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5.14外国评论两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ppt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1146186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7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5.14外国评论两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5.14外国评论两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5.14外国评论两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5.14外国评论两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5.14外国评论两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4.外国评论两篇,用恰当的方法对新闻事实加以“煎炒烹炸”,会使一篇新闻评论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读者的共鸣。新闻评论有时候并不需要长篇大论、激情飞扬、愤慨揭露,有的评论文章用“论从史出”的方式,主要以叙述、描写为主,在此基础上稍加点评或者议论,评论的广度和深度立现。本课的两篇外国评论就是如此,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1,2,3,4,1.有些评论常常用描写或叙述性文字营造画面感,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车文明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提示:车文明中叙述描写了一系列极有画面感的镜头:拦着严密的铁丝网的高速公路上,被弃的三岁孩子“拿着奶瓶,蹒跚地走着”的背影,能不让人心酸吗?“嗖嗖

2、地从孩子身边飞过”的一辆辆汽车能不让人感到人心之冷漠吗?“争车速、出丑态、吐痰、丢烟头”等小汽车里做出来的事情,不让人鄙弃吗?“同丢烟头一样,把孩子抛出车外”的母亲与禽兽何异?路边“负伤的人”直等到第220辆车,得到的却是“去他的!”一句冰冷的话语。作者列出这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画面,在每个画面的前后只做一两句点评或者干脆不评论,直接让这些画面去冲击人们的视觉,撼动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或同情或愤怒的强烈感情,对日本汽车“文明”的道德危机发出无声的呐喊。我们不得不承认,形象生动的描写和简洁精练的叙述带来的效果有时候远远超过逻辑性强的评论文字。,1,2,3,4,2.车文明这篇评论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强的批

3、判力度? 提示:车文明这篇评论依据一个母亲和她的情人用小汽车将自己三岁的孩子带到高速公路上丢弃的事实,从一则单一的新闻事实,对比联想一系列事实,使评论具有更强的批判力度。 第一组联想对比:被弃的蹒跚地走在高速公路上的三岁孩子和身旁一辆接一辆时速100公里飞驰而过的汽车形成对比,这是整个小汽车“文明”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悲哀。 第二组联想对比:母亲将孩子扔在“野兽笼里,任虎狼吞嚼”和普通母亲将孩子扔在百货公司或车站前等“比较安全的场所”的对比,揭示出小汽车里人心的残忍远远超过普通人。,1,2,3,4,第三组联想对比:母亲“丢烟头一样,把孩子抛出车外”的行为和小汽车里的一系列品行堕落行为的比较,告诉

4、我们小汽车里已不仅仅是人性的冷漠,揭示出小汽车里普遍的危及人性的丑陋。 第四组联想对比:一辆辆疾驰而过、对被抛弃孩子不闻不问的汽车,书中“负伤的人”倒在路边无人救助的故事,告诉我们冷漠的人性不仅仅存在于故事里,现实里就有赤裸裸的例证,铁证如山。 第五组联想对比:富士山麓冷不过小汽车里的人性,人性的冷漠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值得一提的是题目车文明和评论的内容也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的观点“小汽车文明,造成了品性的堕落”就更突出了。,1,2,3,4,3.“我们一定是(真的)疯了”在我们一定是疯了一文中出现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提示:“我们一定是(真的)疯了”这句话在标题、开头和结尾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5、。 作用:(1)作为标题使用,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怎么疯了?”以这种形式吸引读者的目光,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2)开头“我们一定是真的疯了”,是对标题的强化,“真的”一词更加深了读者的印象。(3)结尾处“我们一定是疯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理性思考的空间,引导人们对困扰美国多年的枪支管理的顽症进行关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让读者对其“疯”的所指有恍然大悟之感。,1,2,3,4,4.我们一定是疯了这篇评论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提示:在列举了休伯特的犯罪事实后,用“解气”来形容射穿他胸膛的子弹,并且说“这样的死法太便宜他了”。“所谓的自我辩护完全是胡说八道”,这样直截了当的评论,使文章更有力量,体现了作者的个性。 文章多处运用反问,构成了多变的语言风格和紧凑的张力,每一个问题都直接叩问人心,引起读者的思考。“每天有60个美国人死去每一天在这个国家死于手枪下。这值得吗?”对“每一天”的强调,体现了深深的悲哀,并与前文的“熟视无睹”形成对比,在这里,作者不再“玩世不恭”,而是沉重地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