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社戏》导学案苏教版.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1142820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社戏》导学案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社戏》导学案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社戏》导学案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社戏》导学案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社戏》导学案苏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社 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理清课文思路。2.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理解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重点难点】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理清课文思路。2.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理解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自主导学】1根据拼音写汉字cun duo( ) 肆无忌 dn( ) f( )水 chn chn( )流水yng( )跃 家 jun( ) di( )慢 jio( )洁 wn( )藻2填空(1)社戏作者是_,原名_,字豫才,伟大的_家,_家,_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

2、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2) “社”原指土地神,又是古代划分地区的一个小单位。小说以“社戏”为题,点明了中心事件,_是文章叙事的线索,全文是按照_ _ _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是什么?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5、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6、作者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与社戏无关的一部分?7、小伙伴们对台上唱戏的内容感兴趣吗?又为什么想要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8、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反馈检测】 (20 分)9、依次填入下面横

3、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2 分)我们年纪都相仿, ( )论起行辈来, (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 ( )是本家。 ( )我们是朋友, ( )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 )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A、可却由于因为如果而B、但却因为然而即使而C、但却由于然而即使可D、可但因为由于因此而10、将每组中加粗词的意思写在括号内。(4 分)11、选择恰当的字填空,并回答问题。 (5 分)退 奔 上 出 架 驾 拔 磕 点 转3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 后几尺,即又 前 了桥。于是

4、起两支橹所填动词的作用: 12、课内语段阅读。 (9 分)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 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 “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

5、说道, “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1)选文写出了“我”看社戏转机的出现。这转机全在于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请你概括出来。 (3 分)(2)双喜敢写包票的原因有哪些?从选文中可看出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4 分)(3)找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词语,把画线句子改为“这十几个少年,委实全都会凫水。 ”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何不同?(2 分)4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认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2 品析生动的语言。3、了解重要

6、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重点难点】1.品析生动的语言。2.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自主导学】1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在我是乐土:( )我在这里( )得到优待, ( )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14.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离开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

7、快和喜悦。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15.默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 , 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 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 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自主合作探究】16.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17.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18.“我”之所以喜欢平桥村,除了“社戏”外,更为关键的是还有一群淳朴、友爱的小伙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19.“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

8、这水气里。 ”“夹杂” “朦胧”有怎样的具体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反馈检测】20.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25 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边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使我的心也_,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

9、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文中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是_、_、_、_。 (4 分)选出对“似乎听到歌吹了” “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三个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似乎” “也许”表示猜测, “大概”表示基本肯定。6B “似乎”表示猜测, “也许” “大概”均表示肯定。C “似乎”表示猜测, “也许”表示猜测的另一种可能性, “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D “似乎” “也许” “大概”都表示猜测。这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3 分)前文交代的句子 后文相照应的句

10、子A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或者也许是渔火 B.C 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A “但我还以为船慢” ;B “然而又自失起来” ;C “果然是渔火” ;D “于是赵庄就真在眼前了” 。这四句分别表现了“我”去看戏途中的_、_、_、_的心理。 (4 分)对这几段文字写景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船上 仰视 B岸上 平视C船上 平眺 D岸上 眺望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是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展开的,请把有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5 分)a视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b听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c嗅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d触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以景物描写衬托“我”急切心情的语句有_

11、7对选段中画线的比喻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船离开平桥村,行驶急速, “我”当时看戏心切,觉得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兽脊,心中充满了向往。B这个比喻符合当时舟中观夜景的实际情形:因山势起伏,船行疾速,山色淡黑,群山极像“踊跃”的、 “铁”青的巨兽的脊背,同时也写出了船速之快,看戏心切。C这个比喻将静止的景物写作流动的视景:连山起伏,静止不动,作者将其比作踊跃的兽脊,化静为动,形象生动。D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夜间山景的特点:群山起伏,山色淡黑,极像踊跃的野兽的脊背。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 分)_答案:十 社戏 1.撺掇 惮 凫 潺潺 踊 眷 怠 皎 蕴2.(1)鲁迅 周树人 文

12、学 思想 革命 狂人日记 阿 Q 正传(2) 、到赵庄看社戏 盼看社戏 去看社戏 怀念社戏3、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本文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8盼看社戏 去看社戏 怀念社戏4、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5、 (1) “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2)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3)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6、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开展做好了铺垫。7、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社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8、这样写一是使故事波澜曲折,烘托了想看

13、社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热情能干的性格。9、B10、 (1)月光不明;形容印象不深;(2)奔腾跳跃;形容人的积极性高11、点 磕 退 上 出 架 作用:这一连串的动词,把一群少年撑船时熟练的动作、兴奋的心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来,表现出少年们的麻利能干,活泼可爱。12、 (1)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的“提议” ;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 ;三在双喜“写包票” 。 (2)双喜敢写包票,原因有三点: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同去的小伙伴们都是识水性的。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双喜是个聪明机灵、热情自信的孩子。 (3) “识水性”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这十几个少年无一例外,个个都会凫水。改后语气不

14、如原句强13,但 因为 不但 又14.C15.清香 夹杂 朦胧踊跃16.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17.“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 、 “那夜似的好戏” ,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出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18示例:我最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19“

15、夹杂”是指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混合,香气和水气混合,写出了江南水乡独有的9气息。 “朦胧”本事形容词,意思是不清晰,在这里活用为动词,理解为模糊不清地照着。准确、简练、形象地写出了水乡的月光,增添了神秘的色彩。20.宛转 悠扬 沉静 弥散 D A 似乎听到歌吹了 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急切 陶醉 惊讶 惊喜 C a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b 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c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d(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B 表现了“我”对江南水乡美景的热爱,天真烂漫的童趣和看社戏愿望实现后的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