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语文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1192372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语文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语文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语文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语文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语文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专题检测试卷(三)(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能否树立正确历史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一些人认为历史观问题属于学术观点问题,与政治无关。事实上,历史观争论是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隐蔽化的重要表现。唯心史观脱离历史发展实际,常常以假设代替史实,对历史的认知和评价不是基于“回到历史现场”的客观审视,而是来自罔顾特定历史情境的主观臆断。但历史不容肆意假设,尤其是当这一假设暗含某种政治意图、带有

2、某种政治目的的时候。当前,唯心史观的集中表现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它常常披上学术外衣,打着还原真相、重新解读的幌子,在脱离时代背景与历史实际的情况下,对支离破碎的史料进行篡改、拼接,进而得出所谓历史真相。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中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始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才是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形而上学史观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看待历史,否认社会矛盾,否认社会发展,否定社会革命的作用,其典型表现是历史终结论。历史终结论认为

3、,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证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已成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 。马克思主义告诉人们,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要加强调查2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社会主义实践在苏东受挫,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昧于表象不明大势,或囿于一隅不顾全局,这些都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表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产生全球性影响,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中国方案。事实证明,历史并未终结。线性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线性的

4、,它忽视社会历史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将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简单化。在线性史观“进步”和“落后”的两极论述下,不同民族被分置于线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独特的内在发展逻辑被忽略或掩盖。在此框架下,西方国家理所应当地把“文明”引入其他“野蛮”国家,帝国主义的殖民过程就此合理化。事实证明,西方模式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发展路径,当前的西方之乱就是最好注脚。世界文明发展的道路从来都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各有其存在价值。各国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与共同努力。人类必须从“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中跳出来,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

5、优越,坚持历史合力论,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摘编自郭海成在理性辨析中树立正确历史观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历史观是属于学术还是政治问题使得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复杂和隐蔽。B.披着学术外衣、借口还原历史真相而随意主观臆断的唯心史观有很强的迷惑性。C.把殖民过程合理化的西方模式不是唯一正确的发展路径,也不再适应当今社会。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依靠文明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窠臼。答案 B解析 A 项主客体颠倒,原文第一段中“历史观争论是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隐蔽化的重要表现” ,意思是历史观的争论是表现,意识形

6、态斗争的复杂化、隐蔽化是本质,是意识形态决定历史观。C 项“把殖民过程合理化的西方模式”错,使“殖民过程合理化”的是“线性史观” ,不是“西方模式” 。D 项“唯有如此才能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窠臼”错,原文第四段有“人类必须从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中跳出来,尊重文明多样性” ,原文是并列关系,不是条件关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在介绍不同的历史观之前先解说了历史观的正误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B.文章通过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比以及具体事例来论证唯心史观的错误。C.文章在讨论历史终结论时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作为论据证明历史没有终结的观点。D.文章表述进步落后的

7、内容是论证线性史观忽略各民族独特发展逻辑的论据。答案 D解析 D 项胡乱联系,原文是“在线性史观进步和落后的两极论述下各民族独3特的内在发展逻辑被忽略或掩盖” ,意思是线性史观利用“进步”和“落后”两个极端的论述,使各民族独特的内在逻辑被忽略,因而表述“进步”和“落后”的内容不是论证线性史观忽略各民族独特发展逻辑的论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只有拥有正确的历史观后,一个国家的人心才能凝聚、国家和民族才能强盛。B.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过程。C.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受挫证明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形而上学史观的

8、失败。D.要想不犯形而上学史观的错误就不能用静止片面、零散孤立的眼光观察历史。答案 C解析 C 项“形而上学史观的失败”错,原文有“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昧于表象不明大势,或囿于一隅不顾全局,这些都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表现” ,是形而上学思想错误的表现,但这些是后人对历史的研究,不能说是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受挫的具体原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苏东坡的秋天武志强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

9、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当你望

10、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4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树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

11、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 ,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富有真正的情怀,唯有东坡。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 ,或泪流满面,默立无语,秋天都接纳了,并把它仅有的余温给予我们,送我们上路。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上路了,至今都向我们展示着一条明净的人生之路。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

12、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越。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有改动)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B.文章启示我们应像苏东坡、秋天一样,要有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人生,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C.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D.作者运用

13、了比喻、拟人、反问等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答案 A解析 A 项因果关系错误。5.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6 分)答:_答案 因为秋唤醒了苏东坡沉寂的热情,给了他精神力量,疗救了他的精神危机。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给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6.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6 分)答:_答案 秋的天空是辽阔的,天是湛蓝的,它启示我们:要有开阔的心胸,要有包容一切的5情怀。秋是收获的季节,它启示我们:要心怀感激,珍惜拥有,脚踏

14、实地地把握现在。秋凄清、冷寂,但又成熟、丰盈,这如同人生一样,有坎坷也有机遇,它启示我们:要乐观地对待眼前的困难,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 1亿,其中包括 6 000 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 4 000 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和使用者。2016 年参加 HSK(新汉语水平考试)等国际汉语考试的全球各类考生达到 600 万人次。汉语也愈发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全球已有 60 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5、,170 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在很多欧美国家,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文已成为当地一种流行趋势,这使得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更受欢迎。不少家庭纷纷开出高薪聘请华人保姆,帮助子女更好地学习中文。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公布了一项对上千名英国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文被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51%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中文。过去 10 年间,学习汉语的法国中小学生翻了四番,汉语现已是法国初、中等教育里位

16、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9.15,有删改)材料二:“各国汉语教学正在由普及型、兴趣型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 ”国家汉办负责人马箭飞告诉记者, “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民众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进入社区、植入草根,形成了校内校外互动,各职业、各年龄段、各种身份学员广泛参与的热烈氛围。 ”目前,学历教育、学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基本成型。汉语教学机构数量 汉语学习人数洲别机构数(个

17、) 全球占比(%) 人数(万) 全球占比(%)亚洲 5 483 81.4 1 734 84.8欧洲 6 483 9.0 103 5.0美洲 4 957 6.9 135 6.6大洋洲 1 235 1.7 49 2.46非洲 703 1.0 24 1.2总计 18 861 100 2 045 100图表来源:国家汉办(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10.28,有删改)材料三:汉语为什么这么热?其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国渴望更多地借鉴中国经验,而汉语无疑是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其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学好汉语

18、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正如一些荷兰家长指出的那样, “掌握汉语能让孩子站在更好的起点” 。其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彰显出大国的气质和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使得更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加强交往与合作,也使得汉语逐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节选自南方网 2018.3.29,有删改)材料四:具体来看, “汉语热”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数据显示,近年来,欧美各国高中生学习中文的比例跟其他外语比起来并不高,中文仍是小语种的一种存在。此外,从学习汉语的阶层来看,多集中在中上阶层,外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仍然

19、缺乏直接接触,对中文的应用也相对较少。 “汉语热”其实质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一过程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 “汉语国际传播”要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 ,尽量在不失汉语独立品格的前提下做到与差异文化完美结合。其实, “汉语热”也并非新现象,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节点前后,国外都一度出现过学习汉语的热潮,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学习的规模有了显著提升,但地位仍不高,国际官方场合使用汉语的比例仍不高。(节选自中新网 2017.12.30,有删改)7.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欧美很多国家的出生于精英家庭中的孩子从小学习中文的流

20、行趋势,是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受欢迎的原因。B.美洲地区虽然汉语教学机构数量全球占比比欧洲低,但汉语学习人数却比欧洲多,占到了其人口总数的 6.6%。C.“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会给国外懂汉语的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D.作为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肯定会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 。答案 B7解析 “占到了其人口总数的 6.6%”错,6.6%是其汉语学习人数的全球占比。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

21、客观准确,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的发展趋势。B.相对而言,材料二既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又采用权威机构的图表数据,专业性最强,而其他三则材料只是概述,略逊一筹。C.材料四夹叙夹议,没有把报道与评论分开,将客观事实与个人观点混杂在一起,会让读者无法客观了解“汉语热”的现状。D.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汉语教学成为第二外语这一事实,反映出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有了提高。答案 A解析 B 项“略逊一筹”不妥。C 项“夹叙夹议” “读者无法客观了解汉语热的现状”错。D 项注意范围限定,法国是“初、中等教育里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9.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目前海

22、外汉语学习的特点。(6 分)答:_答案 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汉语学习人数不断增多。汉语受到国家层面重视,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呈现低龄趋势。汉语教学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令许多国家的汉语学习迅速升温。“汉语热”冷热不均,学习汉语的人主要集中在中上层,普通民众对中文应用较少,官方场合使用汉语的比例不高。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辨奸论(节选)苏 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

23、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 ”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 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8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

24、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 书 ,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注 忮(zh):嫉妒。慝(t):奸邪,邪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B.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

25、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C.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D.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答案 B解析 注意句中“者” “而” “其”这几个虚词的标志作用。原文标点: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阴阳” ,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联系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B.“公” ,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先秦时称诸侯为“公” ,后来多称谓有官位、有身份的人。C.“臣虏” ,古

26、代对地位差、身份低的人的称呼。原指“臣仆、俘虏”之意,后来也指“奴役” 。D.“诗 ”, 诗经 ;“书 ”, 尚书 ,都是儒家的经书,和礼记 周易 论语合称“五经” 。答案 D解析 论语不属于“五经” ,应为春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苏洵认为事理有其必然性,只要冷静地观察,就能“见微而知著” 。B.苏洵引例以说明山涛、郭子仪善于见微知著,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是有一定必然性的。C.文中“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一句,说明了某些伪君子、两面派的特点。D.作者认为“今有人”比王衍、卢杞的危害更大,因为“他”行事不近人情,但名声很大,一定

27、会得到重用,这将给天下带来更大的祸患。答案 B9解析 苏洵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有偶然性,这就是晋惠帝、唐德宗的“鄙暗” ,使王衍、卢杞得以逞其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译文:_(2)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译文:_答案 (1)事物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最冷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2)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参考译文事物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

28、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最冷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月亮周围如果出现光圈,预示着将要刮风;柱子的基石如果潮湿了,预示着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至于)世间人与事的发展变化,常理和形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但)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而即便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所不解,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由于爱憎搅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改变了他们的行动啊!从前,山涛见到王衍,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 ”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今天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到

29、的。但是按我的观点来看,王衍这个人,在容貌和谈吐方面,确实具备了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样的结果!现在有个人,口中背诵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好名誉、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颜渊再世,孟轲复生,而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旨

30、趣不同。这是王衍、卢杞的伎俩合成一个人了。这种人造成的祸害,怎么能够说得尽呢?面孔脏了不忘擦洗,衣服脏了不忘浣洗。这本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像囚徒一样蓬乱着头发,像居丧孝子那样灰尘满面,却大谈(神圣的)诗 书 ,这难道是他的真实情感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成为大奸大恶(的人)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用盖世的好名声,来掩盖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君主,爱好贤才的宰相,还10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和王、卢二人所能相提并论的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3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本词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B.词中“照我满怀冰雪”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失意和无奈,将内心的凄凉和感伤充分地表现出来。C.词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的“饮如长鲸吸百川” ,极

32、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D.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的叙事抒怀。答案 B解析 B 项“满怀冰雪” ,指自己冰雪般纯洁的肝胆。15.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6 分)答:_答案 这是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词人不由愁思满怀。全词的基调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词人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_,_”两句抒发了对人生顿生

33、通达洒脱之情。(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 ,描绘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沙场的英勇形象。(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战争的悲壮、残酷。答案 (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角声满天秋色里 11塞上燕脂凝夜紫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因为有了他们,使人类残留的吉光片羽,得以放出在新世纪潜藏的辉煌。不要轻视任何微末的收藏,否则人类早已沉埋了千百年的变化沧桑怎会_。拒绝金钱对收藏的腐蚀,是收藏家们的天赋使命。拍卖场的主事者,正应是眼光锐利而_者,定以适当价格为上线和

34、下线,才是拍卖的本分。平生最厌听者为拍卖场充满虚荣的呼价和掌声。更可耻者为拍卖前称_,这无疑是命拍卖方找托哄抬。如果收藏界成为高士的沙龙、平民的欣慰,我们将再见不到贪婪的眼神,见不到拍卖场的虚荣,见不到奸佞之徒于收藏界_,那么,文明的收藏、文化的收藏将成为世界的主流。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工作极为重要,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值得尊重B.收藏家是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呵护者、守望者C.收藏是对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呵护和守望D.呵护和守望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就是收藏答案 B解析 由下文的“他们”可

35、知,此处应该说的是“收藏家” ,可排除 C、D 两项;由下文可知,被金钱腐蚀的收藏者是不值得尊重的,可排除 A 项。故选 B。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有了他们,使人类残留的吉光片羽,得以放出在新世纪潜藏的辉煌。B.有了他们,使人类残留的吉光片羽,得以在新世纪放出潜藏的辉煌。C.因为有了他们,人类残留的吉光片羽,得以在新世纪放出潜藏的辉煌。D.因为有了他们,人类残留的吉光片羽,得以放出在新世纪潜藏的辉煌。答案 C解析 原句缺少主语,应删去“使”字;语序不当, “在新世纪”应移至“放出”前。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36、分)A.豁然开朗 德高望重 势在必得 上下其手B.豁然贯通 德高望重 胜券在握 上下其手C.豁然开朗 不孚众望 胜券在握 叱咤风云D.豁然贯通 不孚众望 势在必得 叱咤风云答案 A解析 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豁然贯通:一下子就彻底明白。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不孚众望:没有12使众人信服的声望。势在必得:形容人一定要得到某事物坚定不移的气势。胜券在握:一定能取得胜利。上下其手:玩弄手法,暗中作弊。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37、字。(6 分)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由于受到儒、道、佛等各种思想的影响,_。但他失意时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渗透在他的词作中,_。坎坷的经历使苏轼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创作出许多潇洒超脱的词。纵观他的一生,多次被贬,频遭陷害,甚至含冤被捕入狱。但他不论贬谪天涯,还是任职朝中,都能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逆境中寻得闲适之趣,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生死所扰,_,显示出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答案 (示例)他的思想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成为旷达词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处处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1321.下面的留言条有五处用语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5

38、分)张老师:我试着写了一篇小小说,想让您拜读一下,正巧您不在办公室,我先放在您的桌上,恳请您抽空给以更正,明天我再找您当面垂询,敬谢不敏。学生 王良年月日答:_答案 “拜读”改为“指点” ;“正巧”改为“不巧” ;“更正”改为“修改” ;“垂询”改为“请教” ;“敬谢不敏”改为“十分感谢” 。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 ”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着,而不为执着所累,最终成为一代宗师。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饶宗颐先生的“三颗心”实际上是他的人生态度和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成为国学大师的条件。 “好奇心”是他研究学问、孜孜不倦的兴趣动力。 “孩童心”就是要保持孩子般的纯真,表现了他对学术研究的专心与虔诚。 “自在心”就是佛教所说的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又可理解为安闲自得,无拘无束;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考生可以选取一个角度确定立意,也可以综合对“三颗心”的理解确定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