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1134866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时作业 14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二调)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 ;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 D生产效率的低下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锄头底下三分泽”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说明精耕细作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非常重要,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排除

2、A 项;B、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答案:C2(2018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第一次大联考)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从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D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解析: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D 正确;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 A;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

3、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 B;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 C。答案:D3(2018黑龙江省大庆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 5 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 10 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 1 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2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亩产 5 石稻” “亩产高达 10 石” “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 A 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宋

4、代,与题中“南朝”不符,故 C 项错误;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繁荣”强调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没有必然的关系,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A。答案:A4(2018安徽省蚌埠市高三联考)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 )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解析:根据题干东汉地主田庄式经营,生产生活资

5、料都能自给自足,可以闭门为市,不需要外界供给,这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征,C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的相关信息,排除 A。题干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B。题干强调地主田庄式经营的特点,与生产技术的提高无关,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答案:C5(2018柳州高三调研)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

6、恢复与发展D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田制”指的是均田制,均田制主要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这样也就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3也有利于农业的恢复与发展,选 C 是符合题意的;该土地制度是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的,不选 A;该土地制度只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而非把全部土地平均分配,不选 B;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土地兼并现象是不会消除的,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答案:C6(2018包头高三段考)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 ,买卖田皮一般称为“

7、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懈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D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解析:据材料“永佃制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佃制是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这有利于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 A 项正确;永佃制下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不是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故 B 项错误;当时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故地主土地私有制没有受冲击,故 C 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存在买卖田骨和田皮的现象,不能说明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故 D 项错误。

8、故选 A。答案:A7(2018衡水高三调考)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 ,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 “铜缕玉衣” 。由此可知汉代( )A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B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金缕玉衣” ,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缕玉衣” “铜缕玉衣” ,即下葬所用铠甲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可知汉代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故答案为 C 项。这种等级差别不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所致,排除 A 项;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手工业者技能

9、的提高不是因为等级制带来的,排除 D 项。4答案:C8(2018遵义高三联考)据记载,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之前,私营冶铁工业生产的铁器,质量精良且价格不高。而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后“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 。材料表明( )A盐铁官营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计B官营经济任用的工匠技术水平低下C适度的竞争有利于经济的良性运行D建立官营经济是重农抑商的重要手段解析:根据“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之前,私营冶铁工业生产的铁器,质量精良且价格不高”表明盐铁私营有利于经济发展,C 正确;材料“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后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 ”表明盐铁官营对冶铁工业的影响,无法体现“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计” ,

10、排除 A;B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答案:C9(2018清远高三统测)明代政治人物王世懋在其著述中描绘了景德镇因烧制瓷器而火光烛天的情形,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这被个别历史学者认为是“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象” ,实际上他是以此来指责“当地居民穿凿地脉,以致没有人登科中举”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政治人物的著述不足以成为史料B著述不属于实物资料所以可信度低C史料研读须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D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无法探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本题材料的理解关键抓住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史实的陈述即史料,第二

11、个层面是对史料的解读,个别历史学者的误解与实际史论的差别,此差别源于对作者论史本意的无知,断章取义造成的,因此,本题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为 C;A、B、D 项说法与题意不符。答案:C10(2018阜阳高三质检)“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5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C管理僵化 D外部竞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官营手工业,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当管理

12、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内部消耗过大阻碍了官营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符合题意的是 B 项,A 项不是主要因素,C、D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答案:B11(2018邯郸高三诊断)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 ”材料说明( )A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B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

13、出现解析:依据题中“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锻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可知在当时南京的丝织业中,有账房、小户、染坊、绸缎业等行业,社会分工非常细致,故 A 项正确。B、C 两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本题中没有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因此 D 项不符合题意。答案:A12(2018盘锦高三质监)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 ”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

14、新的生产关系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6解析:依据材料中“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可以得出题干所述时间为清代,而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是在元代,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新的生产关系进行阐释,故 B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故 C 项排除;据材料中“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表明纺织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故 D 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6 分,第 14 题 26 分,共 52 分)13(2018张家口高三调研)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

15、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本始四年遣使者赈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 货币康熙五年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康熙十年淮扬 民饥截留漕粮 6 万担,开仓米4 万担粮米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

16、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7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16 分)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表格的“类别”中,可以归结出贷款的共同

17、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重;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以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中的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和巩固统治。判断:不能。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

18、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14(2018锦州高三段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1718 世纪欧洲传教

19、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中8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 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18 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地,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

20、8 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12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718 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14 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关键语句“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 “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 “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 “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

21、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中国瓷器经历了从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的变化;其原因要抓住“17、18 世纪”的时代信息去分析,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答案:(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