济体制 ”指什么? “大工业 ”“打破这种平衡 ”给中国社会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学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胡适的观点,并据此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看法。 答案: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中国独立发 展的道路被打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特点:日本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向西方学习延伸至启蒙教育 (家庭教育 )。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3) 观点: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看法: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批判地学习;同时要保持文化民族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