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培优点三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是由孔子整理而成的,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
2、案为 C 项。“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 A 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所以 B 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 D 项的说法错误。【答案】C典例 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
3、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 C 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 A 选项错误;B 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 D 选项错误。【答案】C2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解析】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
4、法顺也”,君主“循名责实,察法立威”,这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权的思想,故 D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故 A 项错误;这一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 B 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 C项错误。【答案】D2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材料表明A光武帝企图强化皇权B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C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D皇帝重视统治的合法性【解析】材料中皇帝由于祭祀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体现出名正言顺的儒家思想观念,B 正确;光武帝目的是祭祀祖先,不是夺权,A 错
5、误;君主权力至高无上,不受丞相制约,C 错误;皇权继承的合法性,不是统治合法性,D 错误。【答案】B3下面是古代学校(书院)必读历史教材统计表(部分)。朝代、学校(书院) 教材名称汉武帝时期的太学、郡国学校 春秋(孔子编)3五代书院 史记汉书后汉书宋代书院 资治通鉴纲目(朱熹编)明清书院 二十一史、资治通鉴纲目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历史学科A教材的来源趋向多元化B吸收国外思想成果C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D与科举考试相联系【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学校的必读书目均包括历史书籍,说明历史学科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故答案为 C 项。材料只显示历史学科的必读科目,没有反映“多元化”,排除 A 项;B 项材
6、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科举考试从隋朝时期开始,与表格中的时间信息不相符合,排除 D 项。【答案】C4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儒家以道自任,而且道、墨、法、阴阳“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这说明先秦士子A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B极力倡导道德修养自觉C具有博大胸怀与开放心态D积极宣扬社会变革主张【解析】先秦时期儒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道、墨、法、阴阳等思想家也都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方法来改变这个世界,说明先秦时期士子具有博大胸怀与开放心态,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利用各家思想治理天下,并不是参与政治的意识,故 A 项错误;道德修养并不都是他们的思想主张,故 B
7、项错误;法家倡导变革,故 D 项错误。【答案】C45“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B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C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D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鹅湖之会的主题是“教人”,朱熹强调泛观博览、探究万物后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而陆九渊兄弟则强调发明本心即可得“理”,即强调求理、治学方法的不同,故 A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
8、两者的思想都是儒学的新发展,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6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A孟子在齐国遭受到排斥B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解析】 “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说明齐宣王重视孟子,“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更说明齐宣王重视孟子,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提高,故选 D;与题意相反,故排除 A;题干反映的是齐国对士的重视,不是因为其学术,而是因为其政治思想,
9、故排除 B;C 的说法本身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答案】D7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5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 C 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
10、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 D 项错误。【答案】C8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
11、观念,故 A 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 C 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 D项排除。【答案】B9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后人之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下列表述与材料内容意思相近的是A“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B“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C“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D“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6【解析】根据材料“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可知
12、黄宗羲反对封建人治,倡导的是体现民众意志的法治。C 项“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大意为: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体现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的主张。C 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意思相近,故 C 项正确。A 项大意为不学习六艺文章,不考证过去帝王的典章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顾炎武的主张,他反对理学空谈,主张经世致用。B 项是李贽的主张,大意为圣人不比常人特别髙明多少,众人也不比圣人特别低能多少。他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D 项是王夫之的主张,他认为世界上真正存在的只有具体的事物,即“器”,“道”(即事物的规律)则存在于具体的事
13、物之中,没有“器”就没有“道”。ABD 三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意思不一致,故 ABD 三项排除。【答案】C10分析下表中各思想家的主张,下列结论最准确的是国籍 人物 观点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古代希腊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孟子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古代中国荀子 与人善言,暖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A古代中国强调鬼神忽视人性B古代希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C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D中西方思想发展上趋于雷同【解析】根据材料“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知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故 A 项说法错误。古代希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
14、误。根据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未能事人,焉能事鬼”7“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可知古代中西方思想都关注人;都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所以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故 C 项正确。D 项“趋于雷同”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C11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名称 地点 描述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江南成为文化中心B文化政策相对宽松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D传统四民结构松动
15、【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讲求实学”正是这种思想体现,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江南成为文化中心,故 A 项错误;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不是宽松,故 B 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信息,故 D 项错误。【答案】C12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8D明末市民文
16、学得到发展【解析】 “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是在肯定对财富追求是人的天性使然,这种追求世俗价值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市民阶层的需求,故选 A;明末清初,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故世俗化不是其儒学主流,故排除 B;当时经济领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经济并没有在明末发生转型,故 C 也不符合史实;D 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答案】A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
17、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材料二 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今天,“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法治思想已经深入到国民的意识当中。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法律的
18、制定修订中,把历史上的或者外国的制度拿来加以改造以为我所用。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古代法治理论,在选择新的治国方略中,它与领会西方法治理论对我们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并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法律思想的发展。从中国古代法律的演变及其原因、法律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当政者的“临时制刑”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以礼制刑,礼法合一”“
19、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中可以概括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因事临时设法的弊端、封建经济的发展、法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地位、中央集权的加强等方面来分析原因。(2)从材料“法治思想已经深入到国民的意识当中”“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法律的制定修订中,把历史上的或者外国的制度拿来加以改造以为我所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答案】(1)趋势:由因事临时设法到固定的成文法;法律形式由多种化到走向统一;古代法律指导思想逐渐儒学化;礼法合一,突出伦理。原因:夏商西周的统治者因事临时设法的弊端;战国时期
20、,阶级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封建经济发展,原有的法律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推动了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众多法家学者对法律思想的整理,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思想体系;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趋于完善等。(2)影响:对中华民族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或有利于中华民族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法律的制定和修订提供了借鉴;有利于我们对中西法治理论取长补短,选择符合现代中国国情的治国方略。14黄宗羲,严复两人的思想具有理论视界的一致性,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
21、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二 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日:“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严复辟韩(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和黄宗羲在对待君主制度上有何差异?并从思想来源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严复的维新思想在当
22、时有何进步意义。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解析】(1)据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结合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回答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即可。(2)差异:依据所学可知黄宗羲不是从根本上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而是对该制度下君臣等关系进行改良,要求限制君权。依据材料二“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可知严复是要废除君主专制,实行民主政治。原因:依据所学可知黄宗羲吸收了先秦民本思想;严复则利用西方启蒙思想唤醒民众。(3)意义:结合维新思潮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回答严复的维新思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树立:从传承、创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借鉴、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等角度来回答。【答案】(1)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条件: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程朱理学的束缚。(2)政治观:黄宗羲不是从根本上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而是对该制度下君臣等关系进行改良;严复是要废除君主专制,实行民主政治。原因:黄宗羲吸收了先秦民本思想;严复利用西方启蒙思想唤醒民众。11(3)意义:思想启蒙、进步的、救亡图存(爱国的)。树立:传承、创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借鉴、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