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历史课时精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4016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中历史课时精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中历史课时精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中历史课时精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中历史课时精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4年高中历史课时精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带解析) 选择题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 “师夷 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又赞誉说: “中国士大夫之稍有地理知识,实自此始。 ”“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者。 ”他称赞的是 ( ) A王夫之 B魏源 C王韬 D郑观应 答案: B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及 “马克思主义 ”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反抗外来侵略 B发展资本主义 C救亡图存 D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 C 中国新文化运

2、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先生 (1887 1939)曾经提出 “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的观点。该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 ) A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 B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C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 D文学革命的推动 答案: C 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说: “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 ”并认为: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 ”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 ) A陈独秀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 答案: A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

3、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在近代中国最早认识到这种现状的是 ( ) 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 C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D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 C 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 “兵法攻心,语曰革心 ”。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 )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 D文化复兴 答案: A 陈独秀认为: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这表明陈独秀 ( ) 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 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C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4、 D主张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B 17 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和 19世纪发生在中国的维新运动都是宣扬民权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两者的社会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B运动领导者的学识水平和宣传力度不同 C宣扬民权民主思想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D倡导者思想的丰富程度和成熟程度不同 答案: A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 ”。 “反叛精神 ”主要表现在 ( ) 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 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 C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 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答

5、案: B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 A “师夷长技以自强 ” B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 ” C “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答案: C 综合题 材料一 “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大盗不结合乡愿,做不成皇帝;乡愿不结合大盗,做不成圣人。所以我说,真皇帝是大盗的代表,圣人是乡 愿的代表。到了现在,那些皇帝与圣人的灵魂,捣复辟尊孔的鬼,自不用提,就是这些跋扈的武人,无聊的政客,哪个不是大盗与乡愿的化身呢! ” 李大钊

6、政论家和政治家 材料二 扔弃传统 (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 )、打碎偶像 (孔子 )、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 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 ” 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 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

7、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马勇认为: “当中 国社会经济尚未达到陈独秀所期望的 现代 标准时,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不是中国旧有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滞后于意识形态的变迁。换言之,包括五四在内的近代国人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超过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遂使意识形态不是为社会的稳定与有序服

8、务,而是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 ” 丁守各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 (中 ) (1)李大钊为什么说 “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 ”?据此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2)在材料二中,李泽厚是 否认为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勇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 答案: (1)自汉武帝以来,历代统治者均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建设真正的民主共和,反对复辟帝制,就一定要冲破儒家思想的束缚。 (2)否。因为新文化运动强调否定传统思想文化,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文化色彩;宣扬民主科学,但却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3)观点: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

9、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 (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变迁进程应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 评论一:马勇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意识形态变革的经济基础。 评论二:马勇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封建思想影响根深蒂固,没有以思想的解放为前提,近代中国社会无从发展。 (以上两种答案: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 材料一 多年来对洋务运动持否定论者强调,洋务派的动机 “很坏 ”,结局是 “彻底破产 ”。史运芹等人认为, “中体西用 ”理论存在深刻的矛盾。本来 “体 ”和 “用 ”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洋务派要用资本主义的 “用 ”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 ”,是注定

10、不会成功的。它严重削弱了它与 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 30多年 “欲富而不强 ”的悲剧性结局。 19世纪末, “中体西用 ”思想日益成为社会变革的障碍。 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陈旭麓指出:洋务派所处的时代,多是顽固不化的世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除封闭,引入部分资本主义文化,洋务派除了 “中体西用 ”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 “中体 ”为前提, “西用 ”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它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 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1、以评价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 ”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逻辑性强。 150字左右 ) 答案:观点一,基本否定。从目的上看,洋务派实践 “中体西用 ”,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因而是反动的,落后的。从结局看,不变革落后的制度而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实现国家富强,是不能成功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是证明; 19世纪末,在资产阶级政治运动迅速发展的情况下, “中体西用 ”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观点二,基本肯定。洋务派维护 “中体 ”,在当时顽固势力 非常强大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减少革新阻力的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是进步的。洋务派引进西学,兴办近代事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引进西学,冲击了传统文化,启迪人们探索世界,促进了思想解放。 (任选一种观点作答即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