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历史 2019 高考一轮基础习选题(7)李仕才一、选择题1、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解析:D 董仲舒用儒家经典里的事例补充法律,长孙无忌用儒学理论解释法律,这说明儒家思想被运用于国家法律上,儒学理念逐渐法制化,故 D 项正确。材料是在强调儒学在确立其主流地位之后的变化,故 A 项错误;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思想不等同于法律,故 B 项错误;材料只列举了两个文官对法律有影响,不能证明“文官阶层主导立法”,故 C
2、 项错误。2、(2017惠州高三文科第一学期期末,15)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文理论,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其继承了( )A.汉赋夸饰的特点 B.诗经现实主义传统C.楚辞的浪漫风格 D.骈体文的浮丽风格答案 B解析 汉赋夸饰特点体现在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一定程度上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故 A 项错误;白居易强调文章诗歌“为时” “为事”而作,有利于反映社会现实,故 B 项正确;楚辞的浪漫风格表现为感情奔放、想像奇特、风格绚丽,与材料“歌诗合为事而作”不符,故 C 项错误;骈体文的风格浮夸、辞藻华丽、讲究形式,无益于“补察
3、时政” “泄导人情” ,故 D 项错误。3、1948 年 8 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主要内容:一是发行金圆券,以法币 300 万元折合 1 金圆券的比价,限期收兑法币;二是限期收兑人民的金银、外币,逾期不兑者一律没收。国民政府强制推行,广大人民,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大受劫难。金圆券发行额猛增,到 1949 年 6 月达到 130 多万亿元。金圆券与法币一样成了废纸。12.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涨的最重要因素。 ”
4、其中心思想是( )A.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B.纠正王明、博古“左”倾错误C.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D.阐释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解析:D 材料强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阐释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D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该文章发表于井冈山时期,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红军也未进行长征,B、C 两项错误。4、 “去年上海发生罢工至七百余次之多,人民确寄予不少的同情。可是在民主政治下的广州、汉口,罢工次数不及上海五分之一,然而人们却表示憎恶的心理,奇怪!”该短评所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2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前期答案
5、A解析 国民革命之前的上海,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工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罢工至七百余次之多,人民确寄予不少的同情,国民革命时期,广州、汉口作为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实行民主政治,保障工人的利益,罢工虽然次数少,但人们却十分憎恶,故 A 项正确。5、1521 年,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路德引用圣经宣称:“今天的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 ”路德这番言论意在( )A.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B.强调基督教蕴涵着反抗精神C.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D.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解析: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谴责德
6、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今天的基督福音纷争与动乱而是动刀兵”可知路德强调基督教蕴涵着反抗精神,以此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故 C 项错误;依据“引用圣经 ”“耶稣基督曾经说过”可知依然顺从上帝,并非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故D 项错误。6、1991 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的数量仅有 4 个,1992 年与中国建交的数量猛增至 15 个,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 )A.中共“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B.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C.中国奉行了不结盟的外交理念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答案 B解析 “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与
7、外交无关,故 A 项错误;1992 年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与中国新增建交国家增加,故 B 项正确;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始于改革开放后,故 C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始于 1992 年前,故 D项错误。7、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 ”材料旨在说明( )A.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B.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C.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D.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解析:B 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对经济干预的失败尝试,故 A 项错误;从材料“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可知科技革命产生的变化促使资本主义机制的调整,故 B 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技革命带来了宏观经济的变化,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故 D 项错误。38、孙中山在 1920 年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说:“自北京大学学生运动以来
9、,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倡导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由材料可推断出孙中山此番言论的意图是( )A.强调国民党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B.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C.要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D.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答案 D解析 材料体现不出要求国民党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纲领的内容,故 A 项错误;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 1924 年出现的三大政策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彻底反封建的内容,故 C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孙中山借鉴五四运动对青年人革新思想的积极影响,号召国
10、民党进行适当的革新调整,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北美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中选区调整和各选区议员名额重新分配:56 个不到 2 000 人口的选区和 31 个不到 4 000 人口的选区共取消 143 个议席;取消的 143 个议席分配给了新兴工业城市、北方郡及苏格兰和爱尔兰。新兴工业城市选区,获得 65 个议席;北方郡选区,获得 6
11、5 个议席;苏格兰和爱尔兰选区,获得 13 个议席。刘宗绪世界近代史1870 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 30 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为例,多角度论述“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这一主题。(要求:从三个角度论述,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12 分)解析:审题时抓住主题,围绕“三个角度”这个限制,充分利用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补充史实、丰富结论。根据第一段材料中的“北美既
12、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理念”,可以从政治变革与思想现代化成果的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根据第二段材料“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的 143 个议席分配给了新兴工业城市”这一关键信息,可以从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政治变革的角度展开论述;根据第三段材料中“1870 年后短短 30 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可以从政治变革反作用于经济发展角度展开论述;根据“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可以从政治变革的领导力量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从以上任选三个角度,注意论述中应史论结合。答案:角度一:政治变革离不开对思想现代化成果的吸收。如:美国吸收法
13、国启蒙运动的重要理念;美国传承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4角度二:政治变革往往受经济现代化的推动。如: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 1832 年的英国议会改革。角度三:政治变革可以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如:英国议会改革推动君主立宪制完善;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促进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角度四:政治变革的领导力量会影响到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如:旧势力掌握现代化领导权导致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答出三个角度即可)(12 分)2、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 国 古 代 并 无 现 代 意 义 的 民 法 , 编 纂 民 法 典 之 议 始 于 19
14、 世 纪 末 。 1902 年 光 绪 帝 下诏 参 酌 外 国 法 律 , 改 订 律 例 。 1908 年 始 编 纂 民 法 典 , 引 进 了 西 方 民 法 典 的 立 法 理 念 和 编 纂方 法 , 于 1910 年 完 成 大 清 民 律 草 案 , 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1)依据材料一,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 19 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答案 (1)特点:参考西方法律编纂。国内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直接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解析 第(1)问, “特点”可依据“1902 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 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回答;“国内背景”需结合 19 世纪末的时代环境,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回答;“直接原因”可根据材料中时间“1910年”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