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项脊轩志课件苏教版必修5.ppt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1146145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项脊轩志课件苏教版必修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项脊轩志课件苏教版必修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项脊轩志课件苏教版必修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项脊轩志课件苏教版必修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项脊轩志课件苏教版必修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项脊轩志,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文本总结,课后悦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1.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译文】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 2.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文】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人就会去努力学习补不足,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的人容易自满。 【领悟】人人都要好学谦虚。,国学讲堂,导入阅读,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

2、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词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 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深。王弗随苏轼居京师,不幸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赏读: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下片写梦。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显得格外的

3、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能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世称“震川先生”。在文学上,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为其代表作,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散文影响很大。,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

4、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作者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由于归有光生平涉猎不广,他自己也以“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之书为恨事”,所以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能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属江苏)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书斋也名为“项脊”,以怀宗追远;另一说极言书斋窄小,如项背之间,所以得名。,2.背景解读,“志”,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还有归有光的

5、项脊轩志。,3.古代文化知识,二、基础积累,答案:而,通“尔”,你,答案:(1)转过头看 拜访 难道,反而 顾虑、讲究 只是,不过,2.一词多义,答案:(2)放置 设置 留下,弃置 (3)得到,获得 能够,可以,答案:(4)的样子 但是 (5)旧时指女子出嫁 回来 归附 回家,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下 (2)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3)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4)形容词作动词,堆满 (5)名词作状语,在里面、在外面 (6)名词作状语,对着西面 (7)名词作动词,喂养 (8)名词作状语,亲手,答案:(1)一丈见方 (2)不离开 (3)到处,处处,5.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2

6、)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 (3)妪,先大母婢也( )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 (5)其制稍异于前( ),答案:(1)判断句 (2)省略句 (3)判断句 (4)被动句 (5)介词结构后置句,6.名句默写 (1)归有光描写百年老屋修葺前的句子是:“ ,。” (2)归有光描写百年老屋修葺后一下子亮堂的句子是:“ , , , 。”,答案:(1)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2)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以当南日 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3)归有光在庭院种植兰花、桂树的句子是:“ , 。”,答案:(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把握,二、局部揣摩 阅读全文,思考并回答

7、下列问题。 1.【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第二段中写到祖母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能使作者“长号不自禁”,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祖母的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犹在耳旁,而自己科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参考答案: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的欢乐和丧妻后的悲痛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又令人感慨尤深,忍不住落泪。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而写的家庭琐事,都

8、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对应考点:文章结构的把握,文章思路的分析】后两段是作者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这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3.【对应考点:文章结构的把握,文章思路的分析】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参考答案:文章结尾,作者抑制住了满腔的悲痛,写出的是平和温馨的细节,记叙了物是人非的流年和令人难忘的枇杷树。作者幼失慈母,科举不顺,婚后精神上才有了抚慰和寄托。然而不久妻子离开人世,项脊轩虽经修葺却已物是人非,不常居住。作者从不得志、孤独落魄的今天回望过去,暗中形成对比,蕴藏着今不如昔的人生悲怀和无

9、尽的沧桑之感。面对枇杷树,睹物思人,情何以堪!本文妙在作者含蓄地用写景语结束全篇,把悠悠不尽的感情轻轻收住,引发了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4.【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叔伯分家、妪忆母亲、追念祖母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参考答案: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在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叹息。妪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参考答案:全篇以叙事为主,穿插写景和议论

10、,写得质朴自然,毫无矫饰。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静而不露声色地叙写往事,字里行间却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写先大母看“我”读书,亲切的语气、精细的动作、慈祥的神态,将对孙辈的那种又是责备、又是疼爱、又是喜悦的复杂心理,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 再如写庭中枇杷树,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诚挚动人。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5.【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来表达深厚的感情,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加以说明。,参考答案:(1)结构“关”情。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发挥,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

11、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2)细节“撩”情。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虽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3)质朴“增”情。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的叙事,老老实实的回忆,在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 (4)叠字“助”情。写物关情,情景交融,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6.【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细之事的

12、叙述,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请简析“情”字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归有光1540年中举人,其后8次会试不第,直到1565年才中进士,可谓仕途不顺,但他却成了一代散文大家,你怎样看待学问、成就和功名之间的 关系?,三、探究争鸣,思路提示:学问和成就、功名有密切的联系,但没有铁定的规律。成就和功名不但有赖于学问,也取决于外部环境。可举历史上有学问、有成就却无功名的人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如王勃、柳永、蒲松龄等。,本文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主旨归纳,参考答案: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人事变迁,

13、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及对亲人的深切怀念。,点击进入 古今对译,文本总结 巩固学习,【技法归纳】,1.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 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本文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分家之事精选“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慈母之言精选“儿寒乎?欲食乎”;祖母则精选其语言动作;妻子则抓生活细节,尤其是庭中枇杷树,大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势。,2.多线索交织,脉络贯通,结构严谨 (1)以项脊轩为线索。项脊轩是本文感情所依托的事物,没有“项脊轩”也就引不出与“项脊轩”有关的情感,一切材料都是围绕着“项脊轩”展开的。 (2)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每当回忆起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时,就会激起感情潮

14、水的放纵奔流,物与情熔为一炉,相伴而行。 (3)以时间为线索。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有关项脊轩的人和事,在对人、事的叙述中抒发了感情,表达了主题。 文章紧扣项脊轩,在同一时期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用或喜或悲的感情贯通全篇,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微型写作】 运用细节描写描写一个场景,力求表现人物性格,200字左右。,写作示例:过了一会儿,老爸便抱了一些苹果兴冲冲地跑来。他把苹果从车窗一个一个递给我,看着老爸那染霜的白发,我不禁一颤,最后一个苹果没接住,掉在地上。老爸赶忙弯腰去捡,就在这时,车启动了,老爸慌忙把沾有泥土的苹果在衣服上蹭了几下,又递给

15、了我。车开动了,老爸在车窗外挥动着手,着急地喊:“那个苹果,你别吃,还没擦干净别忘了到校给家里写信。”我的热泪涌了出来,滴在手上,也滴到了那个还沾有泥土的苹果上。,【素材积累】,1.一座老屋,三世情怀 项脊轩,这座百年老屋,它几度兴废,寄寓着三世之遗迹,包蕴着作者一生的感情。令人怡然自得的三五之夜,使人心碎的家庭衰败之境,形神兼备的慈母形象,殷殷期望的年迈祖母的身影,和乐美满的夫妻相亲相爱的情景,饱含辛酸的枇杷树,一切都是平淡的琐事,但都带给读者巨大的震撼。 生活平淡如水,但平淡背后融合着人间最真的情。真情无限,情真动人;真情无边,情浓动人。项脊轩志告诉我们:做一个真实的人,留心观察,挖掘真实

16、的生活瞬间、生活场面;做一个有心的人,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做一个坦诚的人,以真诚对待我们周围的人。 适用话题:“生活”“亲情无价”“平淡最真”“留心生活”“家园是一辈子的行囊”等。,2.亲情、爱情的失去,是归有光心中永远的痛,永远无法治愈的痛。情感失落的巨大痛苦形成了一个无形的黑洞,吞噬了他的生命激情,耗损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幼年丧母,慈母之爱久久难忘。中年丧妻,更使作者痛不欲生,万念俱灰。这种诀别亲人的悲剧感是一种无法释怀的凄怆和孤独,人生而有情,情感丰富人生,而情感的永久失落恰恰是对生命的致命打击。这是人类面对生命无法战胜死亡时的巨大恐惧和悲痛。 适用话题:“亲情”“怀念”“精神寄托”等。

17、3.往事一旦在头脑中重现,便化为忧郁的甜美或甜美的忧郁。归有光在不得志、孤独落魄时,忆起过去的点滴生活,在过去的温暖中汲取今日前行的力量。 适用话题:“回忆的力量”“心灵的港湾”“灵魂的憩息地”“逝去的温暖”等。,课后悦读 延伸学习,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和简朴。,开篇点题。 化用课文句子,不露痕迹。,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感染,我的浮躁也俨然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

18、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她,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震川先生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起袖子,挥手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可爱

19、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连用“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领起段落内容,让读者也有身临其境之感。,怪不得震川先生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丰富的联想。 排比句呼应题目。,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