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纠错笔记系列专题07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1171641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8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纠错笔记系列专题07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纠错笔记系列专题07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纠错笔记系列专题07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纠错笔记系列专题07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纠错笔记系列专题07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07 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设计美学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是一门立足于现代,在现代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它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含了功能之美、造型之美、工巧之美、内涵之美等与美学相关的各个方面。但就研究范畴而言,设计美学又不同于纯粹的美学思辨。设计美学是应用型美学,它强调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需要的产品。而传统的美学则侧重于纯粹的艺术方面,看重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现。虽然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于工业革命之后,但是设计美学的思想却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了,并且在中国

2、古代就已经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和体现。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注重抽象化与意境,这有别于西方注重写实和逻辑思维的设计美学。因此古代器物在制造时也会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用有形的东西传达无形的思想,借而抒发造物者的情感、志向,并且关注人与自然平等包容关系。以座椅为例,中国传统比较讲究意向与象征意义,手工也非常精细,会把重点放在椅子材料(木头等)的选用及装饰与做工等,以求更好地达到与自然结合的目的。而西方设计美学则强调实用功能的重要性,在设计的时候会把精力放在研究人的坐姿、椅子的尺寸、舒适度等具体问题上,以此来设计出更符合人体姿态的座椅。东西方设计美学的差异在文化、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也很明显。不止这些

3、,确切地说,凡是涉及到设计美学的领域,在东西方范围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但尽管如此,设计美学思想却是源于相同的出处新石器时代。设计美学便是从那时起,伴随着人类历史走过了数千年,并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设计。这些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来,且璀璨至今,每一个都饱含了设计者聪颖的思想和辛勤的汗水。然而在这些优秀的器具中,中国古代灯具以现存数量众多,记载之详尽,且拥有着完整的发展体系和脉络,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本质内涵。(节选自朱天阳 姜晓童浅论中国传统灯具中的设计美学内涵 )下列对文中“设计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立足于现代设计理论,结合传统美学思想和理念发展起来的交

4、叉性学科。B设计美学涉及到功能造型、工巧、内涵等与美学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C它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精神产品。D设计美学学科在工业革命后才产生,但其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参考答案】C理解概念含义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或者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选项,让考生判断哪些是不符合或者不属于这一概念的,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要注意分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佛教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

5、甚浅。汉末、三国时期,佛经已渐有翻译。迨至东晋时期,则开始了大规模佛经传译的工作。这时,东来传教的高僧日多,本土的出家僧众也激增,其间有不少的饱学大德,因此,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东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随着本土人士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由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以儒、道为代表的格局已经形成,所以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表现为佛、道与佛、儒之间的矛盾冲突。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有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道教主张长生久视、肉体成仙,而佛教则宣扬诸行无常、涅槃寂灭,这样两种根本相反的解脱观,自然是会发生冲突的。但佛道

6、两教之间的冲突,更多的却是发生在争夺社会地位上。从南北朝至五代,先后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其中前两次的灭佛运动,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和北周武帝建德二年那两次,则又是与道教的争夺统治者的崇信,确立其社会的正统地位直接有关。唐武宗会昌五年的那次灭佛运动,其中也有道教人士参与劝谏。只有五代后周世宗的废佛运动,未见有道教的掺入。佛教与儒家的冲突,最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义、出家制度明显有违于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等礼教。所以两家斗争的焦点,也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出世出家是否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道。在这一斗争中,坚持儒家立场者,激烈抨击佛教的出家制度教人剃须发、不娶妻、不敬养父母等,完全违背了孝

7、道;而出世主义的不理民生、不事王事、不敬王者等,又完全违背了忠道。因而极贬佛教为夷教胡俗,必欲消灭之而后快。站在佛教立场者,为求得在中国的生存,则竭力采取调和态度,辩明其不违中国礼俗之根本。3当时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等问题上。成佛是佛教徒的最高理想,对此问题,当时的中国佛教徒提出了一种“神明成佛”的理论。当时的儒、道学者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形死神灭”等观点。又,佛教讲因果报应,强调自己种下的因,自己承受其果报。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则盛行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的教训。即祖先积善或积不善,由子孙去承受福或祸,而主

8、要不是本人去承受。在佛教与儒、道发生矛盾冲突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与儒、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佛教传入之初,为使中国人理解这一外来宗教的思想,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所用的传统名词、概念来比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然而,由于佛教传入初期,人们对其了解不深,这种名词、概念的借用,也就给一般人带来了不少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渗入了佛教之中。在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下,原印度佛教的许多特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取得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终于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佛教的影响也不断地深入到了人们的日

9、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医学、天文等各个方面。至此,佛教文化已成为整个中国文化中可以与儒、道鼎足而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节选自楼宇烈的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下列有关佛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传统文化,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B佛教传来之初,人们并不了解这一外来文化。随着佛经的翻译,人们才开始深入了解佛教教义。C 东 晋 时 期 , 外 来 传 教 的 高 僧 、 本 土 的 僧 众 日 渐 增 多 , 还 出 现 了 许 多 饱 学 大 德 , 佛 教 在 中 国 的 影 响 扩大 。D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与儒、

10、道教之间的矛盾冲突。【答案】B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故意曲解文意或者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的一些关键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将“了解甚浅”说成“并不了解” ,这个就是偷换概念、故意曲解了。4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准概念所涉及内容的位置和范围;第三步:根据语境,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指津“重要概念”主要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

11、场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时,要有客观的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的语境来理解;“重要概念” ,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指的是对论述对象或论述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句话合起来就是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高频考点,近几年的题型都是以客观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形式。总体来看,理解概念题的主要陷阱是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时空、胡乱组合、偷换概念等。作答此类题的技巧: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理解概念类试题仍是复习

12、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理解概念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多读勤练,锻炼思维能力。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多读论述文,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3掌握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方法:(1)方法一:“投石探波”定区间找准信息区。可能是上文、下文、上下文,可能是一句、一层、一段,也可能是若干段甚至全文。要看题干和选项的内容而定。(2)方法二:识破干扰保准确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干扰你、迷惑你,做题者要明察秋毫,善于识破。这些常见的陷

13、阱有:背离原文,歪曲观点。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过于武断,以偏概全。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5体性、普遍性的内容,目的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词;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或

14、用部分代整体,以偏概全。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暗示信息。即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3)方法三:文题比对细排除通过对比会发现,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4)方法四:标志词语助判断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认为”等,即使有时没有

15、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内容来概括,且题干、选项也会有所体现。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易错点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延续诗词的文脉胡妍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 。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

16、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 “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 ,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

17、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6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 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

18、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 “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

19、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选自人民日报 ,有刪改)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错因分析】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的句子”多数是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是作者对文章中某一个概念的阐述。这些观点和要点是作者在相关篇章中反复展开论证的。做这类题目,就是解释句子所蕴含的意义,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也就是说,要答出句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如果只是分析句子的表层含意,在理解上就会失于浅显,缺伐深度。如本题,“心灵上的脂肪”“古典的清瘦等风”都是取比喻义的,但是整个句子到底是要说什么,这就必须结合作者的论述观点了。 7【参考

20、答案】 “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 “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作者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理解句子的含意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一是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二是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三是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四是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记住这几点,基本上答案就没有大问题了。如典例部分,先答出句子中的重要词语的比喻义,再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这样答案就完整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宇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苦”的雪莱。1821 年,雪菜在为诗辩护中写道,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

21、本身就是诗。在他看来,广义的诗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自古以来,当科学攻城略地不断扩大我们生活的疆土时,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所以,雪莱赞美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人生最荒谬而无望的,但也正是这种荒谬而无望,给了我们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可能。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我赋予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正如辛波斯卡所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 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

22、,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诗歌不同于社论,虽然人们也会将它拿出来发表,但是它所具有的私人属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就像你进不了别人的大脑中思考。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至于交流,什么是美,都在其次。 这不表示我鼓励诗人都去自说自话,固步自封。既然承认文学首先是人学,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8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私有性,还是公共性,诗的价值都在于意义的赋予和美的呈现。这也意味着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外,还交织着一个文学搭建起来的意义领域,安放作者的灵魂。 如何理解辛波斯卡所说的“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

23、不写诗的荒谬”这句话?【答案】不写诗的荒谬是指现实人生的荒谬。写诗的荒谬是指超越现实人生的诗歌创作的荒谬。人要借助诗歌,寻找生活的意义,拥有热爱的东西,并战胜现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指津“重要句子” ,是从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常指那些承载了较多、较重要的信息或感情的语句。包括:内容上,解释事物主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直接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的语句;不同层次的中心句:如主旨句、各段的中心句。结构上,起连接或呼应作用的语句。如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结构较复杂的语句,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反复出现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用法“反常”的语

24、句等。主旨句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线索句贯穿全文的句子;关键句提请注意的句子(如段首句、段尾句、过渡句、带有提示语的句子等) ;特殊句结构复杂、含意丰富深刻、特殊句式的句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最近几年高考单独设题情况不多,而是与理解概念、分析概括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一种综合命题趋势。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形式出现。作答此类题的技巧归纳如下: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 年 高 考 理 解 文 中 重 要 句 子 类 试 题 仍 是 复 习 的 重 点 。 通 过 对 高 考 题 目 ( 尤 其 是 近 三 年 的 高 考 题 ) 的 研究 , 可 以

25、 了 解 高 考 理 解 文 中 重 要 句 子 类 试 题 题 型 及 选 材 范 围 , 可 以 发 现 一 些 考 查 热 点 , 有 效 提 高 复 习 的 效率 。2多读勤练,锻炼思维能力。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多读论述文,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93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类试题解答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例如: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分析: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

26、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 “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这样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复杂的单句,要能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主语) ,划出主干(主谓宾)和枝叶(定状补) ,要善于识别使单句复杂化的标志性词语,弄清复杂宾语前面的动词所管辖的范围,弄清

27、介词所统率的对象,弄清连词所关联的范围,从而明确语意的核心所在。复句,要弄清它包含几个分句,每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整个复句的层次关系,整个复句的意义重点,把握具体特征与概念属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七段首句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许多同学都觉得无法回答

28、。其实其前文是评述马克思在科学上的贡献及其对其他科学家在科研成果上的关注,其后文是评述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再依句“因为”和“首先”可知,这句话是说明马克思为什么重视科学研究。于是本句的意思是:马克思重视科学研究是为了用科学来推动革命实践。第六段有这样一句话:“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这也可以证明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带有鉴赏的性质。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化上“有爹可拼” “有老可啃” ,无疑是幸运的,但也可能会变成包袱,使我们的创新能力严重萎缩;而反观历

29、史不长的美国人,因“无爹可拼” “无老可啃” ,只好拼创新,拼创意,拼匠心独具, “他山之爹,可以攻玉” ,他们利用中国故事拍成电影花木兰占领中国市场,利用埃及故事拍成埃及艳后占领埃及市场,利用古罗马故事拍成角斗士占领欧洲市场(节选自陈鲁导文化“拼爹”与“啃爹” )10问 题:请简要概括“他山之爹,可以攻玉”一句在文中的含意。参 考 答 案 : 利 用 别 国 的 传 统 文 化 , 经 过 改 造 创 新 , 创 作 出 独 具 匠 心 的 文 化 作 品 。参考解析:这是“仿造”句, “爹” “玉”是喻体,把它们的比喻义说出即可。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

30、辞手法的句子,要用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如用了比喻句,作者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意图是什么,你只要写出即可。另外,要注意多角度答题,起码是正反、你我或者褒贬等两个角度的思考。对于个别表意较为含蓄而未用特殊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应在写出句子本身含意的同时写出作者的表达意图。4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1)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不过,这种

31、情况在高考中涉及的机会极少,这里便不再举例阐述了。易错点 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

32、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33、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11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甲 骨 文 的 发 现

34、还 大 大 加 速 了 对 传 统 的 中 国 文 字 学 的 改 造 。 汉 代 以 后 中 国 的 文 字 学 家 崇 尚 许 慎 的 说 文 解 字 , 传 统 的 文 字 学 主 要 是 说 文 学 ; 但 由 于 北 宋 以 来 金 石 学 的 发 展 , 特 别 是 对 金 文 的 研 究 , 已 不 断 地 用 商 周古 文 字 对 说 文 的 文 字 学 进 行 补 充 。 到 了 清 代 , 对 金 石 学 的 研 究 进 一 步 深 入 , 使 说 文 的 权 威 性 受 到 了 较大 的 冲 击 。 甲 骨 文 的 发 现 提 供 了 汉 字 的 早 期 形 式 , 其

35、构 成 离 小 篆 甚 远 , 多 有 象 形 、 会 意 文 字 , 令 当 时 学 者 眼界 大 开 。 说 文 以 小 篆 为 本 解 释 字 源 的 理 论 难 以 维 持 , 从 此 中 国 文 字 学 就 进 入 了 一 个 新 的 时 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

36、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试题解析】B 项,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参考答案】B作答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常见的设误手段有:121“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2“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3“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4“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考生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

37、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草原与平原、江河等地理区域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家园,自会形成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精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有机构成之一的北方草原文学就形象而鲜明地体现着这一点。 古代草原文学肇始于先秦, 诗经中的个别篇章虽然民族、草原特色不著,但北方草原文化的粗犷、 豪壮风韵已卓然独树,使先秦诗歌多了一种阳刚壮美和人与自然共生之色。汉魏六朝, 匈奴歌首次以民 族诗歌的身份亮相于文学园地,充分体现了草原民族的深厚情怀和人文精神;此时草原文学的扛鼎之作当 属描绘草原壮美景观和文化精神的 敕勒歌 ,它以大开大合之笔传递出浑然天成的自然、人文之美;又有木兰辞的奇

38、异亮响,将民族文化交融之美挥洒得浪漫而多彩。唐人对北方草原的倾心突出体现为边塞性质的诗作,可以说是北方草原使唐人插上了豪壮雄奇的翅膀,使唐人在山水之外发现了草原之美,从而使中国古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流播着雄浑飞动之美的新时代。宋、辽、西夏、金、元,草原文学体现出多元融合等特征。明清时期的草原文学愈加丰盈,举凡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成为草原文学的有机题材。 在 中 国 古 代 北 方 草 原 文 学 的 发 展 由 涓 涓 细 流 逐 步 汇 成 汪 洋 之 势 的 过 程 中 , 草 原 文 化 精 神 无 疑 是 其 不 断表 现 和 深 化 的 中 心 。 草 原 文 化 精 神 从 根 本

39、 上 说 是 一 种 动 态 积 极 、 以 个 体 奋 斗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进 取 性 文 化 。 北 方冰 山 高 耸 、 草 原 纵 横 , 既 充 满 了 醇 厚 而 质 朴 的 色 调 , 又 显 示 着 新 奇 而 刺 激 的 魅 力 。 一 方 面 , 人 与 自 然 的 关 系极 为 密 切 , 人 对 自 然 的 依 赖 性 突 出 , 因 而 对 自 然 的 亲 近 之 感 、 忧 虑 之 深 更 为 突 出 。 另 一 方 面 , 人 与 自 然 架 构起 初 步 的 生 态 美 学 桥 梁 。 蒙 古 民 族 第 一 部 史 传 文 学 蒙 古 秘 史 当 中

40、就 显 现 着 极 为 浓 郁 的 生 态 观 念 。 由于草原民族生存具有“动态”和“变化”的特点,所以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就分外突出,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观念。这是一种借助于战争、掠夺以拥有更多斩获之物为标志的力量,是全然建立在对抗基础上的强大。活跃在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就是鲜活的例证。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一则较少受人为力量的侵 扰,二则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与可能,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 13文化,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较农业文化更积极。 由于草原

41、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更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 神。孟子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现实境遇愈是艰难,精神世界愈是通达深幽。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更专注于生存环境对人的生存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直接描写草原的篇章虽数量不多,却对先秦诗歌的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B汉魏六朝时期,古代草原文学涌现出一批代表性的佳作,如匈奴歌 敕勒歌 木兰辞等。C 正 是 北 方 冰 川 高 耸 、 草 原 纵 横 的 恶 劣 环 境 , 造 就

42、了 动 态 积 极 、 以 个 体 奋 斗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草 原 文 化 精神 。D草原文化崇拜英雄,强调个体在对抗自然中显示出的强大力量,冒顿单于就是草原文化英雄的代表。【答案】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指津“文中的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筛选并整合信息的前提是善于区分和辨析信息。能够通过比较分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明示信息,哪些是隐含信息;能够辨析内容的性质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结论等。 “整合”意味着要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

43、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14这一考点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必考考点,有单独设题,也有与分析结构思路、概括主旨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等考点重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出现。主要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针对这一考点,技巧归纳如下: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筛选信息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筛选信息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多读勤练,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论述文的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多读论

44、述文,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信息的筛选并整合能力。3掌握筛选信息类题目选项设置的特点:(1)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2)以偏概全。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如空间错位,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 ,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 ,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3)混淆模态。 (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

45、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4)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5)因果混乱。 (强加关系)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此外还有递进、条件等逻辑关系的强加。(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8)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9)

46、混淆程度深浅。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10)偷换概念。 (张冠李戴)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 “这些” “那些” “这个” “那个” “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11)答非所问。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毫不相干。(12)曲解原文。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故意作出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15(13)遗漏信息。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遗漏原文中必

47、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选项“错误” 。(14)指代不明。对原文中出现的代词或指代性短语,命题者设置的选项对其指代意义的表述模糊、不明确,有时甚至是错误的。4注意以下几个“记住” ,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1)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题干中有“根据” 、 “证据” 、 “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易错点 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 。 “和”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事物的各个部分、各

48、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以此观中国传统绘画, “和”的思想在其中的印迹俯拾皆是。从笔法看,有藏锋、露锋、中锋、侧锋。一幅画全用藏锋、中锋,则画面呆板;若全用露锋、侧锋,则不够含蓄。从线条看,过细过圆,则柔弱无骨;过粗过重,则显压抑。从用墨看,有浓、淡、干、湿。过浓画面沉闷,过淡画面苍白,过干则失气韵,过湿则失刚劲。因此,作画时要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并用,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当然,所有这些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运用适度。这便是“和” ,是一种互补的和谐。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 ,讲求“和而不同” 。画树,不能画出完全平行的

49、枝;画山石,要大小相间;画鸟,常是一栖一飞,或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物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合、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奇中求正,险中见稳。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一模一样。注重主次,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也是似有似无。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中 国 传 统 绘 画 正 是 通 过 这 些 对 立 要 素 和 对 立 概 念 的 互 补 而 达 到 的 和 谐 , 才 具 有 了 一 种 韵 味 独 特 的 形 式美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