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历史考前提分冲刺练三: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带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34013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中历史考前提分冲刺练三: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4年高中历史考前提分冲刺练三: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4年高中历史考前提分冲刺练三: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4年高中历史考前提分冲刺练三: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带解析) 选择题 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的评论所体现的理念是( ) A以法治国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克己复礼 答案: D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下列对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文学形式由落后走向先进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答案: B “盖自唐宋以来

2、,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 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 )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答案: C 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 “经世致用 ”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削弱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动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了巨变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答案: D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 “从它的社

3、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解决统治官员所面临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 为数学而数学 的场合极少。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 A重理论 B重实用 C重民众 D重实验 答案: B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 “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答案: D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其中一位主张 “人人皆可以为圣

4、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等,这位思想家是 (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 A 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 “龙场悟道 ”。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 “求理 ”的途径是 ( )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答案: B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西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 ”是指 (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

5、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 C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D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答案: D 有学者指出: “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 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 ”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该观点相悖的是 ( )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 C 京剧是中国的 “国粹 ”,它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等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越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 “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道光年间,出现 “徽汉合流 ”的局面 B可以用 “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对其进行概括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梅兰芳为京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