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1135902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26 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卷别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情分析全国卷2017教育的近代化与留学教育的关系;2015康有为的儒学认识;2013维新思想与现代化 全国卷2017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与近代化;2015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2014维新思想与服饰改革2013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全国卷2016梁启超的“诗界革命” ;2016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 全国卷2012“冲击反应”模式;2010西学东渐;2010教育的近代化 在全国卷中,维新思想是高频考点,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教材结论,学科特色突出。加强对爱国主义和民

2、族主义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等学科素养在试题中均有体现。因此在备考中,在把握维新思想主干的同时,更要注意拓展知识,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提升学科素养(2016高考全国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背景。【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2两方面,具体解读

3、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时空观念 由“甲午战后”可确定时间历史解释 “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 ,况且堂堂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顺应了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需要【解析】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 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 项错误;改良思潮发端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D 项错误;根据诗文内容并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C 项符合题意。【答案】 C(2015高考全国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4、D颠覆孔孟学说【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理论来源。【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史料实证 由“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推知新学伪经考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历史解释 由“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推知新学伪经考倡导维新变法,危及了清政府的统治【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

5、法的阻力,故 B、D 两项错误。 【答案】 C练真题1(2017高考全国卷)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选 A。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 项正

6、确。B 项“革命运动” “高涨”与材料信息“1904 年”不符,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 ,排除;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变化,C 项错误,排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D 项错误,排除。32(2017高考全国卷)1913 年, 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

7、的工具解析:选 B。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 “产品十分畅销”可知,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 1915 年,A 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C 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 D 项。3(2016高考全国卷)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 ,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 “膨胀” “舞台” “影响” “组织” “运动” “报告” “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选 D。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03 年”可知,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

8、,清政府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A、C 两项错误;学习西方新知识和禁止使用新名词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故 D 项正确。4(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 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 20 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 ,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解析:选 C。本题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 。此题体现 19 世纪中期至 20世纪初“日本新词”来源的变化,由来自中国到影响中国,这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自身的发展

9、。5(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021906 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 512 人,其中举人 62 人、贡生 48 人、生员 232 人、监生 84 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解析:选 D。本题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 “史料实证” 。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近代新式学堂,但学生中却有大量的科举士人,这说明近代中国教育仍然保留了大量传统因素,体现了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特征。 练模拟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

10、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4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解析:选 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应该是思想方面, “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说明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应该指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项。2(2018淄博高三摸底)19011903 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 中庸注 论语注等著作,阐

11、述“循序渐进” “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 )A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B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C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D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解析:选 B。 “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是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的理论观点,且时间是 19011903 年,此时戊戌变法已经失败,故 A 项错误;19011903年,伴随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民主革命思想兴起,康有为“循序渐进” “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学说,是坚持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故 B 项正确;康有为是资产阶级代表,非地主阶级,坚持改良之路,非极力维护清政

12、府专制统治,故 C 项错误;推行托古改制是为了维新变法,但此时维新变法已失败,故 D 项错误。319 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A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D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解析:选 D。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于鸦片战争以后,而不是 19 世纪末,故 A项错误;B 项“根除”一词夸大了这些争论的作用,故 B 项错误;这些关于政治体制的争论是基于我国国

13、情,与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无关,故 C 项错误;据材料“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 “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可知,这些争论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故 D 项正确。4(2018宜宾高三诊断)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 “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 )A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B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C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D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解析:选 A。根据题意,在东汉和近代新文化运动不

14、同的时代背景下,班固和胡适发出了截然不同的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故 A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属于王朝更替,故 B项错误;C 项的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题目中描述的是东汉时代下和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对儒家思想不同认识,故 D 项错误。5(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 世纪 40 年代、60 年代和 90 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解析:选 D。贯穿 19

15、世纪 40 年代、60 年代和 90 年代的主题没有反抗封建专制,19世纪 90 年代历史主题是建立君主立宪,故 A 项错误;19 世纪 40 年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60 年代是“中体西用” ,没有批判传统,故 B 项错误; 20 世纪的时代主题是建立民主共和,故 C 项错误;19 世纪 40 年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60 年代是“中体西用” ,90 年代是“君主立宪” ,都体现了学习西方文化和反抗外来侵略,故 D 项正确。2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

16、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该思想家的观点是( )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B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主张中体西用D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解析:选 B。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表明该思想家反对中体西用,但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材料没有涉及,故 A 项错误;“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表明该思想家反对中体西用,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故 B 项正确;反对学习西方文化材料没有涉及,故 C 项错误;该思想家不认可中体西用思想,不是当时的人们不认可,故 D 项错误。3(20

17、18临沂高三期中)晚清时期,美国政体中的“state”被译为“州” ,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地方行政体制。当时的著名翻译家林纾著文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对此进行批评,其主要依据是( )A按惯例应以蛮、夷等蔑称翻译B混淆中美不同政体造成误解C按音译的原则应直接创造新词D用中国制度优越性加以否定解析:选 B。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应是维新变法前后,这一时期中国人早已冲破“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转而积极向西方学习,故 A 项错误;专制政体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与民主政体下的加盟共和国之间有着相当大的不同,辨析有关这一概念的误解,有利于先进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故 B 项正确;“按

18、音译的原则应直接创造新词” ,这属于完全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也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拥护者,林纾对中国传统制度的优越性并不是完全认同的,故 D 项错误。4(2018郴州高三质检)有学者认为:“若无传统学问之素养,便难发挥其言论之效力。新思想若无本国语言之词汇,不能表达。 ”这则材料最能反映( )A中体西用思想 B康梁维新思想C三民主义思想 D文学革命思想解析:选 B。 “中体西用”体现的是不触动原有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不能体现新思想借助传统一面,故 A 项错误;材料“若无传统学问之素养,6便难发挥其言论之效力” ,体现出新思想的传播需借助

19、传统文化,结合所学,与康梁托古改制相符,故 B 项正确;三民主义宣扬革命的思想,体现的是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故 C项错误;文学革命倡导使用白话文,对中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与肯定,故 D 项错误。5(2018沧州高三联考)1909 年,革命气氛至为消沉,梁启超曾欣慰地说:“数年前革命之说遍天下,自预备立宪之诏既颁,乃如汤沃雪。夫一诏安能有此奇效?希望心有所寄,则民气不期靖而自靖。 ”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缺乏应有的群众基础B维新改良再一次成为社会主流C梁启超始终坚持走改良的道路D部分仁人志士热衷于立宪改良解析:选 D。辛亥革命发生于 1911 年,与材料 “1909 年”不符,故 A 项错误;

20、维新变法失败后,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成为社会潮流,B 项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欣慰”反映梁启超对立宪改良的支持,但不能反映其始终坚持走改良的道路,故 C 项错误;据材料“革命气氛至为消沉” “希望心有所寄”可知部分仁人志士热衷于立宪改良,故 D 项正确。6(2018茂名高三测试)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人,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 “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以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 )A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B晚清立宪人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C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

21、统渊源D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相同解析:选 C。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民主思想的,故 A 项错误;持“民本论” “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观点的既有立宪人士,也有革命派,故 B 项错误;根据“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 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见国人试图用传统的理念来融合西方民主的思想,故 C 项正确;明清进步思潮是儒学在新时期的重新发展,而西方民主思想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故 D 项错误。7(2018南充高三适应性考试)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22、)A政府的引导宣传B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C自然经济的解体D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解析:选 D。结合近代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可知,近代前期,清政府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的出现与政府引导宣传无关,故 A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古代“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近代“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 ,这说明时代的变迁是其观念转变的主要原因,家庭发展繁荣的需要不能体现出时代变迁,故 B 项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并未完全解体,故 C 项错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因而出现题干中变化,故 D 项正确。 8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

23、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 ”这表明该学者( )7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解析:选 C。据材料“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可知,该学者反对全盘西化,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故 C 项正确。9(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调研)在新青年与东方杂志对垒的文化论争中,陈独秀认为中西文化不同,宣扬“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 ;杜亚泉则提出:不要把科学视为“信条” ,主张以传统的儒家学

24、说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他们论争中的共同点是( )A认为西方文化出现认同危机B对西方文明有比较全面的了解C重新定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主张调和中西文化面临的冲突解析:选 C。材料中只有杜亚泉的观点体现出了西方文化出现认同危机,故 A 项错误;陈独秀的观点体现不出对西方文明的全面了解,故 B 项错误;陈独秀和杜亚泉的观点都体现了其重新定位传统文化,故 C 项正确;两者的观点并不能体现出对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调和,故 D 项错误。 10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于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材料表明“反孔”斗士们( )A

25、片面评价历史人物B彻底批判儒家思想C理性认识孔子本人D全面认同传统文化解析:选 C。材料中“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们反对的是以孔子为权威维护君主专制的儒家思想,但又肯定孔子个人的功绩,故 C 项正确。11(2018皖南八校高三联考)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擘就是在他直接影响下破土而出的。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A造成了文化断层B推动思想的启蒙C促进了史学产生D承续了传统文化解析:选 D。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

26、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没有反映其造成了文化断层,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对思想的启蒙作用,故 B 项错误;史学产生于新文化运动之前,故 C 项错误;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 ,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有承续作用,故 D 项正确。12(2018湖南百所重点中学高三诊断)郁达夫说:“无论是政界大员王揖唐、封建军阀陈炯明,还是高等小学的小学生,无不大谈主义 ,甚至久别重逢的母子闲来话的家常里也含有主义的内容。 ”这种现象表明( )A中国社会已深入理解西方文化B社会各阶层民众认同三民主义8C马克思主义传播已有语境基础D儒家的主流思想地位仍然存在解

27、析:选 C。材料没有反映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材料侧重谈“主义” ,将文化等同于“主义” ,偷换概念,故 A 项错误;三民主义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主义”一词从社会上层到下层,在社会生活中谈论广泛,因此马克思主义传播在当时中国已经有了语境基础,故 C 项正确;主义与儒家思想并无联系,无法反映儒家思想的地位,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

28、“天朝” ,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 年, 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材料二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 ,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

29、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和“1858 年, 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得出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不把他们当作人类到不使用“夷”这个字眼,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

30、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 ,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得出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2)第一小问不同认识,据材料二“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 ,一是醉心欧化 ”得出两种不同认识,一是保存国粹,固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是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第二小问说明,保存国粹的例子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醉心欧化的事例有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3)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在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和西方文明的先进。答案 (1)变化:从称洋人为“夷

31、狄” ,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 ,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2)不同认识:“保存国粹” ,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 ,全面学习西方文化。9说明: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因素: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14(2018绵阳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国西学的传播表(部分)对西学的称谓 “夷务” “洋务” “西学” “新学”传入的新事物 西装、西餐、西式家具、西式婚礼、汽车、电话、电报、西洋影戏外来词流行语 火轮车、逻辑、议会、同志、革命、德先生、赛先生

32、、民主、苏维埃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解析 依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西学的传播”的影响论述。首先介绍西学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包括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对西学观念的变化。然后论证西学对中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即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以及对近代中国政治运动和经济结构的影响,即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最后概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观点:西学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阐述:列强侵华使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逐渐抛弃“天朝上国”观念,主张向西方学习。一方面,西装、西餐、西洋影戏等西方新事物的传入,客观上改变了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另一方面,国人利用西学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如开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近代化。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对西学采取了包容开放的态度,学习西方的历程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