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1163667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2.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教学重难点】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义。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3.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及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4.品味辛辣犀利、带

2、讽刺性的语言。【教学工具】教学 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4.比较阅读法。【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儿女,同是中国人。倘若我们看到某报纸杂志或新闻媒体向世界人民宣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你们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很生气!很愤怒!)在 70 多年前,鲁迅先生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感受,看到大公报上公开发表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言论,鲁迅先生拿起笔写下了著名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3、、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英语单词革命 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 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2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 Q 正传 、 药 、 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

4、精神的发扬人。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 1934 年 9 月 25 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的威胁迫在眉睫。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无效后,一时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部分人的头脑。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1934 年 8 月 27 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为批驳这种错误观点,鼓舞民族自

5、信心,鲁迅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3.语基积累(1)生难字佛(f) 慨(ki) 玄(xun) 笼罩(lng zho) 耀(yo)省悟(xng w) 谱(p) 仆(p) 宰(zi) 诓(kung)渺茫(mio mng) 摧(cu) 倘(tng) 诬蔑(w mi) 搽(ch)(2)重点词语自夸:自己夸耀自己。一味:副词,单纯地。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题) 。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省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舍身:原指佛教徒牺牲肉体表示虔诚,后来泛指为祖国或为他人而牺牲

6、自己。脊梁:脊柱,文中比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为民请命: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仆,倒下。继,接着,跟上。4.朗读全文。 5.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 ,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因为有

7、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三、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二、初步感知1.文题探讨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呈现在文题上,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另外,采用问句的形式,悬而不论,既有对错误观点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2.分层解读第一部分(第 12 段):摆出“敌论”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第二部分(第 35 段):直接反驳。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并发展着“自欺力”。第三部分(第 68 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国“脊梁”自信的中国人。第四部分(第 9 段):提出判别标准。 “要自

8、己去看地底下”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三、深层领悟1.本文要批驳的错误论调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要批驳的错误论点的?(1)本文要批驳的错误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作者从公开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 ,后是寄希望于“国联” ,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由此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是怎样提出并论证自己的正面论点从而间接反驳了敌论点的?文中第 6 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从正面树立起自己的论点,与敌论点针锋相对。接着,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

9、舍身求法的人,”并以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3.本文所论及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具体包括哪些人?具体包括那些“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和“舍身求法的人” 。“埋头苦干的人”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拼命硬干的人”是指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为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的人;“舍身求法”的“法”在这里可解释为“标准、规范” ,也有“公平”“正直” “正义”等含义,所以, “舍身求法的

10、人”可以解释为“追求某一种规范(诸如公平、正义等) ,不惜牺牲性命的人” ,类似“舍生取义的人” 。【结束语】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鲁迅先生从两个方面批驳了对方论点。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对民族悲观失望,其自信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 “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这是直接驳斥。另一方面,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这是间接批驳。最后,文章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板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提出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 两年以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4直接反驳论点: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至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