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题点1综合选择题_知人知言知体知法课件.ppt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1154471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题点1综合选择题_知人知言知体知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题点1综合选择题_知人知言知体知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题点1综合选择题_知人知言知体知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题点1综合选择题_知人知言知体知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题点1综合选择题_知人知言知体知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六 古代诗歌鉴赏,-2-,-3-,-4-,-5-,三年来,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鲜明的倾向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诗歌鉴赏的选材均为唐、宋诗,没有考查词,体裁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和七言律诗,范围明显扩大;命题不避名家作品,也不弃“一时之标”的作品;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均有涉及。从命题形式上看,主客观题型兼顾。客观选择题从“五选二”演变为“四选一”,选“不正确的一项”,分值为3分;主观题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角度设题,分值6分。,题点1 综合选择题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7-,对诗歌的鉴赏,读懂读透最为重要,特别是在一客观选择题、一主观赏析题的命题情况下,选择题涉及面非常

2、广,涉及诗歌的情感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各个层面。因此,从知人、知言、知体、知法的角度综合理解诗歌的内容,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是重要的解题思路。,-8-,-9-,从四个角度破解诗歌综合性选择题 诗歌鉴赏的综合选择题,既有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对手法、语言、情感的把握。选项在措辞上细致严谨,错误设置相对隐秘,须从整体到细节,仔细阅读,先内容后手法,逐字逐句琢磨分析,并注意如下角度: 1.知人。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要注意诗歌作者的身世及阅历、所处的时代特点、创作倾向、作品风格特点等。除时代信息外,我国古代士子的人生之路,也有着许多带有共性的地方,对其作品写作背后人生阶段的把握,也能给我们提供解读诗

3、歌内容情感的思路。,-10-,2.知言。古代诗歌大都篇幅短小,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富有跳跃性,即所谓的“诗家语”。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一扫而过,否则是读不懂、读不透的。由字词到句意,由句意到全诗,边读边想,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3.知体。诗歌的体裁不同,题材不同,内容和手法也不相同。如果是写人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形象性。如果是写景抒情诗,则从所写的景物入手,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4.知法。对诗歌的鉴赏,除要注意正确的读诗方法(从标题到作者,从正文到注释,全面细读)外,还要知道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结构技巧等等。,-11-,热点

4、题型,即学即练,综合选择题 1.知人角度 从这一角度设题考查,往往牵涉到对作品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以及对作品形象特点的分析。 【典题1】 (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野 歌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2-,热点题型,即学即练,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

5、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答案,解析,-13-,热点题型,即学即练,2.知言角度 从这一角度设题考查,主要包括对诗歌语言含意的理解,对作品语言风格的体察,炼字、炼句、赏析语言风格是常设选项。 【典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东 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14-,热点题型,即学即练,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之地和到此之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

6、到”,开篇“闲意”就已暗含其中。 B.诗歌中的第三句与杜甫漫兴(其七)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诗歌的第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急速的特点。 D.尾联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答案,解析,-15-,热点题型,即学即练,3.知体角度 从这一角度设题考查,包括对诗歌结构特点的把握、诗歌的起承转合、词的引领句、某句在全篇中的作用等等。 【典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晓发公安 (作者原注:数月憩息此县)杜 甫 北城击柝复

7、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注大历三年,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明星:启明星。物色:指物。生态:指人。转眄(min):转眼。扶:陪着,维护。,-16-,热点题型,即学即练,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击柝”“明星”点明标题中的“晓”字,“复欲罢”,点明夜之已去,晓之将来。 B.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谓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 C.第七句照应颈联,第八句照应颔联,形成尾联分别呼应颈联和颔联的结构。 D.全诗叙写晓发公安之见闻感受,以人生感触为主线,

8、景中融情,语言老到。,答案,解析,-17-,热点题型,即学即练,4.知法角度 此角度主要考查对诗眼的理解,题目的作用,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的运用等等。 【典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江水曹注还远馆谢 朓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注水曹:官名。,-18-,热点题型,即学即练,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场景: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B.“清川带长陌”的“带”字使用尤为传神,

9、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增添了一层迷茫的情思。 C.三、四句用“望归”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反更增羁旅情怀。 D.五、六句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风光令人陶醉,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答案,解析,-19-,热点题型,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和友人鸳鸯之什注(其一)崔 珏 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注什:诗

10、经雅、颂十篇为一什,故诗章有“篇什”之称。,-20-,热点题型,即学即练,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咏鸳鸯,首先从羽色写起。以夕晖的璀璨多彩来烘托鸳鸯羽色的五彩缤纷,“舞”字使整个画面气势飞动,意趣盎然。 B.诗的第二句间接点明鸳鸯多情这一重要的特征。在结构上,此句既紧承首句,又开拓下文,是全篇转换的枢纽。 C.鸳鸯是幸福美好的象征,人们常以它来寄托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颈联从人和鸳鸯的联系上生发联想,进一步表现鸳鸯的情。 D.尾联“笑指”二字十分传神,女伴们互相戏谑、娇羞可爱的神态跃然纸上,把人物的情和鸳鸯的“情”融为一体。,答案,解析,-21-,热点题型,即学即练,

1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注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名列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中,彼此是诗友。,-22-,热点题型,即学即练,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是高洁之物,在微风动竹之夜,诗人由“竹”想起诗友,意在表明自己与诗友都有高洁情怀。 B.思而“临牖”,上承临窗暮坐;思而“悠哉”,下领抒发怀友之情的三联。就全诗所抒之情来看,“思”是全诗之眼。 C.“稍沾阶下苔”一句,既写出了傍晚霜露之重,又巧妙地写出了诗人生活清静简朴,少与人游。

12、 D.全诗先写微风惊醒自己,继而写微风动竹坠露,终写期望微风拂去琴上之埃。微风是结构全诗的线索。,答案,解析,-23-,热点题型,即学即练,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夜别友人(其二)陈子昂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注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24-,热点题型,即学即练,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对仗工整,选用“紫塞”“白云”“明月”等意象,渲染与友人离别时的凄

13、凉氛围。 B.三、四句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芳樽夜”创设了送别宴席上美酒芬芳、温馨热闹的场面。 C.五、六句寓情于景,对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露水滴沥的描写,透露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D.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虽略带感伤色彩,但基调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悲抑的感受。,答案,解析,-25-,热点题型,即学即练,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润州二首(其一)杜 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向吴亭:古亭名,在丹阳县南。桓伊:东晋“江左第一”吹笛好手。,-26-,热点题型,即学即练,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眼前景色写起,再宕开一笔追忆往昔,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B.“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此时旧地重游,恰逢秋高季节,神往中隐含了诗人故地重游的欢快。 C.全诗把数百年间的人事勾连起来,让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浑然一体,用一“愁”字作结,给人悠悠不已之感。 D.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气俊思活”,是说其诗挥洒自如,在时空及情感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此诗便是这一评价的例证。,答案,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