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 1321.2-2009 固定危险源建设规范 第2部分 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pdf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116834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0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2 1321.2-2009 固定危险源建设规范 第2部分 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DB32 1321.2-2009 固定危险源建设规范 第2部分 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DB32 1321.2-2009 固定危险源建设规范 第2部分 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DB32 1321.2-2009 固定危险源建设规范 第2部分 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DB32 1321.2-2009 固定危险源建设规范 第2部分 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13.200 A25 备案号: 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 DB32/ 1321.2200 9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范 第部分: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 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fixed hazard safety monitoring and early - warning system Part 2: Video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ubsystem 2009- 00 -00 发布 2009- 00 -00 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2/1321.2 2009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2、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 、 定义和缩略语 . 1 4 总则 . 3 5 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总体架构 . 3 6 视频监控系统功能要求 . 5 7 系统性能要求 . 6 8 系统设备要求 . 8 9 设置 . 10 10 智能视频分析 . 11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控制权限分类与管理 . 13 DB32/1321.2 2009 II 前 言 DB/132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范 分为五个部分 : 第 1 部分 :通则; 第 2 部分 : 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 ; 第 3 部分 : 实体防入侵监测预警子系统 ; 第 4 部分 : 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安全监测

3、预警子系统 ; 第 5 部分 :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施工条件与工程验收 。 本部分为 DB/1321 的第 2 部分。 本部分 4、5、6、7、8、 9 章为强制性 条款 。 本部分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 。 本部分 由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 本部分 标准由江苏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 本部分起草单位: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上海本安仪表系统有限公司 ;江苏安产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亚太安讯网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胡义铭 、孙亮、赵枫名、杜宇、沈磊、李安江、董宇、张国建、朱坚平、刘小勇、柏萍 、韩辉。 DB32/1321.2 2009 1 固定危

4、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范 第部分: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 1 范围 DB32/1321.2 的本部分规定 了视频监测预警子系统的术语和定义、缩略语、总则、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总体架构、 视频监控系统功能要求、 系统性能要求、 系统设备要求、 设置、 智能视频分析 。 本部分适用于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安全技术防范 系统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技术防范视频监控系统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

5、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 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95-2007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T 17975.1-2000 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 用编码 第 1 部分:系统 GB/T 17975.2-2000 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 用编码 第 2 部分:视频 GB/T 17191.3-1997 信息技术 具有 1.5Mbit /s 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运输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 第 3 部分 :音频 GB/T 20090.2-2006 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 第 2 部分:视频

6、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669.1-2008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 技术标准 第 1 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YD/T 11 71- 2001 IP 网络技术要求 网络性能参数与技术指标 ISO/IEC -14496-2 视频编码标准 3 术语 、 定义和缩略语 DB32/1321.1 确立的及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部分 。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图像资源 Image Resource 图像采集设备 、 图像存贮设备、 图像转发设备等可提供图像内容信息的集合 。 3.1.2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系统 Security video monitorin

7、g system 以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与维护公共安全为目的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 视频探测技术 ,监视设防区域并实时显示 、记录现场图像的电子系统和网络管理平台 。 3.1.3 数字视频 digital Video 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模拟视频信号经过处理成为特定数据结构的能够表征原始图像信息的数据 。 3.1.4 视频监控 Video monitoring 利用视频手段对目标进行监视、 控制和信息记录 。 3.1.5 DB32/1321.2 2009 2 前端设备 Front -end equipment 摄像机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设备 (如镜头 、云台 、 解码驱动器 、 防护罩等

8、)。 3.1.6 预警系统 Early -Warning System 视频监测预警 、 实体防入侵预警 、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信号监测预警子系统 的统称。 3.1.7 预警图像复核 Early -warning image review 当预警事件发生时 , 视频监控预警系统调用与预警区域相关图像的功能 。 3.1.8 预警联动 Joint early- warning 预警事件发生时 , 引发预警设备以外的相关设备进行动作 (如预警图像复核 、 照明控制 、 启动视频录像等 )。 3.1.9 视频移动预警 Mobile video early- warning 利用视频技术探测现场图像变化 ,

9、一时达到 设定阈值即发出预警信息的一种预警手段 。 3.1.10 视频信号丢失预警 Video signal loss early -warning 当接收到视频信号的峰值小于设定阈值 ( 视频信号丢失 )时给出预警信息的功能。 3.1.11 全局用户管理机构 The overall user management 根据应用需求和有关管理规定, 对全局的用户进行添加、 变更和撤消等管理的组织 。 3.1.12 级别 Level 用户表示不同用户在访问同一资源时的先后顺序 。由 0-99 表示 , 不同数值代表不同级别 , 数值越大级别越高 。 3.2 缩略语 3.2.1 PTZ(pan-Til

10、t-zoom) 摄像机或云台所支持的动作 ,包括云台左右移动 、 上下移动和镜头的焦距缩放 。 3.2.2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3.2.3 AVS(Audio Video coding Standard )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 3.2.4 CBR(Constants Bit Rate) 固定码率 3.2.5 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 ) 直连方式存储 3.2.6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

11、DB32/1321.2 2009 3 传输控制 / 网际协议 3.2.7 SAN(Storage Area Network) 存储局域网络 3.2.8 RS(Remote Sensing ) 遥感 3.2.9 RTSP( 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 ) 实时流传输协议 3.2.10 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 多媒体数据流的一个传输协议 3.2.11 PAL(Phase Alternating Line) 逐行倒相 3.2.12 SIP 应用层的信令控制协议 3.2.13 RTCP 控制协议 3.2.14 PS 模拟器 3.

12、2.15 SDK(sofeware development kit ) 软件开发工具包 4 总则 4.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应符合 GB50348 和 GB50395 的规定 。 4.2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应由视频探测、图像处理/控制/显示 /记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 系统集成等先进而成熟的技术, 配置可靠而适用的设备, 构成先进 、可靠、经济、适用、配套的图像管理应用系统 。 4.3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应符合国家法规和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 并经验证或认证合格 。 4.4 系统应考虑与其他安防系统集成要求 ,并具有其他系统的接口 。 4.5

13、各条路线的安防图像子系统应满足系统集成 , 实现统一管理的要求 。 4.6 系统应考虑共享专网图像系统资源的要求 。 5 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总体架构 5.1 总体框架图 总体框架 见图 1。 DB32/1321.2 2009 4 图 1 总体框架图 5.2 视频监控系统总体架构说明 平台功能由预警接入平台 、汇聚平台 、管理平台等三个部分构成 。 5.2.1 接入平台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接入平台实现对前端图像资源进行信号采集、图像的显示、存储、控制、转发、预警联动;向上级管理、指挥系统报告系统运行状态、事件信息,接受并执行上级控制信令的任务 ; 对本地历史图像进行检索 、 回放和网管功能

14、。 监测系统实现对图像资源进行信号采集、图像的显示 、存储 、 转发和预警联动 。 控制及录像回放 重要事件储存 图像显示 视频解码 网管 控制及录像回放 重要事件储存 图像显示 视频解码 物防监测 图像显示 控制处理 录像存储 视频编码 视频分析 管理 平台 汇聚平台 接入平台 图像资源 省市级安监指挥控制中心 区县级安监指挥控制中心 危化企业 前端图像摄取 DB32/1321.2 2009 5 5.2.2 汇聚平台 5.2.2.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汇聚平台是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区县级安监局指挥、控制和管理平台,同时承担向上级平台报告本地系统运行状态与事件信息、接受并转发上级系统

15、的决策信息与控制信令的任务 。 5.2.2.2 实现接入平台上传实时图像的本地显示 、控制, 对重要事件信息进行存储 , 对接入平台历史图像的检索与回放 ,并具有转发功能 。 5.2.3 管理平台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管理平台是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省、市级安监局的指挥、决策和管理平台,可与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图像资源的共享与信息交互;具有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汇聚平台上传的视频图像本地显示 /控制 、 接受预警信息 、 对重要事件和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存储 , 对全网历史图像资源进行检索、 回放和向上级管理平台转发图像与相关信息的功能。 6 视频监控系统功能要求 6.1 实时图

16、像调阅 6.1.1 各级平台可对指定的监控系统图像进行实时调阅, 支持调阅图像抓帧调阅。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汇聚平台可调阅监测系统的图像 。 6.1.2 支持多级图像转发服务 , 应能支持系统内多个平台的多个用户访问同一个资源点的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 。 6.1.3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汇聚平台和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应具有电子地图调用功能,支持通过点击图像标识调阅摄像机图像 。 6.1.4 本系统各级平台内与平台间的控制权限的控制与管理见附录 A。 6.2 图像显示 6.2.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接入平台可采用自动循环方式或手动选择方式 , 在显示设备上显示单画面或多画面

17、图像 。 6.2.2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汇聚平台可选择管辖范围内任意接入平台的任意图像或监测系统的图像至显示设备上显示 ,也可选择循环监视 。 6.2.3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可以选择任意汇聚平台至显示设备上显示 , 也可采用自动切换或手动切换控制方式监视。 6.2.4 图像中显示应具有日期、事件、摄像机位置等叠加信息 。 6.3 存储与回放 6.3.1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接入平台应对本地接入的全部图像进行实时存储 , 对预警联动图像应进行备份存储 。 6.3.2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汇聚平台应可根据需要存储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 可依据权限规定远程下载和调看管辖范围内任

18、意接入平台的任意视频录像 ,可对录像进行光盘刻录复制 。 6.3.3 固定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汇聚平台应可根据需要存储图像信 息, 可远程下载和调看接入平台的任意视频录像 ,可对录像进行光盘刻录复制 。 6.3.4 各级平台可按照录像时间 、摄像机位置 、日期范围及相关属性等进行历史图像的分类检索 ;回放速度应可设置 。 6.4 用户管理与权限管理 6.4.1 用户管理应具有用户的创建 、修改、 删除等基本功能 。 对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用户授权 , 对访问用户进行用户名和密码的认证 。 6.4.2 对用户进行资源划分和权限分配 , 使用户具有访问指定视频源的能力 。 应定义用户对设备的操作权限 、

19、 访问数据的权限和使用程序的权限 。支持对特定资源的锁定和解锁 。 6.4.3 支持应急状态下用户权限的自动 / 手动设置和管理。 DB32/1321.2 2009 6 6.4.4 对前端设备的控制采用优先级控制策略 ,各汇聚平台可设置不低于 32 个优先级 。 根据控制优先级别来允许和限制对前端设备的手动和自动操作 。 6.4.5 支持高权限用户向被抢占资源的用户发送提示信息 。 6.4.6 低权限用户在向高权限正在控制的图像资源发生控制命令时 ,低权限用户的控制命令无效 ,系统应向低权限用户发送信息。 6.4.7 相同权限用户按时间顺序占用资源 。 6.4.8 高权限用户在停止操作后 ,控

20、制权应锁定一段时间 ,锁定时间可设置 。 6.4.9 提供用户操作日志并可打印 。 6.5 设备管理 6.5.1 对系统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综合监视与管理 ,可对系统配置和数据做及时的修改 。 6.5.2 实时监测摄像 、 云台 、模拟视频矩阵 、 操作键盘、 画面处理器 、 字符叠加器 、视频分配器 、视频编解码设备、存储设备等主要设备的工作状态 。可识别故障,对故障进行定位,发生故障及时进行多媒体声音及图像预警并可打印预警报告 。 6.5.3 实时监测运行在各操作系统 ( windows 、linux 、Unix ) 下的服务器的磁盘空间 、进程数量、用户数量 、内存、CPU 使用情况等参数

21、 ; 监测进程状态 (活动 /挂起/ 死亡状态)、 进程占用 CPU 时间、进程内存使用情况 。 6.5.4 实时监测网络设备网络端口的状态 、流量 、 丢包率等 。 6.5.5 实时向路线固定危险源监测预警汇聚平台报告各湿度 , 湿度超过预设值时应自动报警 。 6.5.6 接收运行系统校时中心提供的标准时间信息 ,校准系统内需要时间信息的设备 。 6.5.7 应具备系统管理日志信息和故障信息的统计 、查询和报表生成功能 。 6.5.8 设备管理应支持 SNMP 协议 。 7 系性能 统要求 7.1 一般要求 7.1.1 系统内各级 平台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通信和共享数据 。 7.1.1.1 视

22、频编解码 图像信息管理系统编解码器一般可采用 MPEG2, AVS, MPEG4。系统建设中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符合国际标准的其他编解码技术和格式 ,如 H. 264、 小波编解码技术 。 7.1.1.1.1 MPEG2 要求如下 : a) 系统码流 一般要求 :符合 GB/T17975.1 的规定 。 具体要求 : 节目流方式采用 PS 流的格式 。 系统输出码流率应满足以下要 求 (25 帧 / 秒 ): 当分辨率为 720 576 时,系统码流小于等于 8Mbps; 系统输 出码流应采用 CBR 模式。 b)视频 一般要求 :符合 GB/T 17975.2 MPML 标准的规定 , 支

23、持隔行扫描 , 图像格式为 4:2:0. 具体要求 : 视频流不能包括 B 帧。 视频输出码流率至少应满 足 以 下 要 求 ( 25 帧 / 秒 ) : 当分辨率为 720 576 时,小于等于 7. 5Mbps; 7.1.1.1.2 AVS 要求如下: a)系统码流 DB32/1321.2 2009 7 一般要求 :符合 GB/T 17975.1-2000 标准的规定 。 具体要求 : 节目流方式采用 PS 流的格式 。 视频流不包括 B 帧。 系统输出码流率至 少应 满 足 以 下 要 求 ( 25 帧/ 秒 ): 当分辨率为 720 576 时,小于等于 4Mbps; 系统输出码流应采

24、用 CBR 模式。 b)视频 一般要求 : 符 合 GB/T 20090.2 -2006 基准档次 2. 0 级别 ,4.0 级别,标准的规定 。支持分辨率为 720*576, 隔行扫描,图像格式 4:2:0. 具体要求 : 视频输出码流率应满足 以 下 要 求(25 帧/秒): 当分辨率为 720 576 时,小于等于 3. 2Mbps; 7.1.1.1.3 MPEG4 要求如下 : a)系统 一般要求 : 符 合 GB/T 17975.1 标准的规定 。 具体要求 : 节目流方式采用 PS 流的格式 。 系统输出码流率应满足以下要 求 (25 帧 /秒 ) : 当分辨率为 720 576

25、时,小于等于 4Mbps; 系统输出码流应采用 CBR 模式。 b)视频 一般要求 : 符合 ISO/IEC -14496 -2 MPEG4 ASPL5 标准的规定 , 支持隔行扫描 , 图像格式为4:2:0. 具体要求 : 视频流不包括 B 帧。 不包括 GMC. 视频输出码流率应满足以下要求 ( 25 帧 /秒 ): 当分辨率为 720576 时, 小于等于 3. 5Mbps 。 7.1.1.2 系统需要音频信号时,应按 GB/T 17191.3 音频第二层的规定执行 。 音频的码率应不低于32Kbps。系统内所有设备应开放控制协议 ,编解码设备应提供 SDK。 7.1.2 系统应采用模块

26、化设计, 系统规模和功能易于扩充 ,系统配套软件具有升级能力 。 7.1.3 提供清晰 、 简洁 、 友好的中文人机交换界面 , 操作简单 、 灵活 、 易学易用 , 便于管理和维护。 7.1.4 系统应具备自检 、 故障诊断及故弱化功能 , 在出现故障时 , 应能得到及时、 快速的修复 。 7.1.5 系统安全性应符合 GA/T669 -2006 中第 9 章的要求。 7.1.6 系统电磁兼容性应符合 GA/T 669-2006 第十章要求 。 7.1.7 系统电源应符合 GA/T669 -2006 中第 11 章要求 。 7.1.8 系统所使用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应符合 GA/T367 -20

27、01 中第 7 章的要求 。 7.1.9 本地系统间联动响应时间应不大于 500ms。 7.2 实时图像调阅性能要求 7.2.1 对指定图像进行实时调阅时 , 本地系统响应时间不大于 500ms; 平台间响应时间不大于 1s。 7.2.2 支持多级图像转发服务, 每级应能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同一个监控点的 图像信息 。 7.3 图像显示性能要求 7.3.1 汇聚平台图像显示设备的配备 , 不应低于 8 台; 并能实现不低于 30 以上接入图像的同时显示。应设有专用显示器接收监测系统转发的图像 。 7.3.2 图像显示设备的物理分辨力 率为 模拟监视器不低于 500TVL , 数字显示器不低于 1

28、024 768点阵。 7.3.3 图像质量 DB32/1321.2 2009 8 7.3.3.1 图像质量的评价应符合 GB50395 及 GB50348 的相关规定 。 7.3.3.2 实时显示图像水平分辨力不小于 400TVL;所有视(音)频通道处于录制状态时,单路回放图像的水平分辨力 , 应不小于 300TVL 。 7.3.3.3 监测实时图像的记录质量不得低于其上传图像的质量 。 7.4 存储性能要求 7.4.1 存储方式 固定危险源监测预警各级平台存储可采用 DAS、NAS、SAN 等方式 。 7.4.2 存储格式 图像存储应选用以下压缩格式:MPEG-4、 H.264(采用 4CI

29、F 格式 )。 7.4.3 存储时间 7.4.3.1 接入平台应具备全部图像本地 24 不间断录像功能 , 保存时间不应小于 30 。 7.4.3.2 汇聚平台和管理平台自行设定图像存储的天数, 涉及重要事件的录像应永久保存 。 7.4.4 其他 7.4.4.1 重要事件设施 、 重要场所的固定危险源监测预警存储应异地备份 。 7.4.4.2 涉及重大事件的录像保存 , 应采用不同介质 ,异地归档 。 7.5 网络性能要求 7.5.1 网络带宽 7.5.1.1 接入平台和汇聚平台间网络应保证足够的带宽, 确保视频 、音频 、 数据的传输 。 7.5.1.2 汇聚平台和管理平台间网络应保证足够的

30、带宽, 确保视频 、音频 、 数据的传输 。 7.5.2 传输性能 为了保证联网系统中信息的实时传输 ,要求 IP 承载网络的 QOS 等级应达到通信行业标准 YDT11712001 中规定的 1 级(交互式)或 1 级以上 。 指标如下 : a) IP 网络端到端通信的网络时延上限应小于 300ms 。 b) IP 网络端到端通信的时延抖动上限应小于 50ms。 c) IP 网络端到端通信的丢包率上限应小于 110 -3 。 7.5.3 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 7.5.3.1 当信息 (可包括媒体信息 、 控制信息及预警信息等 )经由 IP 网络传输时, 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包括发送端信息采集

31、 、编码 、 网络传输 、信息接收端解码 、 显示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 7.5.3.2 前端设备与固定危险源监测预警接入平台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 前端设备与信号直接接入设备间端到端的传输延迟时间应不大于 300ms 。 7.5.3.3 前端设备与用户终端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 前端设备与管理平台用户终端设备间 ,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不大于 1s。 8 系统设备要求 系统设备主要由前端采集、视频编解码、传输、视频处理、显示、存储、网络、用户终端等组成。 8.1 前端采集设备 8.1.1 信号采集的范围包括图像 、声音 、 报警信号 ,根据应用的需要选用相应 的设备 。 8.1.2 摄像机的水

32、平分辩力应不低于 480TVL ,并应具有彩色 黑白自动转换功能。 8.1.3 图像采集设备应能适应现场的照明条件 。 环境照度不满足视频监控要求时 , 应配置辅助照明 ,或者采用微光 红外热成像类摄像设备 。 8.1.4 声音采集设备的性能应与监测范围相适应 。 8.1.5 前端设备应具有抗易损防护措施和防破坏措施 , 安装应与现场环境相协调, 并满足相应的设DB32/1321.2 2009 9 备防护等级要求 。 8.2 传输设备 8.2.1 模拟视频传输应适合 PAL 制视频信号 。 8.2.2 数字视频传输应采用 IP 方式。 8.2.3 信号传输可采用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 , 传输媒介

33、应符合总体架构里面对通信方式的描述 。 8.2.4 应优先保证预警信号和控制信号的传输 。 8.3 视频编解码设备 8.3.1 图像的一次编解码延时不得大于 300 毫秒 。 8.3.2 具有码率可变功能。 8.3.3 支持 IP 单播组播 、SNMP 协议管理 。 8.3.4 每端口编码能力 25 帧秒,帧率 125 帧秒可调 。 8.3.5 图像分辨率支持 D1(720 576) 、2 3 D1(640 576)、 Half D1(352 576) 及 CIF(352 288) 。 8.3.6 视频编解码设备须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统 ,机架式安装 。 8.3.7 具有以太网接口 ,支持 TCP

34、IP 协议 , 应扩展支持 SIP、RTSP、RTP、RTCP 等网络协议 。 8.3.8 应具有 RS 一 232 或 RS 一 485 数据通道 , 可用于支持常用控制协议 。 8.3.9 应提供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 。 8.4 存储设备 8.4.1 具有足够的存储空间 ,存储的图像数据应保证具有 4CIF 格式的图像分辨率。 监控图像存储时间应不小于 30 ,经过复核后的预警图像应按相应的预警处置规范作长期保存。记录文件应有不可更改的措施 。 8.4.2 存储策略 预警事件的相关视频片断应及时从连续存储区提取至事件存储区以保持连续存储区的存储空间,事件存储区的预警事件应采取合理的备份或归档

35、措施及时将视频数据迁移到中心数据备份归档存储区长期保存管理 。 8.4.3 支持数据快照 , 数据备份及远程备份 (容灾), 远程复制支持同步及异步模式 , 支持不同存储方式之间的磁盘数据复制 。 8.4.4 支持按图像的来源、 记录时间 、 预警事件类别等多种方式对存储的图像数据进行检索 , 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同一数据资源。 8.4.5 具有以太网接口 ,支持 TCPIP 协议 , 应扩展支持 SIP、RTSP、RTP、RTCP 等网络协议 。 8.4.6 提供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 。 8.4.7 各级平台( 接入平台 汇聚平台 管理平台) 应根据安全管理的要求和存储策略合理配置存储设备,应能

36、备份不少于 6 个月。 8.5 视频处理设备 8.5.1 视频矩阵 8.5.1.1 应能通过手动或编程实现图像切换操作功能 , 图像信号应能在指定的显示设备上进行固定显示或时序显示 。 8.5.1.2 模块式结构容量应按系统规模确定 , 并留有冗余 。 8.5.1.3 应具有视频丢失系统自诊断功能 。 8.5.1.4 应提供 RS 一 232 或 RS 一 485 数据通道 , 可用于支持常用控制协议 。 8.5.1.5 应具有预警联动功能。 8.5.2 视频分配器 8.5.2.1 1.0V PP75、BNC 连接器 。 8.5.2.2 路视频输入 , 多路视频输出 。 8.5.2.3 微分增

37、益控制实时观看 。 b)权限组合为实时观看 、 实时控制 、锁定解锁 。 c) 实时观看 、实时控制 . d) 实时观看 。 A.4.3.2 优先级别商的用户组权限种类一般不应小于优先级别低的用户组权限种类。用户组级别及权限组合 见表 A.2。 表 A.1 用户组级别及权限组合表 用户组 级别 权限组合 90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锁定/解锁 89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锁定/解锁 88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锁定/解锁 。 DB32/T -2008 16 续表 A.1 69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 68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 67 实时观看、实时控制 。 39 实时观看 38 实时观看 37 实时观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