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1184764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湖北省沙市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28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6 分)1历史学讲的是“历史如此然” ,也就是说历史是如此的;历史哲学探究的则是“历史之所以然” ,也就是说历史为什么是如此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指导 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基础 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 B C D2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道口村农民将野生芦苇资源变废为宝,在对芦苇经过一定处理后,编织成苇箔、苇帘、苇席等芦苇制品,深受市场青睐。从哲学上看,农民对野生芦苇资源进行处理,编织成芦苇制品,其首

2、要前提是A肯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B承认自然物的形态是可以改变的C尊重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D掌握熟练的编织技术3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所蕴含的哲理A两者共同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B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C前者揭示辩证发展观,后者揭示辩证联系观D前者是朴素唯物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4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 ”这一

3、观点中把一切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具有形而上学性 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A B C D5 “高分二号”卫星是我国目前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城市精细化管理、综合交通服务、林业调查与监测等领域“一展身手” ,并将用分辨率精确到 1 米、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的“黄金尺度”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这佐证了 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者是不存在的世界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2 -

4、A B C D6右图漫画表明A存在决定思维B世界统一于物质性C思维反作用于存在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7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8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 “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连接主客观世界的桥梁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

5、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作用9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这个观点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B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0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

6、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3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 B C D11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 。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12国库也叫国家金库,一般以为

7、只是放钱的库房。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国库还可以看成是一个簿记系统,用来记录所有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人们对国库的片面认识是A唯意志主义的 B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人脑主观自生的 D脱离客观存在的结果13科掌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 。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A B C D14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

8、,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A B C D15迅速发展的 P2P 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金融业开始审视自身的局限性。当前银行业更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中,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表明 - 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9、 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A B C D16在中国古代意象系统中, “柳”是一种具有特定美学意义的意象。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出现这些对“柳”的认识的原因是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其内容是主观的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A B C D17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祼鼹鼠细胞会制造并释放出一种叫做透明质烷的糖,这种糖充盈在细胞外基质里,把细胞隔开使它们无法聚集在一起生成肿瘤,从而解开了祼鼹鼠不患癌症之谜。这说明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实

10、践中获取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A B. C D.18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 ”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呜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 ”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 ,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 。这表明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 B C D19哲学是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 。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

11、是形存神存理主动静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心外无物唇齿相依 动不舍静飞矢勿动A B C D20向日葵,被誉为向往光明之花。但研究发现,其向阳性主要是生长素和叶黄氧化素共同作用所致。茎端的生长素不喜欢阳光,会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聚集,促使背光面长得快,- 5 -再加上叶黄氧化素这种抑制物质的反向作用,茎的两侧因生长速度不同导致弯曲,呈现出向日葵的向阳性。这表明人们对事物的传统认识往往存在缺陷 真理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的自身特征和固有属性 认识的深化与人类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直接相关A B C D212016 年 3 月 15 日,由谷歌公司研制的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狗挑战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

12、,最终以 4 比 1 获胜。阿尔法狗拥有两个大脑落子选择器和棋局评估器,后者很像人脑在下围棋时凭直觉快速锁定策略的思维。由此可见A人类将会被自己创造的“思维”控制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C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D人工智能的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22随着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有车一族”,停车难也成为不少人的“心头痛”。最近,某高校飞轮式停车机器人项目组发明了一款停车“神器”,不仅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还优化了停车环境。停车“神器”的发明佐证了实践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只有服务于实践,才彰显其意义 认识有多深刻决定了实践能走多远

13、A. B. C. D. 23苏轼初读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很不以为然: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显然只枯不落。于是,他随手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调任黄州后,苏轼偶入菊园,只见满地金黄、枝头无一朵枯花,顿觉汗颜。由此可见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过程 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认识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 B C D24历经对一根神秘人腿骨化石的数年研究,中澳古人类学家用碳-14 等测定法把化石主人生存年代定位为 1.4 万年前生活在云南蒙自的马鹿洞人,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一直生存到距现代人最近

14、的古人种,很可能是一个史前全新人种。该研究具有社会历史性,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仍然具有不确定性- 6 -自觉选择性,确定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是其最终目的客观物质性,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直接现实性,科学实验也不能确认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A B. C. D. 25近日,人工智能研究团队 OpenAI 最新公布的报告指出,机器人会通过不断试错,记住那些能帮助它们完成某一任务的符号、单词和信号,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在自己的循环神经网络中,从而学会了彼此合作和交流。随着研究人员提出的任务不断加码,语言也不断进化,最终,机器人学会了通过用不同的单词组成句子彼此交流,从而协同工作。这一

15、研究表明通过科技手段使机器人具有了主动创造性 机器人在其实践活动中增强了学习能力对人的思维模拟使机器人具有了交流功能 实践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A. B. C. D. 26人民日报2016 年 9 月 1 日载文指出,2008 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并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有的至今仍未走出危机的阴影。就此不少舆论指出,“现在马克思的魅力正在增加”“马克思当年的预言得到了验证”。从材料可以推出人们可以通过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对未来作出科学预测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靠保证马克思主义作为正确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仍有指导作用理论只有

16、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被社会所认同并推动社会发展A. B. C. D. 27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 。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7 -A. B. C. D.28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

17、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大题,共 44 分)29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文化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6 分)30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该地

18、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9 分)31 (10 分)材料:“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回望一甲子,中国弹星箭船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无不是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航天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中国航天人历经千百次的地面模拟实验,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国航天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19、从神州一号无人飞行到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我国一步步坚实地迈向太空。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建成了练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探索浩瀚宇宙、发现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航天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8 -根据材料,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说明中国航天人为什么能“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32(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6 年 6 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材料: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 2015 年 1 月 1 日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法律条款从 47 条增加到 70 条,雾霾治理

20、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利益冲突的重要触发点,中国需要在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居民就业与环境质量等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更好地落实政府和排污单位的责任。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33 (11 分)对于生态的重视,习近平同志可谓一以贯之。25 年前他提出“绿色工程” ,他说“什么时候闽东

21、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 ;10 年前他提出“生态工程”,他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天他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他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 是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有关知识, 分析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学道理。- 9 -高二年级第三次双周练政治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2、答案 A C D C D A B C B B D B C B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答案 C C C C B C C B A C D A B D29 (6 分)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文化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30 (9 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当地政府立足本地资源实际,坚持了一

23、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出台相应政策,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二者相结合。政府针对实际,广求民意,做出科学决策并推动实施,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与发挥主观能性相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与归宿,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市政府组织考察,在实践中制订科学的决策,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发作用。31(10 分)(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4、中国航天人通过兢兢业业的实践去践行航天梦。(2 分)(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国航天人坚实地实践离不开对探素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梦想的追求。(2 分)(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2 分)- 10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航天人在千百次的实验中不断积界正确的认识,并将认识应用于实践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4 分)32 (8 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己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

25、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建设生态文明,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之举。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3 (11 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习近平同志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2 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习近平同志工作实践的开展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生态文明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3 分)认识具有反复性。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经历了“绿色工程”理念到“生态工程”理念再到“绿色发展”理念几个阶段,体现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3 分)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3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