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1152552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经济:_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_阶层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井田制,士,2概况:不同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_”的局面。 3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百家争鸣,二、先秦诸子思想,仁,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无为而治,以法治国,特别提醒 1百家争鸣局面

2、形成的根本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图示法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3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的关系 (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基本的“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构建与调节和谐人际关系。 (2)孟子把“仁”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施政纲领,即“仁政”。由“仁”到“仁政”是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4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

3、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5巧用反比法认识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通史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要语必背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

4、间的阶级斗争。 3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4孟子的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5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法家呼吁改革,墨家讲求实用。流派纷呈,学术活跃。 6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主张改革和法治,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7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要点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史料探究史料一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史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探究】 (1)史料一分别反映了老子、孟子、韩非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2)有学者

6、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信息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社会景象,反映了老子主张历史倒退;“省刑罚,薄赋敛”“修其孝悌忠信”是儒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要在中央”“圣人执要”体现了法家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史料二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处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处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提示】 (1)老子:顺应自然,

7、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孟子:实行仁政。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2)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真题典例(2014海南高考T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

8、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正确。 【答案】 D,归纳拓展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2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

9、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要点二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 史料探究史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

10、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史料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探究】 (1)根据史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从史料二

11、看,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为此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连词“而且”可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的中心句为“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后半部分的中心句为“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从两个中心句可知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从时代背景可以理解孔子的政治抱负。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王如施仁政于民”“故曰:仁者无敌”反映了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史料信息“省刑罚,薄税敛”“彼夺其民时,使不得”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措施。,【提示】 (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政治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继

12、承发展:提出仁政思想。 主张:让农民有地可种,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真题典例(2015全国卷T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 由题干可知,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和对君主的希望脱离了春秋战国剧变的社会环境,是脱离实际的理想化的政治愿望,因此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故选C。儒者不是不能适应现实政治,而是反对现实政治,故A不正确。儒者批判现实并提出理想,所以他们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故B不正确。儒者提出复古是

13、以追求现实政治的变革为目标,故D不正确。 【答案】 C,归纳拓展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 (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2)政治和伦理结合。(3)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4)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5)和贵中庸。(6)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

14、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要点三 百家争鸣的影响 史料探究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提示】

15、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归纳拓展“百家争鸣”的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

16、还传到了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1(2016海南高考T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 “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

17、的主要目的是完善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与反抗专制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5安徽高考T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解析】 由田子方和魏太子对待对方的态度,田子方认为“贫贱者”应当骄傲和“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的解释看出,士人得到诸侯国的重用,故A项正确。“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表明士人重视功名利

18、禄,故B项错误。由文士田子方(臣)对魏太子(未来的君)的傲慢态度看出,森严的等级已遭破坏,忠君思想并未形成,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A,3(2015山东高考T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解析】 西周时制礼作乐的周公在尚书酒诰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古代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不要用水做镜子,而是要把人民当作镜子,时时对照、检查自己,反省为政的得失,这说明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 【答案】 C,4(2015海南高考T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

19、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解析】 重农抑商是法家的思想主张,儒家并不主张重农抑商,A项错误;儒家主张通过“正名”和德治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法家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故B正确;厚古薄今是儒家的思想,而法家主张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故C项错误;重视道德和人伦是儒家的主张,而法家没有,故D项错误。 【答案】 B,5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解析】 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中“上”和“民”的关系,主要是指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统治实行“礼”、“义”、“信”即“仁政”,人民就会服从统治者。A项不准确,材料强调统治者自身行为;C项不准确,没有法;D项不完全是礼治。故答案选B项。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