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3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 ”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推行中外朝制度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解析】 材料“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地方政治制度问题。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机构,刺史是西汉时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故 A 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时期的中央机构,故 B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设立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世袭制和察举制是
2、古代选官制度,故 D 项错误。【答案】 C2(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解析】 材料反映了刺史可以举报不守法的国王,使其受到相应惩罚,这表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B 项正确;刺史制度主要监察地方官员和封国官吏,不只是针对王国势力,A 项表述绝对化;汉武帝设置刺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 项表述片面化;D 项“趋于完善”之说材料没有体现。故选 B。【答案】 B23(20
3、18山东滨州调研)北宋建立之后, “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 )A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解析】 根据材料“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可以得出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故 A 项正确;削弱地方的财政权,这只是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故 B 项错误;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把地方的财政权
4、收归中央,故 C 项错误;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加强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而不是全面控制,故 D 项错误。【答案】 A4(2018江苏苏州调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说明该制度(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只有中央临制
5、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说明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使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故 B 项正确。【答案】 B5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 ,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解析】 三公九卿体现了政府大臣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 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亲信侍从
6、(如尚书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 B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 C 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 D 项错误。3【答案】 B6(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C避免了决策失误 D平衡了中央权力【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设立政事堂,三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提高行政效率,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
7、的加强,B 项错误;政事堂的设置可以弥补帝皇才干之不足,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C 项错误;中央权力包括皇权和中央各部的权力,皇权至高无上,D 项错误。故选 A。【答案】 A7(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而后方可颁行生效。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 ,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这一规定( )A三省议政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B唐朝丞相独揽行政大权C标志着唐朝建立二府三司制度D使
8、皇帝再也不能为所欲为【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而后方可颁行生效” “没有中书门下之印 ,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 ,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 A。【答案】 A8(2018河南安阳调研)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 ,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解析】 根据材料“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 “政事送中书,机事
9、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可知,在宋代随着完整的相权不断被分割,专制皇权自然是得到了不断的加强,故 A 项正确。【答案】 A49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解析】 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 A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 B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相权结构得到调整,目的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故 C 项错误;中
10、国古代相权不断削弱,丞相不享有决策权,故 D 项错误。【答案】 B10(2018河南八市联考)东汉,有察举征辟权的官员多举“年少能报恩者” ,世代公卿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 。其直接后果是( )A宗族的伦理秩序强化 B贵族政治逐渐形成C官僚集团易形成派系 D新的选官制度确立【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具有察举权的官员多推荐“能报恩者” ,这样容易形成任人唯亲、唯财、唯势,导致官僚形成集团派系,故 C 项正确。【答案】 C11(2018湖北黄石调研)中国古代正史中有“选举志” , 通典中有“选举典” , 通志中有“选举略” , 文献通考中有“选举考” 。这些文献中记载的“选举”功能的实现,在唐以后
11、是通过( )A竞选 B推荐C考试 D提拔【解析】 根据材料“选举志” 、 “选举典” 、 “选举略” 、 “选举考” 、 “唐以后” ,结合所学,隋唐时期,我国古代创立科举取士的制度,以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故 C 项正确,故 A、B、D 项错误。【答案】 C12(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南宋的戴表元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 ”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 7 比 3。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 )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5【解析】 官僚政
12、治取代贵族政治出现在秦汉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南宋科举制最终还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故 B 项错误;科举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人数的增加,只是在人才选拔方面一定程度体现社会公平,C 项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故 C 项错误;科举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人数的增加,有利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向上流动,故 D 项正确。【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
13、”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材料三 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解析】 (1)根据材
14、料一“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门下缴驳”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分析回答。(2)根据材料二“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列五房于其后”分析回答。(3)根据材料三“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 ,结合所学进行分析。【答案】 (1)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任答两点即可)(2)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3)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5、制走向成熟。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材料 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 ;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 , “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 , “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 , “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 。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一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解析】 论证时,需依据材料中的“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和“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 “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等信息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强君主专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答案】 (1)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对其加以监督;财政上,在地方设转运使管理财政,地方大部分赋税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2)强化君主专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