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限时精练(十二) 文言文阅读(用时:40 分钟 分值:4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 分)独庵集序高 启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辨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风微。三者既得,而后典雅、冲淡、豪俊、幽婉、奇险之辞,变化不一,随所宜而赋焉,如万物之生,洪纤各具乎天;四序之行,荣惨各适其职,又能声不违节,言必止义,如是而诗之道备矣。夫自汉、魏、晋、唐而降,杜甫氏之外,诸作者各以所长名家,而不能相兼也。学者誉此诋彼,各师所嗜,譬犹行者埋轮一乡,而欲观九州之大,必无至矣。盖尝论之
2、,渊明之善旷而不可以颂朝廷之光,长吉之工奇而不足以咏邱园之致,皆未得为全也。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余少喜攻诗患于多门莫知所入久而窃有见于是焉将力学以求至然犹未敢自信其说之不缪也欲求征于识者而未暇焉。同里衍斯道上人,别累年矣,一日,自钱塘至京师,访余钟山之寓舍,出其诗所谓独庵集者示余。其词或闳放驰骋以发其才,或优柔曲折以泄其志。险易并陈,浓淡迭显,盖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观其意亦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夫上人之所造如是,其尝冥契默会而自得乎?其参游四方有得于识者之所讲乎?何其说之与余同也。吾今可以
3、少恃而自信矣。因甚爱其诗,2每退直还舍,辄卧读之不厌。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然昔人有以禅喻诗,其要又在于悟,圆转透彻,不涉有无,言说所不能宣,意匠所不可构。上人学佛者也,必有以知此矣。毋遄其归,尚留与共讲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趣以臻其妙也 臻:极尽B而师古之义乖 乖:违背,不协调C各师所嗜 师: 学习D浓淡迭显 迭: 屡次答案 D解析 迭:交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介词,用。B 项
4、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与“为”组合,表被动。C 项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连词,表选择/代词,他。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诗歌包括“格” “意” “趣”三要素,且可以衍化生成变化多样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他对诗歌作品艺术有机关系的认识。B作者主张“师古” ,提出了“兼师众长” “随事摹拟”的途径,认为汉唐以来作家都有所偏好,未能体现“相兼”的大家风范。C本序开篇高屋建瓴,直接从创作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诗学理论,语言简洁,结构严谨,观点明确,体现出格调谨严的诗学精神。D本序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诗歌理论,行文叙议结合,内容不枯燥
5、,以陶渊明等例入文又间以“行者”之喻等,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答案 B解析 结合文本内容“夫自汉、魏、晋、唐而降,杜甫氏之外,诸作者各以所长名家,而不能相兼也”分析,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文意, “杜甫”应除外。3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余 少 喜 攻 诗 患 于 多 门 莫 知 所 入 久 而 窃 有 见 于 是 焉 将 力 学 以 求 至 然 犹 未 敢 自 信 其 说 之 不 缪 也 欲 求 征 于 识 者 而 未 暇 焉答案 余少喜攻诗/患于多门/莫知所入/久而窃有见于是焉/将力学以求至/然犹未敢自信其说之不缪也/欲求征于识者而未暇焉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6、 分)(1)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译文:_(2)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译文:_答案 (1)有时跟他谈论这方面的观点,各自领悟互相欣赏,我就更对他充满殷切的期待。(2)不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要回去了,请求我为他的诗文集作序,我推辞但没有被答应,就写下自己的肤浅看法回复给他。参考译文诗歌的要义,包括体制、意蕴、趣味三者罢了。用诗歌的体制来辨别文体,用意蕴来表达情感,用趣味来极尽美感的妙处。文体不分清楚诗歌会变得歪斜粗陋,这和学习古人是相违背的;情感表达不到位诗歌就会落入浮夸空虚,这样诗歌就不感人了;风味美感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诗歌就流于平
7、凡浅显,超俗之感就无从谈起了。这三要素具备了之后,诗歌语言可以典雅、朴实、豪放、幽婉、奇险,变化不一、风格多样,只要根据合适的内容创作就行了,就如万物的生长,大小都由天定;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兴盛凋零适合各自的季节特点,能够做到各种声调不违背节律,言语能够表达含义,像这样那么诗歌创作的方法就具备了。自汉、魏、晋、唐以来,杜甫除外,诸位作者都各有所长自成一家,却不能互相兼备融通。求学的人赞誉这个诋毁那个,各自学习自己喜欢的,犹如行者身在一乡却想看尽天下的阔大,肯定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我曾经说过,渊明的诗文悠闲旷达却不能用来歌颂朝廷的圣明,李贺的诗文精巧奇特却不能吟咏邱园的雅致,都是因为没有学习全面
8、。所以一定要互相学习博采众长,随事临摹拟写,等到所写之文和内心融为一体之时,浑然天成,才可以自成一家,从而免于偏好的弊端。我从小就喜欢研究诗歌,担心向多方学习而不知道该怎么说,时间久了之后自己私下在这方面才有了这样的看法见解,并且努力学习实践以达到这样的目标,但还是不敢自信自4己的言论没有错误,想要向有识之士征求意见但又没有时间。同乡衍斯道上人姚广孝,和我分别已经有好几年了,一天,从钱塘到京城,到钟山我的住处来探访我,拿出他的叫独庵集的诗集给我看。他的诗词有的阔大奔放来展示他的才学,有的优雅婉转来抒发他的志向。诗文的惊奇与平实的特点兼而有之,词风的艳丽与淡雅交替显现,都是因为他能学习百家,博采
9、众长,不拘泥不狭隘。看他的作品内容发现他也有自己的一些新的创造,可以说是大方之家。有时跟他谈论这方面的观点,各自领悟互相欣赏,我就更对他充满殷切的期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所创造的成就就像这样,是他自己一人暗中体悟默想得到的呢,还是参游四方从有识之士所讲的口中得到的呢?他的学说观点和我的多么的相似啊。我现在可以借此而少依靠他人而相信自己了。因为特别喜欢他的诗文,所以常常侍奉君主回来之后回到家里,我就躺着读他的诗而且百读不厌。不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要回去了,请求我为他的诗文集作序,我推辞但没有被答应,就写下自己的肤浅看法回复给他。古人有用禅理喻诗,它的要领在领悟,圆转透彻,不说有或没有,只可意会不可
10、言传。衍斯道上人姚广孝是信佛的人,必定会知晓这个道理。不要急着回去啊,留下来和我一起讨论讨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 分)太子丹论清侯方域天下有绳墨之论,而挫英雄志士之气者,如以荆轲为盗是也。况乎狃 于成败之形,而不察于确然之数,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为后之国家者处仇敌法也?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 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 曰:“丹有罪焉,故书斩 。 ”呜呼!丹之心事,可以告之皇天后土而无憾矣!本意欲杀敌,不遂则死,已决绝于易水送荆轲之日矣,其书“斩”者,固其所笑而不受也。然则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夫强秦
11、之欲灭燕,岂待有衅哉?彼六国之见灭者,又坐何衅也?刺亦亡,不刺亦亡,三尺童子能辨之矣。即云幸而苟延焉,乃蜉蝣之朝夕也,尚不得为蟪蛄之晦朔也。有两人行而遇虎者,其一惶恐拜跪而乞哀以死,其一大呼奋臂斗不胜而死,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而撄虎之怒,则何其愚且谬也!且太子丹之遣荆轲也,或筹之熟矣。秦之横行而不可御,乃天下惊魂震魄,自慑伏于秦,非秦果能制天下也。斩竿一呼而天下瓦解,相去几时?秦既无德以入人,其势又非蟠结而不可动,设一旦其万乘之君立死于匹夫之手,国有不内乱乎?天下豪杰因以知其不足畏。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馀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以泄暴秦之威而5倡天下之义莫此
12、一击若也。宋人有见于战国之世,圣人之道不明,先王之法不立,其公子养客而侠士轻生,故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 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于太子丹。譬如有医之于药者,不察其人之何病,而概以乌附 为不可用,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宋之亡也,秦桧、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说,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仅有一大儒如考亭者,犹所见之如此,亦何怪乎三百年间,多议论而少成功哉!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选自壮悔堂文集 ,有删改)注 狃:因袭,拘泥。王喜:燕
13、王喜,战国末年燕国最后一代国君,太子丹的父亲。宋儒:指朱熹,即下文的“考亭” 。斩:无罪被杀曰杀,有罪被杀曰斩。聂政:战国时韩国人,严遂与相国侠累争权结怨,聂政为严遂刺死侠累。乌附:又名乌头,可入药,治风寒等症。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则何以为后之国家者处仇敌法也 处:处理,对待B又坐何衅也 坐:因而获罪C秦之横行而不可御 御:抵挡D故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 绳:制裁答案 D解析 绳:衡量。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介词,对于。A 项代
14、词,他,指太子丹/副词,表示揣测语气,大概。B 项句末语气词/兼词,于之。C 项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让步,尚且。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以批判的眼光评判历史人物的功罪得失,反对“丹有罪焉”的观点,赞扬太子丹派6荆轲刺秦王的壮举,论述了“以成败论得失”的荒谬。B作者认为,宋儒的观点颠倒了燕国灭亡的因果,混淆了判别懦夫和英豪的标准,反映出宋人的外交弱势心理,所以三百年中, “多议论而少成功” 。C第五段作者借论宋人对战国社会的看法,批判了“以私害公”的社会现象和“讲和误国”的可耻行径,宣泄了自己郁积心中的对黑暗官场的愤激之情。D文章运笔恣肆刚健,
15、行文纵横开阖,论证层层深入,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议论形象生动,结尾高度评价了历史英雄主义精神,洋溢着凛然的正气。答案 C解析 第五段并没有批评“以私害公”的社会现象,而是批评宋儒对太子丹和荆轲的偏见;而且作者批判的矛头也没有指向黑暗的官场。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而 太 子 丹 者 且 收 合 六 国 之 馀 烬 以 西 向 而 前 吾 恐 嬴 氏 之 亡 不 待 沛 公 之 入 关 矣 其 以 泄 暴 秦 之 威 而 倡 天 下 之 义 莫 此 一 击 若 也答案 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馀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以泄暴秦之威/而倡天下之义/莫此
16、一击若也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1)然则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译文:_(2)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译文:_答案 (1)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来给太子丹定罪呢?说:招致事端。(2)每天用药性平和的汤药调养他的肠胃,又怎么能治好久治不愈的痼疾而使他活命呢?参考译文天下有死板运用旧规矩论事,而挫伤英雄志士豪气的事,譬如把荆轲看作盗贼就是这样。况且拘泥于只看结果的成功与失败,而不去分析实际情况如何,对忠臣孝子为形势所迫的深沉用心和艰苦卓绝的行动,不顾念怜惜他的不幸,却反而认为他有罪,那怎么能作为后来国家的人对待仇敌的法则呢?从前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到秦国,刺杀秦
17、始皇不成功,秦国来讨伐燕国,燕王喜斩了太子丹的头,把它献给秦国,而燕国最终灭亡了。宋代儒者说:“太子丹有罪,因此在记载他事迹的书上写斩字。 ”唉!太子丹的心事可以告知皇天后土而没有遗憾了!太子丹本来7的心愿是想杀仇敌,不能成功就情愿死去,这在易水送别荆轲的时候就已打定主意了,那为他写的“斩”字,本来是他所讪笑而不接受的。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来给太子丹定罪呢?说:招致事端。强大的秦国想要灭掉燕国,难道要等待对方挑起事端吗?那六国被灭亡,又是因什么事端而获罪呢?行刺要灭亡,不行刺也要灭亡,三尺小童也明白这个道理。即使说侥幸能延缓灭亡的时间,也是像蜉蝣的朝生夕死罢了,就连像蟪蛄的月初活到月末也做不到
18、。有两个人一同赶路遇到老虎,其中一人害怕地跪地磕头、乞求哀怜而被咬死,其中一人大喊着挥臂搏斗,不能战胜而死,而评论的人却把那哭着哀求的看作机智,把那大喊着挥臂搏斗的看作是发狂,认为他轻率地触怒了老虎,这是多么愚蠢而且荒谬的评论啊!再说太子丹派遣荆轲刺秦王,或许是谋划得很严密的。秦的横行天下不可抵挡,只是因为天下人魂魄震惊,自己因害怕而屈服于秦国,不是秦国真的能制御天下。大泽乡揭竿而起,振臂一呼,秦朝天下随之土崩瓦解,两件事相隔能有多远?秦国既然没有德行使贤才归附,它的势力又不是坚固而不可动摇,假如一旦那拥有万乘的国君忽然死在一个普通人的手里,国家能不发生内乱吗?天下的英雄豪杰会因此而知道秦是不
19、值得害怕的。而太子丹召集聚合六国剩余的力量,向西进军,恐怕秦国的灭亡,不用等到沛公入函谷关了。用这个举动来扫落暴秦的威风,而作为号召天下人的倡议,没有能与这一击来相比的。宋朝有人对战国社会的看法是,圣人的主张不昌明,先王的法则不确立,那些公子养食客,于是侠士为他卖命,所以一切都拿这儒者的评论去衡量它,憎恶聂政因为报私仇损害国家而牵连到荆轲;憎恶平原、孟尝、春申之流而牵连到太子丹。就好像有的医生对于用药,不诊断那人得了什么病,而一概认为乌附不能用,每天用药性平和的汤药调养他的肠胃,又怎么能治好久治不愈的痼疾而使他活命呢?宋朝的灭亡,是因为秦桧、汤思退之流整天用挑衅的罪名,要挟杀戮天下的谋臣战将,始终用讲和的策略来害他的国家的结果。仅仅有一个大儒家考亭,所持的见解还是这样,这也就何必奇怪三百年来,议论多而成功少了啊!既然这样,那么荆轲可以算忠臣,太子丹可以算是孝子吗?回答是:由今天来评论,荆轲可以算忠臣了。而概括这个人,他是英雄又重情义的人。像太子丹这个人,即使说他的精神可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