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习目标,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 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改革措施 (1)经济上: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削减_,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 。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 。 (2)政治上: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平反冤假错案活动。,斯大林模式,农,自主权,业税,种植玉米,地方权力,3.评价 (
2、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 ,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 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斯大林模式,打破,易混易错,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前期改革 (1)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 ”,改进工
3、业管理。 (2)作用 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 作用。 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新经济体制,冲击,2.后期改革 (1)状况:改革步伐逐渐缓慢。 (2)结果 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易混易错,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三、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 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 ,用 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结果: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 。
4、(2)政治改革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科技,经济管理,政治领域,2.影响 (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日益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2)苏联解体 开始: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加速: 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解体:1991年12月, 签署,苏联完全解体。,易混易错,“八一九”事件,阿拉木图宣言,思维点拨,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
5、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全面认识苏联的三次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三次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改革,1.赫鲁晓夫的改革 史料,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
6、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史,史料解读 这段史料用赫鲁晓夫的墓碑及其解读,准确地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划线部分指出了改革的意义,指出了改革的局限性。,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提示 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反动的因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提示,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史料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
7、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史料解读 史料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7.1%”“2.8%”。从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停滞。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
8、示 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提示,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史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史料解读 史料中划线句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问题思考 据史料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提示 背离了科学
9、社会主义。,提示,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史论总结,深化提升,一、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2)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二、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 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 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
11、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解析 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的现状,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赫鲁晓夫“蛮干”的表现。,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答案,解析,1,2,3,4,5,解析 通过“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
12、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可知,减轻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C项正确。,答案,1,2,3,4,5,2.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 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解析,解析 依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
13、的工作的做法”可知是意识到计划体制的弊端,故选B。,3.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的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 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答案,1,2,3,4,5,解析,解析 “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表明他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故选C。 开创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也没有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A、B、D。,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做表面
14、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解析,1,2,3,4,5,5.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答案,解析,1,2,3,4,5,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选C项。,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