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学案.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1194408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考点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 “开眼看世界”(19 世纪四五十年代)(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2(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2中体西用(19 世纪 6090 年代)(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3维新思潮(19 世纪 6090 年代)(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

2、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4民主、科学(20 世纪初)(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5马克思主义(20 世纪初)(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

3、)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重点深化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3)学习过程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3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4)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

4、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5)发展历程曲折: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继承发展。(2016江苏卷,8)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抓题眼 题干所述史实说明国闻报比较重视国外新闻报道和国内北方新闻。找错点 维新变法

5、时期报纸比较多, “无报刊供其选稿”不合实际;“允许自由办报”不可能,清政府仍实行专制统治;“仅限于北方各省”错误,与材料“偏重于北方各省”不一致,维新思想散播于全国。答案 B1(2018宿迁一模,29)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 “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在幕后积极操作君主立宪制B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C顺应革命潮流推进社会的变革D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变法依据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可得康有为托古改制,不是在幕后操作君主立宪制,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康有为为了减轻变法

6、的阻力, “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 ,借助“传统象征系统” ,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 B 项正确;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故 C 错误;据材料可得康有为是在历史传统中寻找变法依据, “西学4之果”指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故 D 项错误。2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有两个重要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答案 B解析 文化融合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

7、文化为养料”相符,故 B 项正确。考点二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旧三民主义(20 世纪初)(1)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2)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新三民主义(20 世纪 20 年代)(1)提出:1924 年 1 月,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变化:增加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容,民权的范围扩大。(3)意义:成

8、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重点深化 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9)1926 年

9、,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5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抓题眼 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答案 C31912 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 ”

10、据此推断孙中山( )A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D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答案 A解析 材料中所述即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确切点说是孙中山对 1905 年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发展,通过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途径来实现民生主义,故 A 项正确;当时十月革命尚未爆发,故 B 项错误;孙中山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故 C 项错误;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4(2018无锡二模)1924 年 3、4 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

11、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可得孙中山对民权主义进行改造,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旧三民主义,与题中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属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故 B 项错误;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属于民族主义,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国民党一大和国共合作建立后,孙中山增加了民权主义的内容,强调国家政权为6一般平民所共有,通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来实

12、现,故 D 项正确。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党的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萌芽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主张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形成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抗日战争时期成熟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念,在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4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重点深化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中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

13、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2018江苏卷,9)1920 年 5 月, 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抓题眼 1920 年 5 月,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活

14、动,实质是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找错点 把马克思主义定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一大;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完成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答案 A75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 ”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答案 A解析 不断的革命反

15、思与实践才是促使我们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这属于常识知识的考查,故 A 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仅存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与材料给定的两个时间点显然是不相符的,故 B 项错误;中共在 1935 年的时候就选择和确立了中国式的革命发展道路,故 C项错误;共产国际虽然对中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中共走向成熟的关键,尤其是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参与和指导下完成,故 D 项错误。6(2018镇江三模)“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

16、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坚持群众路线 B重视经济建设C强调实事求是 D开展武装斗争答案 A解析 材料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 “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表明走群众路线,故 A 项正确;重视经济与材料中“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实事求是,与“这直接体现了”不符,故 C 项错误;武装斗争与材料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 “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不符,故 D 项错误。考 向 一 主 干 知 识 迁 移 西学东

17、渐命题点 1 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8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该主张( )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与题目中的中西并重不同,故A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 B 项正确;材料主张“中西并重” ,并未出现完全否定中或西的现象,故 C、D 项错误。命题点 2 维新思想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

18、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 ”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 )A全面学习西方思想 B继承中国传统文化C彻底否定儒家学说 D兼采中西文化精髓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可知,梁启超认为其“新民论”的特点和关键是兼采中西文化精髓,故 D项正确。史论链接“中体西用”思想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

19、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考 向 二 能 力 方 法 渗 透 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命题点 3 毛泽东思想的实质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毛泽东)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表明毛泽东( )A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B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D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答案 D9解析 根据材料“他(毛泽东)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可知,毛泽东思想的实

20、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精准把握,故 D 项正确。10史论链接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考 向 三 历 史 价 值 观 引 领 社会责任和民族尊严命题点 4 清末

21、救亡图存思想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的著述( )A说明中国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阐释了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答案 B解析 梁启超的这一著述是在 19 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条件下写的,梁启超的著述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故 B 项正确。命题点 5 “中体西用”思想的意义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A抬

22、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崇洋虚无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答案 D解析 “中体西用”主张学习利用西学,而非贬低西学价值,故 A 项错误;清政府“中体西用”的思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故 B 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学习利用西学,没有批判崇洋,故 C 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敌入侵,维护中学的地位,体现出“民族性” ,故 D 项正确。史论链接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两大目标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把鸦片战争以来中11国反抗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

23、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考 向 四 学 术 成 果 创 新 维新运动研究命题点 6 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 A解析 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可知,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故 A 项正确。史论链接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24、(1)阶级原因: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登上政治舞台。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早期维新派。(2)思想原因:洋务运动推动西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3)政治原因:洋务运动的失败客观上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经过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不能救国,从而促进了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考 向 五 隐 性 社 会 热 点 中国梦和文化自信及制度自信命题点 7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 “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 ;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

25、 ;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 。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不难看出,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传统12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故 D 项正确。命题点 8 孙中山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孙中山 1895 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 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 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

26、这些优良制度” 。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答案 D解析 从材料“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 ,可知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 D 项正确。史论链接三民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要在中国实施民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制度,并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三民主义指出,真正的“民主”和“民治” ,是真正“共有”和“共享”国有公有经济利益的前提;两者结合起来,国家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人民

27、才有可能享受真正的幸福。常规型大题(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共产主义)能够解决世界的乱象,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找他来作救时的良方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则除变更经济制度外实无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因为政权在一个生产阶级手中掌着,并且要消灭阶级界限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消灭这个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计划。共产主义发达实业之大计在此,由此乃能使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而人类才得脱

28、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 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10 分)指导语13历史背景应关注“1922 年”这个时间节点;应从此前能够对周恩来产生影响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去寻找;周恩来的基本观点是用“共产主义”救中国。试答:(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5 分)指导语主要从材料论述中概括。周恩来的观点,一是资本主义不能彻底解决中国问题,还要“变更经济制度” ;二是共产主义能够使“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 、发挥“科学”的

29、作用、实现人的解放。试答:答案 (1)背景:中国内忧外患;十月革命爆发;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任答四项得满分)(2)原因: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小论文型大题(2016江苏卷,22)(15 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 “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

30、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 ,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14请回答:(1)据材

31、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 分)指导语材料一主要肯定传统文化价值;材料二基本否定传统文化。认识产生的原因即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试答:(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9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指导语论题: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对传统文化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论证:指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出不能全盘否定的结论;指出存在的糟粕,得出不能全盘肯定的结论。若观点片面,不符合辩证思维,即便史论结合,怕要失分。试答:答案 (1)认识:传

32、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的影响。(2)略一、选择题1(2018南通二模)“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国人( )A坚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渴望了解外部世界15C普遍接受了不平等条约D赞同学习西方技术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可知使中国人真正不安的是放下架子和外国人平等往来,这明显是受到“天朝上国”

33、思想观念的影响,故 A 项正确。2(2018镇江二模)梁启超说:“清初几位大师,实即残明遗老,黄梨洲、顾炎武、朱舜水、王船山之流,他们很多话,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象(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 ”这是因为( )A他们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C反对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社会主题答案 D解析 近代之所以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是由于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故 D 项正确。3(2018无锡二模)孔子改制考的出版,遭到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和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大力抨击,反对变法的守旧者也找到了口实,这反映了( )A思想界极力维护孔子的

34、地位B部分维新人士对变法阳奉阴违C清朝官员普遍反对维新变法D康有为的宣传策略存在着问题答案 D解析 孔子改制考没有触及孔子地位,材料也没有显示思想界极力维护孔子地位,故 A项错误;材料不能显示维新人士对变法阳奉阴违,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有孙家鼐、陈宝箴两位官员,但没有涉及“官员普遍反对” ,而且这两位官员本身并不反对变法,反对的是康有为的做法,故 C 项错误。4(2018常州调研)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以下言论能够体现该思想的是( )A “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B

35、 “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C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答案 A16解析 民报发刊词上的民生主义思想属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 “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与三民主义民生思想中“平均地权”的思想相符,故 A 项正确。5(2018徐州二模)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份刊物的忠实读者,毛泽东自称受其影响甚大。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A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B指导中国的民主革命C宣传新三民主义的思想D代表当时官方的舆论答案 A解析 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 新青年杂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思想、

36、救亡国存的爱国立场,故 A 项正确。6(2018镇江一模)“中国固有的精神其实并未被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为冲破“固有的精神” ,先进中国人采取的对策是( )A开展戊戌变法B发动辛亥革命C掀起新文化运动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 C解析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与材料中“满人已经退席” “为冲破固有的精神 ”相符,故 C 项正确。7(2018苏州模考)国民党发表的某文件宣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

37、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该文件提出的主张( )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B排斥了资产阶级的领导权C针对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D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 D解析 由材料中的“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旧三民主义,故 A 项错误;国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权主义,不是民生主义,故 C 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 D 项正确。178(2018昆明高三摸底调研,30)从 1937 年 9 月到 1938 年 10 月,华北八路军与敌人战斗一千五百余次,毙

38、敌五万多人,牵制敌人兵力三十万以上。八路军迅速发展到十五万多人,新四军发展到二万五千人。这说明( )A全面抗战路线取得重大成果B华北侵华日军遭受空前重创C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日的主力D国共合作推动相持阶段到来答案 A解析 由材料可知抗战防御阶段,华北八路军牵制敌人兵力三十万以上,八路军及新四军获得较快发展,说明中共推行的发动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取得了重大成果,故 A 项正确。9(2018盐城调研)“很清楚,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

39、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A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C指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D对中国革命进程有重要指导意义答案 D解析 毛泽东的这段论述出自于新民主主义论 ,它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故 D 项正确。10(2018苏州高三调研)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相关内容编制。时期 阶段 思想理路 思想内容清末民初 萌芽 屈辱中觉醒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师夷” “仿行”“爱国” , “中华民族”观念正在形成之中抗战时期 成长 救亡中勃发“民族复兴”意识勃发,中共提出“民族复兴”的

40、终极指向和道路选择新中国时期 升华 奋进中超越民族独立,社会变革,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科学发展,全面小康, “民族复兴”空前自信对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思想主题完全一致18B都解决了中国问题C目标任务完全相同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答案 D解析 是旧民主主义,与“中共”不符,故 A 项错误;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 B 项错误;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故 C 错误;与材料中“中共提出” “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相符,故 D 项正确。11(2018南京、盐城高三二模)1916 年,陈独秀发表文章:“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

41、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客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 ”由此表明他( )A否定党派运动 B主张国共合作C倡导国民运动 D厌恶政权更迭答案 B解析 “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客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说明党派之争之时国民党不管不问,显然陈独秀主张提倡国共合作,B 项正确;A项中否定不符合题意;国民运动是 19241927 年,故 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12(2018徐州市一模)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罗霄山脉中段(1)有经营了一年多的群众基础;(2)党的组织有相当的基础;(

42、3)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富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这是十分难得的;(4)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井冈山;(5)影响湘赣两省。这篇文章论证了( )A国民革命成功的可能性B割据政权建立的可行性C抗日战争持久的合理性D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答案 B解析 国民革命成功的可能性与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无关,故 A 项错误;论证割据政权建立的可行性是在井冈山时期,故 B 项正确;论证抗日战争持久的合理性是在延安时期,故 C 项错误;井冈山时期是论证割据政权建立的可行性,与解放战争无关,故 D 项错误。13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

43、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 ”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19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答案 A解析 不断的革命反思与实践才是促使我们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这属于常识知识的考查,故 A 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仅存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与材料给定的两个时间点显然是不相符的,故 B 项错误;中共在 1935 年的时候就选择和确立了中国式的革命发展道路,故 C项错误;共产国际虽然对中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中共走向成熟的关键,尤其

44、是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参与和指导下完成,故 D 项错误。14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坚持群众路线 B重视经济建设C强调实事求是 D开展武装斗争答案 A解析 材料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 “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表明走群众路线,故 A 项正确;重视经济与材料中“革命战争

45、的任务,拥护革命”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实事求是,与“这直接体现了”不符,故 C 项错误;武装斗争与材料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 “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不符,故 D 项错误。15(2018江门一模)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什么农民协会,砍脑壳会,莫害人!富农中态度恶劣的这样说。中农呢?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独自皱着眉头在那里想:农民协会果然立得起来吗?而他们(贫农)中间有很多人,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他们有什么不进农会?”这段话意图是( )A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B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C

46、农民阶级不如工人阶级有坚定革命信念D争取贫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富农” “中农” “贫农”参加“农会”的态度不同可得,毛泽东主张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故 A 项正确;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与题目的要求“这段话意图是”不符,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毛泽东认为贫农的革命信念是最坚定的,不涉及与工人阶级的对比,故 C 项错误;毛泽东认为贫农是最容易争取的,不涉及革20命胜利的保障问题,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2018江苏泰州中学高三二模)晚清新旧学堂之争或中西学校之争,本质是中西学问之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甲午战前,尽管西学传入中

47、国已近半个世纪,官办新式学堂也有 30 多年历史,但在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西学仍然只是作为科举的补充。道光至光绪四朝,清朝官员先后奏呈过 10 个以上的科举改革方案,试图以变常科开特科、纳洋学于科目、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等形式,讲求实学,吸取西学之长,广开取士纳贤之途,重新激发科举制的活力,可是始终不得要领。材料二 1905 年,科举制废除之后, “不废经学”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学堂的经学课程上。张之洞规划学制的经学课程时,曾经自信地表示:“若按此章程办理,则学堂中决无一荒经之人,不惟圣教不至废坠。 ”但是,从学制执行的效果显然与他的预期相差甚远。算学、格致、地理、体操等实用学科受到学生的喜

48、欢,经学却普遍成为最无聊、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以上材料均选编于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其原因。据材料二,指出张之洞规划经学课程的主要意图。(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答案 (1)变化:西学作为科举的补充: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原因:激发科举制的活力。意图:维护经学(或圣教、儒学)权威。(2)观点 中学衰落、西学兴起中学衰落经学课程成效不佳;经学维护专制统治;西学传入冲击传统经学;经学空谈义理,脱离实际。论证西学兴起算学、格致等西方实用学科受到学生欢迎;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新式教育培养了人才;顺应了时代需求。结语 中学衰落、西学兴起是时代背景下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