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文.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1168742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 12 月月考试题 文一、选择题(共 60 小题,每题 1 分,共 60 分)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 ;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 ;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 ,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A 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 B 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C 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D 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 2 申报于 1876 年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 “仿织洋布,定易销售”

2、 ,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A 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 社会各阶层认同工业文明的优势C 社会变化推动观念更新 D 兴起实业救国思潮318611895 年,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法学教科书仅 18 部,均为美、德、法、英、瑞士、荷兰等欧美国家的法学著作。清末翻译日本政法书籍渐成潮流,翻译量达 200 多种。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是A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 B 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C 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 D 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4鸦片战争后,许多来华传教士通过著书、办报等方式向中国介绍古希腊罗马。在他们笔下,欧洲的古典世界不但文治昌明、战功显赫,

3、而且长盛不衰,是近世欧洲文明的源头,足以与中华文明相媲美。这些活动A 表明传教并非其来华真正目的 B 摧毁了中国士大夫的文化自信C 旨在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偏见 D 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5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时间 代表作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 海国图志 瀛环志略 万国公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 水师操练 探矿取金 工程致富- 2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 泰西新史揽要 文学兴国策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 万法精理 自由原论 美国独立宣言A 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 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C 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 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6夏曾佑在

4、 1903 年写给严复的信中说:“原富 (国富论 )前日全书出版,昨已卖罄,然解者绝少,不过案头置一编以立懂于新学场也。 ”这反映了A 救亡图存推动出版业迅速发展 B 清末新政推动科举制度变革C 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D 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时尚7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A 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 B 中央集权开始瓦解C 新式社团掌控区级政务 D 政党政治初显雏形8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的著述A 说明中国社

5、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 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C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 阐释了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9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称:“不知铁路之旁,其左右歧路,人马皆能行铁路遇山巅水曲均须绕越,架空凿洞亦可驶行,庐舍坟墓亦犹是也,何害之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A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近代化 B “天朝上国”观念抑制中国的发展C 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 D 洋务运动推动西方文明的传入10清末革命派传播些描述清初满族军队暴行的图书,比如扬州十日记 嘉定屠城纪略 。这些书内容的真实性备受质疑,但是耸人听闻的故事激发了大量群众的反满情绪。这说明A 革命目标高于历史真相 B 政治宣

6、传歪曲历史研究C 辛亥革命缺乏历史依据 D 历史书写反映群众心声11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 ,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 解决了知识分子在救亡方式上的分歧 B 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的社会制度- 3 -C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D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21923 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 ,一个叫唯物史观派 。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

7、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A 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B 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C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D 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131917 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 ”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A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 理性学习西方文明C 摒弃儒家伦理道德 D 发展教育改造国民14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中国的

8、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此A 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B 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C 激进派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D 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15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A 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 彻底否定传统道德C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 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16邓

9、实在古学复兴论中指出:“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西学人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这一观点A 有利于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 B 正确认识了文艺复兴的实质C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D 混淆了欧亚古学复兴的性质17胡适将新潮与文艺复兴并称,显然是把新文化运动等同于文艺复兴运动。其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A 倡导个性解放与独立自主观念 B 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 4 -C 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18胡适提倡“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 ,

10、即不依傍、不盲从。这反映了他主张A 培育独立理性精神 B 继承发扬经世致用思想C 摒弃传统儒家学说 D 开展平民化的文学革命19表中变化发生的原因是时段 流行话题五四运动前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A 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 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C 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1919 年 2 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 “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 。这反映出当时A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11、B 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C 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 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21毛泽东说:“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B 三大政策涵盖和发展了新三民主义C 新三民主义是实现三大政策的惟一途径D “平均地权” 、 “耕者有其田”带有平均主义的思想22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孙中山的这一思想

12、A 突破了民主革命的范畴 B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C 效仿了苏俄的经济政策 D 开始了自身的政治转变- 5 -23关于核定地价,孙中山明确提出两个条件;第一按价征税,税率为百分之一;第二,当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孙中山这种设想的考虑是A 防止社会革命爆发 B 防范地主弄虚作假C 防止地主垄断土地 D 消除按面积纳税弊端241924 年孙中山曾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这表明孙中山A 改变了阶级

13、立场 B 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C 发展了革命思想 D 放弃了三民主义思想251894 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A 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C 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 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261945 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 。这些主张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14、论相一致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27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 ”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 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B 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C 利于扩大革命的阶级基础 D 确立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28下表为 19171921 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出的合理推论应是:A 报刊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B 新青年特别关注西方习俗礼仪是为了反对封建礼教C 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15、知识分子成为新青年最主要的撰稿者- 6 -D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一股强大潮流29毛泽东曾指出,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他们还有领导作用。在五四以后,这个阶级的文化思想却比较它的政治上东西还要落后,就绝无领导作用。这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A 善于总结革命失败教训 B 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C 准确分析旧中国的国情 D 正视了五四运动的功绩30在近代,梁启超最早介绍马克思,1902 年他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首次将马克恩介绍给国人:1907 年资产阶级自由派张继等人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过正面的介绍;1912 年孙中山曾在演讲

16、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宣传介绍说明A 近代知识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克思的学说 B 马克思学说对辛亥革命具有指导作用C 资产阶级借助马克思学说扩大自身影响力 D 马克思学说使当时思想界出现了分化3120 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C 都是 20 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3220

17、 世纪 50 年代初期,史料考订派从史学界的主流地位一步步被推向“边缘” ,唯物史学派成为主流。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 “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B 新中国政权压制学术思想流派的发展C 史料考订派理论缺失是它“边缘化”的主因D 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受政治局势影响33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 1956 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A 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B 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C 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

18、国基本确立- 7 -34有位在华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毛泽东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毛泽东回复道:“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 ”这充分表明毛泽东A 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 B 在国际交往中的高度自信C 在学术界提倡百花齐放 D 坚定地倒向社会上义阵营351958 年的教育革命强调扩大劳动人民的教育机会,大力发展全日制中学和各类职业的民办中学以及半耕半读中学;而 1961 年后强调教育质量,大规模减少农村学校和学生数。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中央教育方针的调整和改革 B 政治运动造成教育的剧烈动荡C 人民

19、公社需大量青年劳动力 D 国家实行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361977 年 12 月 10 日前后,各省区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 570 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A 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完全满足了建设人才需要C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 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3720 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90 年代以来其在全球票房的分成高达60以上。2018 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 VR 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A

20、科技主导电影事业发展走向 B 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C 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 D 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381984 年,蒙戴尔与里根竞选总统失败后说:“今后谁要想在美国竞选总统,谁就必须注意他自己在电视上的形象,否则将一事无成。 ”这反映了A 影视对政治走向起决定性作用 B 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 科技发展日益影响了政治生活 D 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竞争力39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在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 B 文艺复兴

21、思潮的影响C 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的广泛传播 D 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401913 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 8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该评语A 强调英国殖民印度的功绩 B 充分肯定了东方文学成就C 支持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D 暗含著西方中心论的思维41在近代,梁启超最早介绍马克思,1902 年他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首次将马克恩介绍给国人:1907 年资产阶级自由派张继等人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过正面的介绍;1912

22、 年孙中山曾在演讲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宣传介绍说明A 近代知识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克思的学说 B 马克思学说对辛亥革命具有指导作用C 资产阶级借助马克思学说扩大自身影响力 D 马克思学说使当时思想界出现了分化421922 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这说明当时A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C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43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 、 时务报 ,就没

23、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这段话说明A 三人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 B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过程是渐进的C 上海已经实现文化多元化 D 维新思想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41930 年,国民党新军阀因为军队编制问题引发的争执#演化成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派系的内战。中共中央决定利用国民党内战的机遇扩大革命成果#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 并未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 B 善于把握时势夺取胜利C 未能正确判断革命形势 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45毛泽东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

24、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 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9 -A 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B 指出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C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D 论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46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

25、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 坚持群众路线 B 重视经济建设 C 强调实事求是 D 开展武装斗争471957 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A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B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C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481952 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 1393 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

26、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是A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 新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C 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 D 美苏两极格局完全形成49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A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 B 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C 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D 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50近代某思想家曾说: “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 ”下列思

27、想与之吻合的是A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B 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C 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 D 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5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 10 -A 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B 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C 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 D 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52魏源著海国图志印刷近千册不久被列入禁书;瀛环志略一书在作者徐继畲被罢官后也被查禁。造成其相同归宿的原因是A 清朝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 B 书中作者的观点触怒清帝C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 D 作者的罢官经历决定

28、其归宿53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以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 ”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A 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 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C 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D 仍固守“天下一统” “朝贡贸易”的政治理念54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 ,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 B 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C 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 D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55李鸿章说:“

29、自嬴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 ”该段话表明李鸿章A 反对改变中国的传统 B 主张革新落后的传统C 建议大臣要逢迎君主 D 反对西方的革新活动56王韬易言跋:“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 ”郑观应危言新编:“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长经也。 ”这表明二人A 否定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变革 B 排斥西方社会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C 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趋同 D 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根本对立57作家夏衍说, “尽管当时很闭塞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

30、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 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这说明A 戊戌政变是秘密进行的 B 戊戌变法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C 戊戌变法只是统治上层的内部事务 D 老百姓对皇帝和皇太后有浓厚朴素的情感581898 年,有报纸评论说:“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 11 -用者。推其原弊,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 留学教育危及清朝统治 B 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C 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 D 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征5920 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

31、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 、 “主观性、随意性强,常打破时空限制,跳跃性较大,从心理结构组织流程,而传统小说多在时空的推移中展开情节” 。这种主张A 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B 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C 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 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60新浪潮电影产生于 1958 年的法国,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宇情节。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A 对时代的困惑和迷茫 B 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C 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D 对工业

32、化带来的精神满足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其中第 61 题 18 分,第 62 题 22 分)61从 19 世纪 40 年代到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 ,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 年 3 月, 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

33、912 年 9 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 ,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 年,不到 10 年间,学校数增加了 91851 所,学生数增加了 3269263 人。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

34、“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 ”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严复天演论上 ,导言一察变- 12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 40 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6 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4 分)6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

35、感情的刺激下,以“华夷之分”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在清初不合作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当满清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时候,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随之瓦解。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辩证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 , “合举国之民心” ;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 ,“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 。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

36、民族主义贯穿其中。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等(1)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各自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 (10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12 分)- 13 -1D 2C 3A 4C 5C 6D 7A 8B 9C 10D11C 12B 13B 14C 15D 16A 17A 18A 19D 20B21A 22B 23B 24C 25B 26B 27C 28D 29B 30C31B 3

37、2D 33A 34A 35A 36D 37C 38C 39C 40D41C 42A 43B 4 4C 45C 46A 4 7B 48B 49C 50C51C 52A 53D 54B 55B 56B 57B 58C 59A 60A61 (1)变化:夷务(或西方科学技术)成为近代经学的重要内容。评价: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学习西方器物,抵御外辱;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每点 2 分,共 8 分)(2)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进程。 (每点 2 分,共 6 分)(3)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

38、进化论相结合。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但是不改变旧的专制制度;民族危机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任意一点 1 分,共 4 分)62 (1)背景-前者:明朝灭亡,清统治全国,满汉民族矛盾尖锐;后者:列强入侵,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不同:前者侧重文化认同,后者强调国家观念;前者主张尊华贱夷,后者主张民族平等;前者受儒学影响,后者受西学影响;前者影响有限,后者影响深远。 (任意一点 2 分,共 10分)(2)特点: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积极作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经济建设: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每点 2 分,共 1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