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 T 2712-2022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pdf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1543050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95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3 T 2712-2022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23 T 2712-2022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23 T 2712-2022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23 T 2712-2022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23 T 2712-2022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61.020CCS Y 762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 23/T 27122022代替DB23/T 2712 2020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旗袍制作技艺2022-09-27 发布2022-10-26 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 23/T 27122022I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面料要求和识别.15旗袍的剪裁.16旗袍传统制作技艺手法.27旗袍的缝制.38旗袍整烫.69旗袍成品检验.7DB 23/T 27122022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

2、代替DB23/T 2712-2020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与DB23/T2712-202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镶”的有关内容(见 6.2,2020 年版的 6.2);增加了“嵌”的有关内容(见6.3,2020年版的6.3);增加了“滚”的有关内容(见6.4,2020年版的6.4);更改了“做领”的内容(见7.10);增加了“装领”的内容(见7.11);删除了“做领、装领”的内容(2020年版的7.10)。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牡丹江市

3、唐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南岗区华创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牡丹江市宏大服装职业培训学校。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贾淑娟、李博慧、徐洪勇、吴丽华、李生。本文件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23/T 2712-2020。DB 23/T 27122022III引言满族旗袍,是从古老的满族服饰演变而来,是满族人极具代表性和标志性服饰。东北地区的天气异常寒冷,满族人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由于早期的满族人是游猎民族,他们的长袍造型是上窄下宽呈A字型,前后左右四开衩,磨盘领,偏襟,袖子是连肩袖、窄袖口,制作技艺繁复、精良考究,整件旗袍的制作完全是用手工缝制完成。经过不同历史文化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满族服装又有了

4、新的改良,四开衩改成了两开衩,磨盘领上装上了立领。今天的满族旗袍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国粹、国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符号。镜泊湖流域的满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贾淑娟,对满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不断进行挖掘和完善,使满族旗袍制作技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地方民族服饰文化和传统制作技艺,根据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制定本标准。DB 23/T 271220221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旗袍制作技艺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的术语和定义、面料要求和识别、旗袍的剪裁、旗袍传统制作技艺手法、旗袍的缝制、旗袍整

5、烫和旗袍成品检验。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旗袍制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557服装术语3术语和定义GB/T 1555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满族旗袍满族旗人穿的袍子故称为旗袍。它是北方少数民族满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服装(长袍,满语称衣介),满族旗袍造型是上窄下宽呈A字型,立领,偏襟,左右两侧开衩,袖子是连肩袖、窄袖口,满族旗袍制作的技艺采用镶、嵌、滚、宕、镂、雕

6、、盘、钉、绣等制作技艺,其制作采用传统技艺手法手工缝制完成。(以下简称“旗袍”)4面料要求和识别4.1面料要求旗袍面料应符合国家有关纺织面料标准的要求。4.2面料正反面识别4.2.1面料正面图案清晰,光滑无瑕疵。4.2.2旗袍面料看边道上的针孔,正面的针孔是从上向下扎,比较光滑,反面的针孔毛糙。5旗袍的剪裁5.1铺料DB 23/T 271220222剪裁旗袍衣片,铺料是重要的环节。铺料时要求纱向、经纬向平直,不倾斜。5.2用纸样拓裁片剪裁好旗袍前后衣身、袖子及领子、掩襟纸样按经纬线与铺在旗袍面料上经纬纱对准平行,按旗袍纸样画轮廓线,按照轮廓线剪裁。前后衣片、袖子及掩襟、领子经纬向不可倾斜,正面

7、衣襟弧线处经纬纱平直准确。工艺要求为经向倾斜0.7 cm;纬向倾斜0.3 cm。5.3裁片检查要求5.3.1旗袍缝制前对裁剪好旗袍衣片检查。旗袍在缝制前对面、里裁片逐一检查。前衣身正面和里经纬纱平直,摆缝处经纬向平直,工艺要求为纱向倾斜0.7 cm。5.3.2前衣身掩襟。面、里经纬纱向平直,与前大身领口和袖笼侧缝吻合。工艺要求为纱向倾斜0.2cm。5.3.3后衣片。面、里摆缝处经纬向平直。工艺要求为纱向倾斜0.7 cm。5.3.4袖子。面、里袖子的内缝经纬纱平直。工艺要求为纱向倾斜0.2 cm。5.3.5领子。面、里经纬纱平直。工艺要求为纱向倾斜为 0。6旗袍传统制作技艺手法6.1制作技艺满族

8、旗袍外观装饰制作技艺手法包括镶、嵌、滚、宕、镂、雕、盘、钉、绣制作技艺。6.2镶牙条缝在包边条上的一种制作手法,多适用于衣身大襟、开叉、袖口、领口等部位。达到旗袍轮廓分明效果,衣身有层次感,缝制后牙条平服不起皱。工艺要求为牙条裁剪成45,斜丝2 cm宽条状,“镶”在旗袍需要装饰的接缝处,衣大襟镶边缝份0.8 cm,开叉镶边缝份1 cm,袖口镶边缝份1 cm,领口镶边缝份0.75 cm。外露0.4 cm0.5 cm镶条,暗线3 cm不少于17针。6.3嵌牙条缝在包边条边缘上的一种制作手法。多适用于大身边缘之中、开叉、袖子、领子上,平服不起皱。工艺要求为牙条裁剪成45,斜丝布料折熨烫成0.2 cm

9、的条状形,领子边缘份0.8 cm,衣襟边缘缝份0.8 cm,袖口缝份1 cm,开叉处缝份1 cm。嵌牙条外露0.2 cm1.2 cm,暗线3 cm不少于17针。6.4滚滾条包缝是旗袍各边缘处的一种手法。多用于旗袍的领口、袖口、下摆边缘处。滚边要饱满、完整,宽窄一致,平服不起皱。直角尖锐,针迹无外露。工艺要求为领口缝份0.8 cm,袖口缝份0.8 cm,下摆缝份0.8 cm。暗线3 cm不少于17针。6.5宕用牙条盘贴造型的一种手法,多用于大身开叉、袖口、领口、侧缝、下摆边缘处。宕条正面不见明线,在反面手工暗针挑缝,转角处不得扭曲。工艺要求为暗线3 cm不少于17针。DB 23/T 271220

10、2236.6镂旗袍衣身上镂空的一种手法,在旗袍衣身上按图案造型边缘把不需要的面料剪掉,镂空图案边缘折扣到反面,毛边缝绣在反面上,达到通透效果,适用于衣身各部位。工艺要求为暗线3 cm不少于17针。6.7雕旗袍衣身上雕镂的一种手法,按着图案造型边缘把需要的面料剪下来,附在衣片上,按图案边缘用线缝绣上,针迹均匀,平服不起皱。多用于衣身、袖子、领子等部位。工艺要求为暗线3 cm不少于17针。6.8盘6.8.1制作旗袍盘扣的一种手法,先将面料裁剪成斜条,用手针缝成圆形条状扣条,扣条经过刮浆、开料、扣烫、拉尺、塑形等步骤最终成型,扣条宽窄均匀,无明线痕迹,盘扣条用手工盘绕成所需图案,连接旗袍的左右襟。工

11、艺要求为盘扣条裁剪成 45 角 2 cm 宽斜条,针距要求 3 cm 不少于 19 针。6.8.2传统旗袍盘扣有三种:一是蒜木疙瘩一字扣。蒜木疙瘩扣条长:小号 18.5 cm(扣袢长 9.8cm)、中号 19.5 cm(扣袢长 10.8 cm)、大号 20.5 cm(扣袢长 11.8 cm)。二是蒜木疙瘩琵琶扣。蒜木疙瘩扣条长:小号 51.7 cm(扣袢长 30.6 cm)、中号 43.2 cm(扣袢长 33.3 cm)、大号 58.3 cm(扣袢长 43.3 cm)。三是蒜木疙瘩蝴蝶扣。蒜木疙瘩扣条长:小号 40.5 cm(扣袢长 30.6 cm)、中号43.2 cm(扣袢长 33.3 cm

12、)、大号 46.5 cm(扣袢长 36.6 cm)。盘扣各型号成品长度偏差不超过 1cm。6.9钉固定旗袍盘扣的一种手法。用针线将一字蒜木疙瘩扣袢固定,缝制在旗袍开襟扣位点上,将前襟和后身连接在一起,起到衣襟连接作用,钉一字扣要达到平直、牢固、美观,衣身不起皱。工艺要求为暗线3 cm,17针23针。6.10绣6.10.1满族刺绣方法,采用平针、套针、三角针,绣出吉祥图案。6.10.2平针绣是在旗袍面料上绣制图案圈边的一种方法。绣的图案边缘用平针方法界定图案边缘,用于花和叶子的绣法,针距均匀、方向一致。工艺要求为针距 3 cm 不少于 27 针。6.10.3套针是在旗袍面料上绣制图案晕色过渡的一

13、种绣法。一般用于花瓣有渐变色的图案。在刺绣时,要分段刺绣,后一段线条必须插入前一段线条的两线之中。线条套接时不露针脚,形成渐变效果,颜色和过渡均匀。工艺要求为针距 3 cm 不少于 27 针。6.10.4三角针是在旗袍面料上绣制图案达到立体效果的一种绣法。在面料上规律绣制成形似三角形的针法,却又不如三角形那么规整,一般用于立体效果图案,绣制完成后效果杂中有序。工艺要求为叠加厚度一致,呈现立体效果,针距 3 cm 不少于 18 针。7旗袍的缝制7.1做缝制标记7.1.1根据衣片面料状况及部位,选用做标记方法:线丁、眼刀、粉印。DB 23/T 2712202247.1.2线丁。旗袍前片胸腰省位、腋

14、下省位、钮扣位;旗袍后片,背腰省位、肩背省位和旗袍袖片,袖口贴边、袖山对位点,袖中线,用单根棉线按照纸样省标记位做线丁。要求标记准确。工艺要求为偏差0.7 cm。7.1.3眼刀。旗袍前片腰节位、开衩位、装领缺口、下摆贴边;旗袍后片腰节位、开衩位、下摆贴边,做 V 型的刀眼标记。要求标记准确。工艺要求为标记0.3 cm。7.1.4粉印。标记形式同 7.1.2、7.1.3 的方法。7.2裁片边缘固丝刮浆糊把旗袍裁片所有边缘用浆糊刮薄一层稳固。标准刮浆糊的尺寸宽度一致,浆糊的厚薄一致,纬向不可倾斜。工艺要求为边缘浆糊宽度是1.2 cm,经向可倾斜0.2 cm。7.3滚边7.3.1滚边种类。用 45

15、角斜条滚在旗袍的各边缘处,起到对旗袍边缘的一种稳固和外观装饰,一般用旗袍滚边有三种:有夹里部位的暗线毛缝滚边、细镶滚、嵌线滚。7.3.2有夹里部位的暗线毛缝滚边。滚边方法为滚条与衣片正面相对。将滚条翻转、翻足,将滚条反面与大身缲牢,但不能缲到正面。将夹里盖过缲线与滚条缲牢(该工序在复夹里中完成)。要求滚边完成后,成品滚条宽窄一致,无褶皱,无斜绺,与大身缲牢实,针脚一致均匀,正面不漏针迹。滚边饱满、完整、针迹无外露。工艺要求为缝份宽 0.7 cm1 cm,包边条外露宽度 0.7 cm1 cm。7.3.3细镶滚。滚条中镶一条细牙的包边方法。将滚条中间剪开,镶上牙条,折光边与衣片折光边放齐,将滚条翻

16、转、包足,正面在落缝中用拱止口的针法将滚条固定。要求滚边饱满,镶牙条顺直,宽窄一致,线条舒展。工艺要求为牙条宽 2 cm,成品镶牙 0.2 cm1 cm。7.3.4嵌线滚。嵌线滚在包边条一端的边缘嵌一条细牙,将嵌牙条内衬有线绳,因而呈圆形。再将包边条折光边与衣片折光边放齐,将滚条翻转、包足,正面在漏落缝中用拱止口的针法将滚条固定。要求滚边饱满,镶牙条顺直,宽窄一致,线条舒展。又称为外嵌圆嵌法。工艺要求为牙条宽 2 cm,成品镶牙0.2 cm1 cm。7.4旗袍缉省前衣片胸腰省,按缝制标记从省尖开始向中间省宽处缉缝。工艺要求为左右省、上下省宽窄一致,长度一致,省尖不歪斜,无偏差。腋下省从省尖向省

17、宽处缉缝,左右腋下省宽窄一致,长度一致,省尖不歪斜,无偏差。背腰省从省尖向省宽处缉缝。工艺要求为左右省宽窄一致,长度一致,省尖不歪斜,无偏差。7.5旗袍熨烫省熨烫时从两端的省尖向中间熨烫,省缝倒向中缝。工艺要求为省尖顺直不歪斜,不起坑,省缝平服不起吊。7.6合肩缝7.6.1合肩缝方法。将前、后衣片正面相对,前片放上层,肩缝对齐。缉好后根据面料的厚薄烫分缝或倒缝。工艺要求为缝份 1 cm0.1 cm,后肩缝靠近颈肩点 1/3 处略有吃势,肩缝不得拉还。7.6.2夹里合肩缝、合侧缝。夹里的前后裁片肩缝、侧缝正面与正面相对,缝合后向后倒熨烫,烫平。DB 23/T 271220225要求肩缝平直,不起

18、波浪;侧缝顺平,无吃紧。工艺要求为缝合肩缝夹里缝份 1 cm,缝合侧缝 1 cm,缝份 1 cm0.1 cm。7.7装袖装袖方法。袖山与袖窿对位点对准缝合。要求为袖山吃势均匀。工艺要求为缝份 0.8 cm1 cm。7.8复夹里7.8.1复小襟夹里。小襟衣片正面与夹里正面相对,肩缝、领口对齐、放平,沿领口下端缉至小襟下口,然后将正面翻出烫平。小襟面和里均匀、平服,无褶皱。工艺要求为缝合边缘面要比夹里大 0.15 cm的反吐量。7.8.2复前片夹里。将大襟反面与夹里反面相对应的领口、袖窿、摆缝对准。夹里在上摆平,肩缝及开衩处眼刀对齐。将夹里大襟处及左右摆缝开衩处缝头折净,盖过滚边缉线手工缲牢。针脚

19、不可外漏,面子和夹里平服,无倾斜。工艺要求为针距 3 cm 不少于 17 针。7.8.3复后片夹里。将后片面子的反面和夹里的反面相对,领口、袖窿、摆缝对准缲牢。工艺要求为后片夹里摆缝开衩处留 1 cm 缝头不缲牢。夹里左右摆缝处比面子分别少 0.1 cm,缝份 1 cm0.1 cm。7.8.4复袖夹里。将袖子夹里的内缝面对面相对,复在袖子面子的反面。工艺要求为按 1 cm 缝份缝合,向后倒熨烫,烫平,袖口夹里毛边折净,折净后缲在袖面的反面滚边处,盖过滚边缉线缲牢,袖口缝合处将后袖缝头修掉 0.4 cm,用前袖缝折转、包光、缲牢。要求袖里内缝与袖面的内缝对准,缝份偏差不大于 0.1 cm。缲下摆

20、贴边。将前后夹里摆缝对齐,用手针将夹里下摆贴边缲牢,针距 0.3 cm。工艺要求夹里下摆与衣片长短一致。7.9合缉摆缝将前衣片套入后衣片中,面子、里子前后顺序要放正确。前后衣片分别正面相对,反面向外,缝头对齐,沿净缝缉线。缝好后将衣片翻出,缝头向后片坐倒。要求缝迹线顺直、平伏,无断线。工艺要求为缝份1 cm。7.10做领7.10.1制作领面。将净领衬布刮浆糊,粘贴在领面的反面,领面按净领衬修剪一致。工艺要求为领下口留出 0.7 cm 缝头,净领衬布、领面经纬纱向平直。7.10.2领上口滚边。将滚条缉缝在领面上口,滚边包转饱满,无斜绺。工艺要求为沿毛缝滚边包转到反面缲牢。针距 3 cm 不少于

21、17 针,偏差不大于 0.05 cm。7.10.3做领里。将领里衬布按领面衬布长度修剪,将领里的领衬布刮浆糊,粘贴在领里反面,领里一圈按净领衬布边缘向领里反面包转折光,领子做成后做好装领对位标记。工艺要求为领里衬布按领面的衬布长度去掉 1.5 cm,粘贴领里一圈留出 1 cm 缝份,净领衬布和领里经纬纱向平直。7.10.4组合领面与领里。领面与领里反面相对,领里折光后的上口用针线缲在领面的反面,盖住领面包边后的缲牢的针迹,领面有弧度,向内弯曲,抱脖形状,领里领面圆顺,平服。工艺要求为领里的上口要比领面的上口小 0.15 cm。7.11装领7.11.1装领面。领面下口与领口正面相对,领面在上,沿

22、领衬下沿缉线,从左襟开始起针,缝至右侧DB 23/T 271220226衣襟领口终端,领子两端上足,各对位点准确,线条顺直,左右对称,装好后领面圆顺、平服。工艺要求为装领缝份宽度0.7 cm。7.11.2装领里。将折光后的领里下领口附在衣身领口里子正面上,手工缲牢。工艺要求为装领缝份0.7 cm。7.12盘蒜木疙瘩一字扣7.12.1制作盘扣条。斜条料反面刮浆烫干,斜条两边毛口向里折四层,斜条中衬一根纱线,手工缲牢,纽袢条顺直、饱满。蒜木疙瘩一字扣袢所需扣条长度为 11 cm,蒜木疙瘩扣袢长 4 cm,扣袢的尾部向两侧各凸起 0.3 cm。工艺要求为蒜木疙瘩扣纽袢条斜丝 45宽 2 cm,斜条中

23、衬纱线直径 0.2 cm。7.12.2盘扣。用制作好的纽袢条手工盘绕。蒜木疙瘩一字扣头所需扣条长度为 20 cm,蒜木疙瘩扣长4.3 cm。工艺要求为扣头圆圆润,扣袢顺直。扣袢缝合针数 15 针。7.13钉蒜木疙瘩扣7.13.1钉蒜木疙瘩扣门和扣袢。7.13.2钉扣位置。第一副扣钉在领头下,第二副扣钉在大襟转弯处,第三副扣钉在腋下大襟处,第七副扣钉在下摆开叉处。第四、五、六副扣在腋下大襟处和开叉处,均分。7.13.3钉扣方法。小襟面钉纽袢,大襟面钉扣头,用细密针缝牢,纽袢条尾端折光藏在扣袢下面。扣头长出大襟边缘,与纽扣对位正确,顺直,衣身无褶皱。工艺要求为钉扣针数 20 针。7.14针线7.14.1根据面料厚度匹配不同型号针。7.14.2根据面料颜色匹配相同颜色线。缝纫线颜色与面料颜色色差控制在规定标准范围内。8旗袍整烫8.1整烫前整理整烫前修剪线头,清洗污渍。8.2整烫步骤先烫里子,后烫面子;先烫上面(肩部),后烫下面(折边部位);先烫附件(如袖子),后烫主件(如衣身)。工艺要求为熨烫后无极光、无死褶。9旗袍成品检验领子与领口缝合处无褶皱,衣襟无波浪、无褶皱,钉扣位置衣身不起坑,两肩尺寸一致,肩缝顺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