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11 传记类文本阅读1 【2016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吴 文 俊 小 学 时 成 绩 平 平 , 也 没 有 显 示 出 独 特 的 数 学 才 华 , 初 中 时 数 学 甚 至 得 过 零 分 , 高 中 时 最 喜 欢的 是 物 理 而 非 数 学 , 但 他 从 小 就 对 读 书 有 浓 厚 兴 趣 , 初 中 时 国 文 成 绩 一 直 不 错 , 尽 管 高 三 时 物 理 得 了 满分 , 但 教 物 理 的 赵 贻 经 老 师 却 看 出 了 他 的 数 学 潜 力 , 力 荐 他 入 数 学 系 。 正 始 中 学 决 定 ,
2、 吴 文 俊 必 须 报 考数 学 系 , 才 能 得 到 每 年 一 百 块 大 洋 的 奖 学 金 , 加 之 他 父 母 又 不 放 心 独 子 离 开 上 海 , 吴 文 俊 就 进 入 了 上 海交 大 数 学 系 , 所 谓 “知 之 不 如 好 之 , 好 之 不 如 乐 之 ”, 吴 文 俊 向 来 是 以 兴 趣 为 先 导 来 读 书 的 , 因 为 他 对物 理 有 兴 趣 , 甚 至 一 度 想 要 转 系 。 是 大 三 时 教 数 学 的 武 崇 林 老 师 帮 助 他 摆 脱 了 专 业 上 的 困 惑 , 使 他 认 识到 数 学 的 巨 大 魅 力 。1940
3、 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 1946 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
4、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
5、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2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
6、,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吴 文 俊 37 岁 时 就 获 得 了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一 等 奖 , 四 十 多 年 后 , 他 再 次 获 得 国 家 最 高 科 技 奖 。 如 此 长 的学 术 生 命 , 在 数 学 界 是 非 常 罕 见 的 。 当 记 者 提 出 疑 问 时 , 吴 文 俊 反 问 道 : “我 为 什 么 不 能 保 持 这 么 长的 学 术 生 命 ? ”在 他 看 来 , 学 术 生 命 是 能 够 终 生 保 持 的 , 很 多 人 做 不
7、到 , 那 是 他 们 自 己 的 问 题 , 应 该 自我 反 省 。 他 特 别 强 调 研 究 数 学 要 下 扎 实 的 功 夫 。 他 说 : “外 国 许 多 数 学 家 , 尽 管 有 的 我 非 常 佩 服 , 可 是我 并 不 认 同 他 们 靠 所 谓 巧 思 妙 想 研 究 数 学 的 办 法 。 应 该 根 据 客 观 实 际 具 体 分 析 , 一 切 以 事 实 为 主 。 这 是我 主 要 的 想 法 。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相关链接1974 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
8、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 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错因分析】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寻找答题的区域。本题属于局部筛选题,答案来自原文,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筛选
9、的信息,找到区位,对文段进行简单的切分,提取关键词语,做到信息全,然后按着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然后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现行奥数数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3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是考生得分较高的题目,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较明显的:要么遗漏要点,要么原文抄录。这充分说明了考生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没有加工,或者说只是“粗加工” 。针对上述问题,复习时要注意吃透筛选标准,确定
10、筛选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比如本题,“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考生应该抓住题干中“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这几个词语,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的区域在倒数第三段,这一段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从第三段筛选概括几点“心得”,用自己的话整合概括即可。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一个人,一所大学陈 序 经 , 字 怀 民 , 1903 年 9 月 1 日 出 生 于 海 南 文 昌 县 , 早 年 随 父 两 度 侨 居 新 加 坡 。 1925 年 夏 , 复旦 大 学 毕 业 后 , 陈 序 经 到 美 国 深 造 , 1928 年 取 得
11、博 士 学 位 。 此 后 , 他 又 前 往 德 国 留 学 , 研 究 欧 洲 的 政治 、 哲 学 和 文 化 。 1931 年 , 陈 序 经 回 到 广 州 , 在 岭 南 大 学 任 教 。 1934 年 夏 , 陈 序 经 来 到 当 时 还 是 私 立的 南 开 大 学 , 任 职 经 济 研 究 所 , 颇 受 校 长 张 伯 苓 的 器 重 。 1937 年 7 月 , 抗 战 全 面 爆 发 , 北 大 、 清 华 与南 开 决 定 合 并 , 成 立 国 立 西 南 联 合 大 学 , 陈 序 经 任 法 商 学 院 院 长 、 校 务 委 员 。 抗 战 胜 利 后
12、, 南 开 大 学 回迁 天 津 , 这 时 陈 序 经 身 兼 南 开 教 务 长 、 经 济 研 究 所 所 长 和 政 治 经 济 学 院 院 长 三 职 , 教 学 行 政 工 作 非 常 繁重 。 1945 年 8 月 , 陈 序 经 从 美 国 讲 学 回 到 国 内 , 一 次 酒 筵 上 , 国 民 政 府 行 政 院 院 长 宋 子 文 主 动 请 他 出 任泰 国 大 使 , 陈 序 经 以 “矢 志 教 育 不 改 行 ”为 由 , 坚 决 推 辞 。 1949 年 , 国 民 党 有 意 让 其 出 任 教 育 部 次 长 ,他 又 拒 绝 了 。陈序经的一生引发过三次
13、大争论。其中两次,一是最著名的文化问题大争论,一是影响深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论。针对广东当局泛扬复古祭孔的趋势,1933 年 12 月 29 日晚,陈序经应邀到中山大学做了题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他说:“中国前途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 ”演讲批评了“复古派”和“折中派” ,指出这两派是没有出路的。由此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争,论战的参与者,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知名文化人,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等。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源于胡适 1947 年发表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由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为不能忽略了私
14、立大学。陈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他在论学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1948 年 8 月 1 日,陈序经离开国立的南开,到私立的岭南大学出任校长。在首次全校公开讲话中,他4就强调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自由。陈序经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来校,其中包括陈寅恪、姜立夫、王力、容庚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岭南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具体采用的是由五名教授参与管理的“教授治校”方式。陈序经说,校长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要兼任不要专任,期满了可以回去做自己的
15、学问。他又说,他自己的头衔是“教授兼校长” 。由他主持的校务会议,其实就是一个教授会议,是由他们,而不是行政官僚来决定学校的事务。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他 还 结 合 广 东 的 地 域 特 点 , 增 设 了 一 些 院 系 和 研 究 机 构 。 岭 南 大 学 商 学 院 的 前 身 是 隶 属 于 文 学 院 的商 学 经 济 系 。 广 州 商 业 发 达 , 选 读 该 系 的 达 三 百 人 , 为 全 校 系 之 冠 。 陈 序 经 顺 应 社 会 需 求 , 将 商 学 经 济系 扩 充 为 商 学 院 , 开 设 经 济 、 商 业 管 理 、 银 行 学
16、三 个 系 。 他 主 持 校 务 后 , 十 分 注 重 与 地 域 特 点 相 关 的 研究 工 作 , 恢 复 了 西 南 社 会 调 查 所 的 研 究 工 作 , 并 将 该 所 扩 充 为 “岭 南 大 学 西 南 社 会 经 济 研 究 所 ”, 开 展专 题 研 究 , 辑 校 有 关 西 南 社 会 经 济 的 文 献 , 翻 译 有 关 著 作 , 并 从 事 西 南 物 产 资 源 、 农 村 社 会 经 济 、 土 地制 度 、 物 价 等 方 面 的 调 查 。 短 短 一 年 内 , 就 有 三 水 民 调 查 干 栏 西 南 原 始 住 宅 的 研 究 南 洋与
17、中 国 等 专 著 问 世 。在陈序经到任后的一年间,岭南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学校逐渐具全国性与国际性,还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的招生人数,而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选自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等,略有删改)相关链接岭南大学是广东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基督教会在广东的最高学府,对广东的影响十分深远。从 1948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代校长一职到 1952 年院系调整,前后虽然只有 4 年时间,但这短暂的 4 年却是岭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谈火生陈序经与岭南大学 )这位谦谦君子,在三十年代却是力倡“全盘西化论”的得力猛将,名字与胡适等风行一时。在极“左”年代一直为“
18、全盘西化”罪名所累的陈序经,其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之道,却一直都是中国式的。终其一生,中国传统贤者“恭宽信敏惠”的操行,在陈序经身上有很鲜明的体现。(陆健东陈寅恪与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 )作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杰出的大学校长、教育家,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答案】公立大学之外,不能忽略私立大学;大学教育应防止地域方面不合理的畸形发展;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学术自由;学校应采取“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方式。大学应结合地域特点开设专业;大学建设应有国际视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考查都建立在此基础之
19、上。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当中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文中的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地删汰无效信息,准确地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这就是“筛选”。从文中初步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
20、信守的原则。对于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而言,筛选并整合的对象集中在:(1)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包括: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2)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3)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6(4)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5)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三个字:读,寻,辨。(1)读把握全文内容面 对 传 记 文 本 , 不 管 命 题 人 需 要 我 们 筛 选 什 么 样 的 信 息 , 我 们 都 必 须 先 静 下 心 来 , 通 读 全 文 , 观 其大
21、略 , 摸 清 文 本 呈 现 的 一 些 最 基 本 的 事 实 情 况 , 对 文 本 作 整 体 感 知 , 弄 清 楚 它 写 什 么 人 , 叙 什 么 事 , 分几 个 部 分 , 作 者 的 写 作 意 图 及 基 本 倾 向 是 怎 样 的 等 等 。 这 是 筛 选 并 整 合 文 中 的 信 息 的 基 础 。 不 少 考 生 在解 答 筛 选 信 息 类 试 题 时 , 往 往 只 关 注 题 干 涉 及 的 信 息 , 而 忽 略 了 对 文 章 的 整 体 把 握 , 从 而 一 叶 障 目 , 以偏 概 全 。(2)寻寻找筛选目标首先,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
22、这是做题的前提。有的题干中的筛选标准暗藏陷阱。其次,审准筛选范围(区间) ,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3)辨辨析整合材料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尤 其 要 注 意 将 那 些 零 散 的 、 描 写 具 体 的 信 息 材 料 , 归 纳 并 梳 理 成 简 明 扼 要 高 度 概 括 的 要 点 , 不 能 什么 都 照 抄 原 文 。 确
23、实 能 摘 抄 的 , 也 要 适 当 加 以 转 换 。 概 括 的 内 容 往 往 不 止 一 点 , 一 定 要 分 点 列 举 、 分 条作 答 。易错点 2 概括内容要点2 【2014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 1923 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 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
24、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7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 5 个,新种 121 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 120 年来作出突出
25、贡献的 41 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
26、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1948 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
27、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 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邓叔群(19021970) ,中国
28、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 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8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错因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主要涉及文章传主的品质或
29、者形成品质的主要原因,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分点概括,注意信息的整合。 【参考答案】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1)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2)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
30、句意进行综合归纳。(3)整体透视法对于有些含蓄的句子,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大气人生夏明亮马寅初于 1882 年 6 月 24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终于,由人作保,16 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
31、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毕业后,马寅初于 1916 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北大经济系教授。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 ,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我决不离
32、开祖国!”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 5 年。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可谓直抒民意。1953 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 6 亿,并且以每年 1300 万左右的速度剧增。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经过 5 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 年 7月 5 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 ,提出,在中国,控制人口已是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解决我
33、国人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施,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等等。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针对一些歪曲事实、以势压人的批判,马寅初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难而进,不应向困难低头。 ”他坚定地说:“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持
34、到底。 ”马寅初一生做出了多次重要抉择,结合本文,简要概括。10【答案】少年时代,放弃家业,走上了求学之路;解放前,不屈服于蒋介石的利诱与淫威,坚决鞭挞 批判国民党统治者;解放后,不屈服于国内公开的批判,坚持自己的人口论。从历年高考来看,概括内容要点的试题一般表现为对传记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概括,或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对作品反映出来某种思想倾向和作者观点、写作意图的探究,常采用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一、解题思路:1读原文,切分层次,知大意。2审题干,明要求,知答题方向。3找区域,作对应,析要点。4组织语言,整理答案。二、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
35、事件概括型 1命题特点事件概括型,指要求对人物某个特定阶段主要事迹、贡献、成就的概括或故事情节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概括的试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命题涉及内容在文本中的跨度比较大,有的甚至涉及文章的全篇。 2设问方式(1)一种是对事情的归纳:“概括的贡献(成就) ”。(2)一种是对事理的概括:“概括取得成就(成功)的原因” ;“概括的个性品质”。3技法点拨11解答这类事件概括型试题,要分三步走:(1)细心审题,看清试题要求。(2)根据题干要求,顺着文章思路,圈点出相关事件的叙述材料。(3)根据题于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对叙述性材料运用“去次留主” “归并整合” “提取要素”等方法进行概括。 (二)要点概
36、括型 1命题特点要点概括型,指要求考生概括作者(或人物)在某人、某事上的观点,或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的“核心词”结合文意进行概括分析的试题。命题多从文章内容的重要侧面切入,重点考查概括能力,涉及内容的分析,能力层次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2设问方式(1)体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说?请简要分析。(3)传记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列出。3技法点拨解答这类要点概括题,应注意三个方面:(1)学会摘引原文中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关键性词语。(2)学会根据题干要求,对原文相关事件、细节的本质内涵进行概括。(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感,最好是用的方式,分条列举出答案要点。 (三)性格概括型 1命题特点性格概括型试题,指
37、要求考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传记文中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类的试题,以概括能力为考查重点。有的要求作简要分析,重视对人物性格、品质的不同侧面的概括能力,答案一般要求有 2 至3 个要点。 2设问方式(1)有哪些优秀品质。(2)从中可以看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3技法点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关注事件、细节。(2)关注作者议论评价传主的语句。(3)关注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三、答题模式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常用:“”这种形式分条分色组织。具体要点可12引述、整合、概括等。易错点 3 分析艺术特色3 【2015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朱东润自传1896 年我出生
38、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 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 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
39、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 了 史 家 和 文 人 的 作 品 以 外 , 是 不 是 还 有 值 得 提 出
40、 的 呢 ? 有 的 , 这 便 是 所 谓 别 传 。 别 传 的 名 称 , 可能 不 是 作 者 的 自 称 而 是 后 人 认 为 有 别 于 正 史 , 因 此 称 为 “别 传 ”。 有 些 简 单 一 些 , 也 可 称 为 传 叙 。 这类 作 品 写 得 都 很 生 动 , 没 有 那 些 阿 谀 奉 承 之 辞 , 而 且 是 信 笔 直 书 , 对 于 传 主 的 错 误 和 缺 陷 , 都 是 全 部 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
41、,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13国 内 外 的 作 品 读 过 一
42、 些 , 也 读 过 法 国 评 论 家 莫 洛 亚 的 传 记 文 学 理 论 , 是 不 是 对 于 传 记 文 学 就 算 有 些认 识 呢 ? 不 算 , 在 自 己 没 有 动 手 创 作 之 前 , 就 不 能 算 是 认 识 。 这 时 是 1940 年 左 右 , 中 国 正 在 艰 苦 抗战 , 我 只 身 独 处 , 住 在 四 川 乐 山 的 郊 区 , 每 周 得 进 城 到 学 校 上 课 , 生 活 也 很 艰 苦 。 家 乡 已 经 陷 落 了 , 妻室 儿 女 , 一 家 八 口 , 正 在 死 亡 线 上 挣 扎 。 我 决 心 把 研 读 的 各 种 传 记
43、 作 为 范 本 , 自 己 也 写 出 一 本 来 。 我 写谁 呢 ? 我 考 虑 了 好 久 , 最 后 决 定 写 明 代 的 张 居 正 。 第 一 , 因 为 他 能 把 一 个 充 满 内 忧 外 患 的 国 家 拯 救 出 来 ,为 垂 亡 的 明 王 朝 延 长 了 七 十 年 的 寿 命 。 第 二 , 因 为 他 不 顾 个 人 的 安 危 和 世 人 的 唾 骂 , 终 于 完 成 历 史 赋 予他 的 使 命 。 他 不 是 没 有 缺 点 的 , 但 是 无 论 他 有 多 大 的 缺 点 , 他 是 唯 一 能 够 拯 救 那 个 时 代 的 人 物 。(有删改)
44、相关链接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错因
45、分析】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明确自传和一般的传记不同,那就应该答出一般传记的特征,然后答出本文的特征,注意还要从语言风格上分析,主要是材料的组织、语言的风格、选取的重点等。 本文属于自传,就是作者自述生平事迹,自然与他传不同,在侧重点及叙事风格等方面也会有区别。作答这类试题时注意:1精读全文,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外显语言表达的风格(或平实,14或生动,或诙谐,或庄重,或褒扬,或冷静等) 。2体会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3分析传记结构层次,理出思路、把握线索。4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十年笔墨与生活老 舍十年来,我主要的是写剧本与杂
46、文。是,我并没有写出来优秀的作品。可是,我的笔墨生活却同社会生活的步伐是一致的。这就使我生活得高兴。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奔流。我的才力有限,经验有限,没能更深刻地了解目前的一切。可是,我所能理解到的那一点,就及时地反映在作品中,多少尽到些鼓舞人民前进的责任,报答人民对我的鼓舞。我惭愧,没能写得更好一些,可是我也高兴没叫时代远远地抛弃在后边。时代的急流是不大照顾懒汉的。写那些通俗文艺的小段子,用具体的小故事宣传卫生,解释婚姻法,或破除迷信等等。文章小,文章通俗,并不损失作者的身份,只要文章能到人民的手中去,产生好的作用。我也帮忙编辑说说唱唱一个全国性的通俗文艺刊物。因编辑这个刊
47、物,我接触到有关于民间文艺的种种问题,丰富了我对继承民族间文艺传统和发扬文艺的民族风格等等的知识。因为接触到继承民族文艺传统等问题,我的那一点古典文艺知识就有了用处。我给说说唱唱编辑部的和其他的青年朋友们时时讲解一下,帮助他们多了解一些古典文艺的好处,并就我所能理解的告诉他们怎样学习和怎样运用古典文艺遗产。我们的创作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粗鲁地割断历史。我本来不大会写剧本。十年来,我一共写了十多本话剧与戏曲。其中有的被剧院演用,有的扔掉。我是在学习。出废品正是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失败一次就长一次经验。因此,即使失败了,也不无乐趣。不怕失败,就会长本事。我的确觉得越多写便越写得好一些,功夫是不
48、亏负人的。写完一本戏,当然要去找导演与演员们讨论讨论。他们是内行。跟内行人谈谈,自然而然地就会长见识。就是这样,我慢慢地理解了一些舞台技巧。这又是一种乐趣。在新社会里,人人愿把本领传给别人。只要肯学习,机会就很多。我把我的作品叫做“民主剧本” 。这就是说,我欢迎大家提意见,以便修改得更好一些。当然,修改是相当麻烦的。可是,只要不怕麻烦,麻烦便带来乐趣。况且,导演与演员并不只诚恳地提意见,他们也热诚地帮助我。我的民主剧本得到多少导演与演员的支持啊!这难道不是乐事么?大家协作是新社会里的一种好风气。剧本演出后,观众们也热情地提意见,这又是一种协作。人与人的关系变了。这就是我笔下的主要内容。我写了艺
49、人,特别是女艺人,在从前怎样受着剥削与15虐待,而在解放后他们却被视为艺术家,不但不再受剥削与虐待,而且得到政治地位是呀,现在全国有不少男女艺人做了地方的和全国的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我在解放前就与他们为友,但是除了有时候给他们写点唱词,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其它的问题。现在,不但他们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有不少人也有了文化,会自己编写唱词了。在我的剧本中,我写出许多妇女的形象。在旧社会里,一般的人民都很苦,妇女特别苦。在新社会里,首先叫我受到极大感动的就是妇女的地位提高。从一个欢欢喜喜地去工作的媳妇或姑娘身上,我看见了人与人的关系的大变化。男女平等了。妇女跟男人一样地创造着新时代的历史。是的,我写了许多方面的事实与问题,因为这些事实与问题就都在我的眼前。看见了,我就要写。而且我不能作为旁观者去写,我要立在剧中人物中间,希望我是他们中的一个。这样,我才能成为群众的学生,有了非写不可的热情。假若我的作品缺乏艺术性,不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