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中国科学院已成科研的领导机构C 材料中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支持,且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
2、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落后于世界,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愿望,这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技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2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 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C 根据题意,从1958年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到1959年的1
3、万次,强调的是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的成就,并非科技人才的涌现,故A项错误;B项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新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并非中西方的对比,故D项错误。3宋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C 由题干信息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故C项正确。24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因为她于1972
4、年发现了青蒿素。像屠呦呦一样抵御干扰、潜心钻研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世界首创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B“银河 号”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C袁隆平成功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C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错误;“银河 号”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是在1983年,故B项错误;袁隆平成功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符合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是在2003年,故D项错误。5(2017唐山模拟)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
5、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观众的喜爱。新中国的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这一现象( )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B 材料中现象并未体现“左”倾错误思潮,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发展、繁荣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故B项正确;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
6、交封锁,故C项错误;电影事业的辉煌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无关,故D项错误。 6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A服务社会主义 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 D脱离生产实际C 1950年初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起来,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不符,不是照搬苏联经验而是借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借
7、鉴苏联经验,发展工农教育,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当时教育注重生产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脱离生产实际,故D项错误。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 )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3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A 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人民性
8、,故A项正确;这一规定还未付诸实践,不能推断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故B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8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 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教育部取消美国的教育制度,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反映了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说明新的意识形态权威的建立
9、,故B项正确;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美苏争霸出现在50年代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9读19571960年各级各类学校增长情况(单位:所)表。从表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份 高校 高中 初中 小学1957 229 2184 8912 5473001958 791 4144 24787 7768001959 841 4144 16691 7374001960 1289 4690 17115 726500A.“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B“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教育怪象C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当时国情的举措D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强烈要求C A、B
10、两项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根据表中内容,从1958年开始,从小学到高校数量都有迅猛增长,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影响,教育界开展大革命,违背教育规律,故C项正确;19571960年学校数量增加,不能反映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要求,故D项错误。10(2017唐山模拟)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4B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
11、高校招生对象素质不高,故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教育体现了阶级斗争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教育执行“左”倾思想,故D项错误。11(2017淮南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B 材料未体现教育模式的变化,都是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发展困难,所以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为了培
12、养更多的人才,所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故B项正确;我国教育体制是鼓励民间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变化,故D项错误。 12下图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单位:万人)统计图。据此可以推知,出现下面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留学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B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C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D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 A项只是对题干材料反映现象的表述而非原因,排除;B项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排除;C项仅是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排除;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这才是其选择归国的主要
13、(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唐山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
14、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5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15分)
15、【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以迄于明清”得出延续时间长,“时加修正”得出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得出选拔方式规范,“取人之道益公”“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得出公平公正,影响深远。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第(2)问的第一小问,异:根据材料一“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得出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根据材料二中“高考的全称是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得出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同:根据前面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
16、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答案】 (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影响深远。原因: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2)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同: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
17、公平。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清末同治时期留学美国 官费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詹天佑、唐绍仪等清末光绪年间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民初五四前
18、后留美、留法、留苏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李彦宏、张朝阳等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根据材料信息,概括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12分)(要求:解读清晰,史实准确
19、,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严密合理的逻辑关系)【解析】 首先,须认真审清题干,“依据材料信息,概括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即从材料近代中国四个留学阶段中任选一个进行作答即可,角度方面则从特点、背景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其次,须审清这四个阶段,同治时期、光绪年间、五四前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后,针对各阶段具体状况进行具体阐述即可。【答案】 示例:第一阶段:特点:主要到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背景:两次鸦片战争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影响:成为
20、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第二阶段:特点:主要到日本;主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影响: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第三阶段:特点: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背景: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第四阶段:特点: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规模空前;双向。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思想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全球化潮流;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与沟通;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