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1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1137911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1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1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1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1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1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周测 1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基 础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解析: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 B 项正确。答案:B2(2018临沂检测)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

2、学习西方利器, “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 。郭嵩焘这一认识(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C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解析:据材料“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说明郭嵩焘已经认识到中国不仅应该考求西方的技术,还应该考求西方的制度,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故 A 项正确;郭嵩焘并不是维新派的代表,故 B 项错误;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郭嵩焘的这种认识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郭嵩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体西用”思想,而不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故 D 项错误。答案:A3(2018济南模拟)咸丰十年(186

3、0 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2 -解析:据材料“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制外来的侵略,故 A 项正确;曾国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 B 项错误;曾国藩的思想中

4、虽然仍有“天朝上国”的认识,但毕竟已经承认西方的先进技术,故 C 项错误;曾国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 ,但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答案:A4(2018咸阳模拟)19 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这些言行(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解析:据材料“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与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严复等人主张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中时间“19 世纪

5、末” ,可知是民族危机时刻,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和严复的主张可以看出想要借助西学来挽救民族危亡,所以说这些言行符合了当时的时代需要,故 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托古改制,故 D 项错误。答案:C51895 年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指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1912 年严复又认为自古以来只有强人政治才能统治中国,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到,“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 。由此可见( )A严复从提倡民权走向反对民权B严复的思想主张日趋保守落后C严复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D严复的主张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

6、解析:严复是维新思想家,主张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材料中未提及严复关于民权的主张,故 A 项错误;严复从强调公权到强调强人政治在中国的重要性,不能得出其主张日趋落后,故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严复思想的作用,故 C 项错误;严复强调国家共有的民主政治,强人政治则强调实现民主政治需要强人君主的领导,符合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故 D 项正确。答案:D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同时重建了全新的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 3 -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 ”这描述的是( )A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取代文言文B近代传媒方式

7、取代传统传媒方式C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D民主科学精神取代专制迷信思想解析:传统文化的书面语是文言文,新文化运动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宣传新思想,符合材料,故 A 项正确;传媒方式是指传播信息的方式手段,材料涉及的是文字语言的改变,故 B项错误;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版本不能体现改变了传统书面语,故 C 项错误;民主科学精神取代专制迷信思想与材料中“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A7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抛弃沿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认为民众

8、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B对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寄予期望C强调民众有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D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解析:材料中“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 ,体现出民众并没有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故 A 项错误;材料表明陈独秀对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寄予期望,故 B 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强调的是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而非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故 C 项错误;陈独秀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特别是民众的民主意识,故 D 项正确。答案:D8(2018莱芜检测)1924 年 1 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

9、求解放” , “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解析:据材料“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以知道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 D 项正确。答案:D9(2018衡阳联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 4 -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

10、,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B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解析:“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政治基础问题,故 A 项错误;“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欧美的问题主要是贫富不均,所以被列为三民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产资料国民公有,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帝的内容,故 D 项错误。答案:B10(2018湖北黄冈一

11、模)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该文发布的背景是( )A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B全面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论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是 1940 年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内容,中共“二大”是在 1922 年,故 A 项错误;1938 年武汉会战之后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 B 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故C 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 1956 年,故 D 项错

12、误。答案:B1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据此说明当时国家( )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D看中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解析:内地,不仅仅指代西部地区,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布局逐步平衡” ,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故 B 项正确;有利于解决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解决了” ,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 “利于备战” ,并不具有优势,而是出于工业布局平衡和备战考虑,故 D 项错误。- 5 -答案:B12(2018衡水中学高

13、考猜题)“1984 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B深圳作为 90 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解析:邓小平的上述讲话是在 1992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1984 年,故 A 项错误;上海浦东是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故 B 项错误;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故 C 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14、是在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 D 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1690 年)里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必须分立并相互制衡,以此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安全。但由于执行权和对外权由君主一人掌握,实质上是二权分立。此后孟德斯鸠将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司法权的设置和独立是“权力制衡”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

15、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权力。 ”摘编自翟刚学论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之差异材料二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孙中山在五权宪法里设计了“权能分治”的宪政制度。孙中山将政权与治权分开,让人民掌握“政权” ,而政府则实施的是“治权” 。国家当中的人民是有“权”对政府进行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主权在民,政府的“能”必须接受人民的“权”的管控,将人民的“政权”与政府的“治权”分开,形成“以

16、权制能”的行政模式。摘编自马雪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10 分)- 6 -解析:(1)第一小问“差异” ,分权内容,根据材料一从内容、形式、目的权力的制衡方式和成熟程度等方面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二者所处社会环境和时代等方面思考。(2)第一小问“创新” ,根据材料二“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得出将“

17、三权分立”发展成“五权分治” ,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评价” ,从该时期的正反两个角度回答。答案:(1)差异:分权内容不同:洛克主张两权分立;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分权形式不同:洛克主张阶级分权;孟德斯鸠主张机构分权。分权目的不同:洛克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孟德斯鸠是为实现政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权力制衡方式不同:洛克主张立法权制约行政权(执行权、对外权);孟德斯鸠主张三种权力互相独立、相互制衡。理论的成熟度不同:洛克认为权力之间存在等级关系,很难实现真正的制约与平衡;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更加成熟、更具可操作性。(每点 3 分,答对任意三点给 9 分)原因:二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18、洛克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代,法国的专制王权统治较英国更深重,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要求较英国更迫切;(3 分)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洛克的思想形成于启蒙运动早期,孟德斯鸠的思想形成于启蒙运动的高潮时期,孟德斯鸠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的合理成分。(3分)(2)创新:增加了监察权和考试权(将“三权分立”发展成“五权分治”)。(2 分)评价:进步性:实现了政府职能权力的有效分工;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保证了文官系统的独立性,免受政党干预;监督了政府机关的行为,防止权力腐化,保障民权;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验和智慧,发展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

19、。(6 分,回答1 点可得 2 分,答对任意三点给 6 分)局限性:主张权力之间分工合作,缺乏相互制约平衡的机制;权能区分学说太过于理想化,人民“主权”对于政府“治权”的制约缺乏具体的办法;过分强调国家自由,抑制个人自由。(2 分,任意答出 1 点即可)14(2018淄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仿佛惊蛰之后的万物一样,当被震惊的思想开始复苏并试图寻找新资源的时候,人们会在过去所有的古典中去寻找,让所有的古典重新说话只要是人需要的但是当他们重新说话时,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它不仅完全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古典,而且也不是人们曾熟悉的一套老生常谈,原来它还有新意。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7 -

20、根据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与诠释”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解析:首先阐明论点:康有为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发现与诠释;论据的阐释:可以从原因(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基于顽固守旧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内容(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影响(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的角度直接进行论述即可;最后进行观点印证:因而康有为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重新发现和阐释。答案:评分标准:一

21、等(1210 分)论题明确;紧扣论题,合理引用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二等(95 分)论题较明确;能够结合论题,引用史实较为合理;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 分)论题不明确;偏离论题,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示例论题:康有为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发现与诠释。(2 分)论证: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重新发现与诠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基于顽固守旧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10 分)能 力

22、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成都诊断)1868 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 ,恭亲王奕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的这一认识(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解析:奕是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意在向西方学习技术,故 A 项错误;奕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故 B 项错误;明清时期开始出现西学东渐,故 C 项错误;“西学中源”的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另一方面维护了中国传统思想和制度,体现出

23、其局限性,故 D 项正确。- 8 -答案:D2(2018淄博模拟)有学者在论述中国 19 世纪 70 年代的社会心态时曾说,当时的社会心态并不是像教科书说的那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进入“近代” ,而到了“近代”中国人的心情就因此一下子大变。那时的儒家信仰者仍然“心情平静,深信儒家是普遍的真理” 。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当时中国( )A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B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C未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危害D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解析:题目强调的是从思想观念角度去分析,故 A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那时的儒家信仰者仍然心情平静,深信儒家是普遍的真理 ”得知:传统儒家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故 B 项正确;结

24、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危害,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故 C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即宣告破产,故 D 项错误。答案:B3张之洞在 1898 年发表劝学篇 ,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下列能反映他主张的是( )A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 ,以此主张君主立宪B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借此强化封建君主专制C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D立足于人权思

25、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为国家主人,同时号召人民舍身卫国解析:张之洞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派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在维护中国传统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是荀子的主张,故 C 项错误;立足于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为国家主人,同时号召人民舍身卫国,出自日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 ,故 D 项错误。答案:B4甲午战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 ”1898 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

26、民” 。这表明女学兴办( )A是民族救亡途径之一B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C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9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解析:甲午战后,民族矛盾空前严重,兴办女学亦是“欲图自强”的一种表现,是先进中国人试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努力和尝试,故 A 项正确;近代中国的教育近代化早在 19 世纪 60年代的洋务运动就已经起步,故 B 项错误;维新运动同样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尝试,仅服务于变法运动的说法显然过于绝对化,故 C 项错误;兴办女学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A5清咸丰、同治年间,社会动荡,民生艰难。而政府官员“掩饰弥缝,苟且偷安” ,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中烦琐考

27、证,社会上出现了“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的说法。这一说法表明( )A太平天国沉重打击清朝统治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C西方思潮冲击传统封建体制D传统文化无法应对社会变革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士人群体对待文化的态度,不是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的冲击,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西方列强的侵略,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是说中国的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不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说明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必然导致灭亡,故 D 项正确。答案:D6(2018包头模拟)晚清梁廷相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

28、, “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 , “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 。这反映出( )A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B “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C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D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晚清文人虽然称赞林则徐的抗英活动,但对其主张学习西方的观点却是大加鞭挞,这不难看出在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还尚未冲破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这也是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巨大障碍,故 A 项正确。答案:A7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 Industry,而 Industry 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

29、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 ”该文章( )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10 -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解析:材料只是说到“实业”英语里有勤的含义,没有说到中国实业的涵义,故 A 项错误;材料从英文翻译的角度谈到了中国人对其态度,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是否有阻力,故 B 项错误;“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可见对西方文化没有全盘肯定,故 C 项错误;“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可见国人固有的“天朝上国”的心态,对

30、外来文化的蔑视,故 D 项正确。答案:D8(2018黄冈检测)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 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 。1924 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B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解析:“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已经脱离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观念

31、,故 A 项错误;中国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把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放在了一起,符合时代的潮流,故 B 项正确;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是共产国际,故 C项错误;明确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答案:B9(2018济宁模拟)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 ;也有的学者认为, “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上述评论都旨在强调( )A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B

32、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C时代潮流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D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解析:据材料可以得出两种评论都旨在强调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故 D 项正确。答案:D10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什么农民协会,砍脑壳会,莫害人!富农中态度恶劣的这样说。中农呢?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独自- 11 -皱着眉头在那里想:农民协会果然立得起来吗?而他们(贫农)中间有很多人,确实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他们有什么不进农会?”这段话意图是( )A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B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C农民阶级不如工人阶级有坚定革命信念D争取贫农是革命

33、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解析:据材料“富农” “中农” “贫农”参加“农会”的态度不同可知,毛泽东主张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故 A 项正确;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与题目的要求“这段话意图是”不符,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贫农的革命信念是最坚定的,不涉及与工人阶级的对比,故 C 项错误;毛泽东认为贫农是最容易争取的,不涉及革命胜利的保障问题,故 D 项错误。答案:A1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 “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这说明当时国家( )A以战略思维推

34、进西部城镇化建设B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C注重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D工业建设重心已开始发生转移解析:材料中“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与推进西部城镇化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布局,不是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中“大力发展经济”可知是注重经济, “利于备战”可知是国防建设,故 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工业建设的重心的转移,故 D 项错误。答案:C12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 ”鉴于此,邓小平( )A作出了实行

35、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析:1992 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相符,故 C 项正确。- 12 -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 ,亦称“中源西流” 。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 。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

36、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 “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

37、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13 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12 分)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思考得出答案。第二小问, “中体西用”的超越性,在于具体的实践性洋务运动上得出: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借鉴西方

38、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2)第一小问“共同影响”应从正反两方面作答。第二小问“认识”:材料中呈现的中西学,建立在西学对中学的冲击和影响下,即不同文明的碰撞和容忍,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答案:(1)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任意三点,6 分)“中体西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任意两点,4 分)超越: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借

39、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一点 2 分,两点 3 分)(2)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 13 -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8 分)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言之成理,符合题意即可。任两点,4 分)14(2018菏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

40、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他们因此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情愿同袁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妥协。至于三民主义,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和民生主义,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他们也无视孙中山三阶段的革命方略,而只是乐于同遗老遗少合作,并优待废帝,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据及复辟帝制的企图铺平了道路。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论证所提观点。(要求:明确写出所提观点,论证须有史实依据)(12 分)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

41、:“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引用 12 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答案:示例:观点: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3 分)论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设计了一个美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未认识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认为推翻清政府即完成了革命任务;袁世凯掌权后走上复辟帝制的独裁道路并废除临时约法 ,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妥协。所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暂时失败。(9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