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提升卷.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1134844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提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提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提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提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提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提升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河北邯郸市一模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 “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 ,从而被加官晋爵。这说明( )A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C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D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22018河北保定高三一模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2、)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3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 。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 。材料体现了北宋( )A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 B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C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 D台谏制度充分发挥监察效能42018云南昆明高三模拟表 宋代地方官僚机构设置地方行政层级 地方官僚机构设置 官僚机构间的关系经略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路提举常平司互不统属知州府(州、军、监)通判 互不统属县 县令上表反映了宋代( )

3、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行政效率逐步提高C官员权责不够明确 D地方权力有所扩大52018广东深圳市高三二调下图是嘉峪关魏晋鲜卑贵族墓出土的反映鲜卑族日常生活的壁画采桑图和制陶图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B佛教传入影响壁画风格C河西走廊商贸繁荣 D北方少数民族逐渐汉化62018四川南充一中高三模拟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的发展72018广东东莞

4、高三三调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2年份 建置 作用开皇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 在华州置广通仓。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连接洛阳与淮河。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82018河南六市高三联考1027 年,宋仁宗下诏:“自

5、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 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 D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92018江西赣州高三模拟南宋初年,朝廷设立会子务负责发行“官会子” 。会子面值以铜钱数量来标示,但基本上不可兑换成现钱, “输官亦许用之,庶公私皆便。 ”南宋会子得以流通的主要原因是( )A由国家信用提供担保 B纸币使用具有历史基础C得到工商业者的支持 D政府采用强制手段推行102018河水衡水高三模拟宋以后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工商业活

6、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区, “市人”(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与一般城市居民混居,以“市”字命名的人群,也从“市区”活动者扩展到全城居民。到明代中叶“市民”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泛称。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升C城市主体人群发生变化 D城市布局由封闭到开放112018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22018广西桂林、百色、崇左高三联考近期考古学

7、者在新疆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如图),卷首写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同时出土的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这反映出( )A玄奘西行凿通了中原与西域交通 B佛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C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 D丝绸之路从汉至唐长期保持畅通二、非选择题132018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制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

8、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和社会化。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材料二 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 80 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3了一些改变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 400 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儒学世俗化和社会化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12 分)(2)

9、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西汉和宋朝两次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当今儒学复兴的认识。(13 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宋代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题材的(这种题材特别多),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才子和佳人之间,发生故事是没问题的。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不仅才子佳人的故事如此,就是那些扬名立万、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之类的,才能实现。摘自张鸣从科举制到市场经济转型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专题二 中

10、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提升卷1C “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说明出自民间的诗人可以取得功名,体现出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C 项正确;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D 两项只是材料部分信息的体现,排除。2D 从材料中的“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路的设立有利于地方上分化事权,削弱地方权力,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D 项正确;宋代设立路制的主旨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扩大疆域,A 项错误;文武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错误;创建路制与打破市坊的界限无关,C 项错误。3B 从材料中的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

11、庙,则宰相待罪”和宋朝谏官与前朝谏官的比较可知,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的体现,A 项错误;北宋时期理学还未占据统治地位,C 项错误;D 项夸大了台谏制度的作用,D 项错误。44A 材料中宋代地方上设置多个平行长官,互不统属的情况表明,宋代通过地方上分化事权,来强化中央集权,A 项正确;分化事权、相互牵制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B 项错误;宋代地方上各官员的权责分工明确,C 项错误;分化事权是削弱地方权力的体现,D项错误。5D 鲜卑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主要以游牧为主,采桑图和制陶图说明当时鲜卑族开始了纺织和制陶的手工业生产,这主要是受中原手工业的影响,体

12、现出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D 项正确;贵族生活奢侈材料无从体现,A 项错误;画面不是佛教题材,B 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商业繁荣的信息,C 项错误。6B 从材料中可知,唐朝均田制下,农民要向政府缴纳庸和调,即要向政府缴纳纺织品,甚至还可以纳绢代役,这有利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 项正确;材料中的纺织品不投入市场,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A 项错误;材料与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无关,C、D两项错误。7C 三则材料反映的都是南方的粮食要运到北方都城,这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导致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中央集权的信息,只是反映南粮北运,A 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之际,B 项错误

13、;隋唐时期政治中心还在北方,D 项错误。8A 题目中宋仁宗的诏旨是:租田的佃农现在变更去处不用再去地主那里要凭由,只须每年交完税,就可以和地主商量好要去的地方,各自取稳妥便当的方法。既不能让佃户非时私自别往,地主也不能随便扣留。地主如果无理拦阻,可以经过县衙审理裁决。可见宋仁宗时期地主和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A 项正确;B 项中“官府保护”不是主旨;题目中阐述的是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剥削程度、土地兼并问题,排除 C、D 两项。9A 由“朝廷设立会子务负责发行官会子 ”可以分析出南宋会子得以流通主要是因为是朝廷设立的,具有国家信用来担保,A 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纸币使用的历史基础,排除

14、B 项;题干没有提到工商业者的态度,C 项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政府的强制,D 项错误。10A 材料表明坊市制度的打破和“市人” “市民”含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含义的变化,A 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市民”含义的变化,反映不出商人地位的提高和城市主体人群的变化,B、C 两项错误;D 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所含信息,排除。11B 从材料中的“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可知,朱熹强调了民的重要性,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A 项错误,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天理和人欲的信息,C 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没有体现出儒学的新发展,D 项错

15、误。12B 根据题目中在新疆出土的残片上“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反映的是佛经的翻译传入丰富了华夏文化,B 项正确;凿通中原与西域交通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排除 A 项;C 项中“雕版印刷术”这一方式在题目中没有体现;D项中“长期保持畅通”与史实不符,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导致“丝绸之路”的阻断,排除。13答案:(1)表现:科举考试更注重儒学内容;注重对儿童儒家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儒家思想规范家族和家庭;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中。影响: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2)汉朝儒学复兴的背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儒学遭受

16、沉重打击;汉初统治者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对儒学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崇儒学,儒学成为正统。宋朝儒学复兴的背景:从魏晋到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或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融合,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唐朝时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统治者崇文抑武,学术活跃;北宋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运动,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认识:儒学复兴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代表中华文化的复兴;儒学复兴有

17、助于凝聚5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儒学复兴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宋代儒学世俗化和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在概括“表现”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 “注重蒙学教育将儒家价值观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 “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 “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等信息组织答案;分析“影响”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教育发展、儒学伦理普及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等方面组织答案。第(2)问主要考查西汉和宋朝两次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以及对当今儒学复兴的认识。在概括西汉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时,可从秦朝的“焚书坑儒”使儒学遭

18、受沉重打击,汉初的黄老之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学和汉武帝推崇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角度组织答案;概括宋朝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时,可结合魏晋以来的三教合一、韩愈的复兴儒学以及宋朝重文轻武、理学家的努力等角度组织答案;在谈对当今儒学复兴的认识时,可从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复兴有利于民族复兴,同时也表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强等角度组织答案。14答案:观点一:宋代以后读书人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论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为读书人进入政权领域提供了机遇;宋代科举制的完善使大批无家庭背景的知识分子进入政治领域;中国古代官本位盛行和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使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观点二: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论述:宋代以后民间戏曲小说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说明了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提高;科举制广泛实行后知识分子有了公平进入政权领域的途径;尤其是平民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使政治地位提高的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注:答案只是示例,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