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三现代的世界和中国专题2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1195829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三现代的世界和中国专题2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三现代的世界和中国专题2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三现代的世界和中国专题2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三现代的世界和中国专题2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三现代的世界和中国专题2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21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一 美苏争锋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b)(1)背景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主要原因: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根本条件:欧洲衰落;美苏双方实力均衡,都极力扩张。2(2)过程序幕:1946 年 3 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冷战表现项目 美国 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 ,成为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 年 3 月)苏联等九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1947 年提出马歇尔计划扶持、控制西欧1949 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了西方的经济封锁军事1949 年成立“北约” ,遏制苏联,称

2、霸世界1955 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对抗“北约” ,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德国分裂” “朝鲜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加试 (b)(1)德国分裂背景: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冷战逐渐加剧。分裂:1949 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朝鲜战争1950 年,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3 年,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是二战后以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3)古巴导弹危机(1962 年)原因: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结果:经过

3、两国的对峙和谈判,苏联撤走导弹。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1两极对峙格局的特征(1)美国推行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为目的的冷战政策,首先拉开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帷幕。(2)欧洲是美苏两极对峙的重点地区。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等都是针对欧洲的社会局势而制定的外交政策,苏联的应对措施也立足于欧洲。由此形成了西欧与东欧的对峙局面。3(3)两极对峙格局是在美苏双方相互推动下形成的。苏联的应对措施既是对美国冷战政策的反应,又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冷战政策的发展。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共同导致了战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4)两极对峙格局虽以不同的社会制度为旗帜,但实质是美苏两国为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而进行的争斗。2两极

4、格局下的四对矛盾(1)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4)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3唯物史观评价两极格局影响(1)积极作用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却使大国的行动

5、基本上都未超出各自的势力范围。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2)消极作用两极格局具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导致战后大国实行霸权主义。擅自划定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局部地区纷争不断。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地位,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1(20164 月浙江学考)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困难,美国提出应对措施,援助西欧复兴经济,并意图控制。这一举措是( )A建立北约组织 4B实施马歇尔计划C提出“杜鲁门主义”

6、D推行凯恩斯主义答案 B解析 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就是援助西欧复兴经济,并进而控制西欧,故符合题意的是 B项。2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下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 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 年的联合国C1949 年的北约 D1967 年的欧共体答案 C解析 1949 年,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 12 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C 项正确;葡萄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属于中立国,故 A 项错误;瑞典与冰岛于 1946 年加入联合国,图片中白色部分没有包括瑞典

7、,故 B 项错误;1973 年英国加入欧共体,故 D 项错误。3(加试题)(2018湖州选考测评)二战后初期美苏形成的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不利影响。下列史实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朝鲜战争的爆发 “古巴导弹危机”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的建立A BC D答案 B解析 1947 年“杜鲁门主义”提出;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 ;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选择 B 项符合题意。考点二 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b)背景(1)二战后,西欧各国实力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20 世纪 50 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发

8、展较快,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2)西欧各国强烈意识到只有联合才能保障自身安全与发展形成过程(1)1951 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 年,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2)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影响(1)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2)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致使美国调整对欧洲的政策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背景(1)二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2)新兴独立国家积极维护自身的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兴起发展 1961 年,第一次不结

9、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宗旨原则 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与原则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63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b)(1)时间:1991 年,俄罗斯等 11 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完全解体。(2)标志:苏联完全解体,标志两极格局崩溃。4 “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及其具体表现(b)(1)形成:“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2)表现美国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欧盟 1993 年 11 月 1 日,欧洲联盟成立,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日本

10、经济大国,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步伐俄罗斯 普京的务实政策使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又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5.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c)(1)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2)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3)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4)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5)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6)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7)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1三大角度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1)出现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2)两层内涵: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

11、”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因此,对多极化趋势可以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方面去理解。7(3)“多极化”在当今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还在不断加强。2从大国关系变化角度认识多极化趋势(1)二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两极对抗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

12、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3)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120 世纪 50 年代初,法国外长舒曼在一份宣言中声称:“法国做出了欧洲建设的第一个决定性举动,并且把德国也联合进来。 ”这里的“第一个决定性举动”是指法国倡议建立( )A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B欧洲煤钢共同体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欧洲经济共同体答案 B解析 20 世纪 50 年代初, “第一个决定性举动”是

13、指在欧共体建立过程中的第一步: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都是成立于 1958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故选 B 项。2下列德国历史地图的变化体现了( )A国家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B法德关系由对抗仇视到和解合作C政体由专制到立宪再到共和8D国际格局由“冷战”对峙到多极鼎立答案 A解析 由于美苏“冷战” ,德国从统一的国家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20 世纪 80 年代末,东欧剧变,德国重新走向统一,故 A 项正确。3(2018义乌学考满分加餐练)下图空格中应该填入的正确选项是( )A欧洲共同体成立B北约组织成立C不结盟运动形成D北美自由

14、贸易区建立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欧共体形成过程。1951 年,法国等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 年,六国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 年上述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故选 A。4(2018温州学考满分加餐练)有学者认为:“19551975 年期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两极体制的现象,或者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宰制,逐步让位于新的全球格局。”当时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有( )A苏联的解体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极格局在 19551975 年期间受到冲击,题干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C 项是多极化趋

15、势的表现,A、B、D 项时间明显不符合。9考向一 常考主干知识1(2018湖州新高考检测)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 1951 年提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岛链。 ”此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A美苏冷战 B第一次世界大战C冷战结束 D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 A解析 有效信息 1951 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是针对苏联和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源于美苏两大阵营对立,故 A 项正确;一战和二战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B、D 项错误;冷战结束是在 1991 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2(2018嘉兴新高考检测)一位美国学者说:“它们双方都像在镜子

16、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式咄咄逼人的姿态。”“它们”指的是( )A美国 英国 B美国 中国C中国 日本 D美国 苏联答案 D解析 美国和苏联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不一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苏形成争霸之势,故 D 项正确。3(2018衢州新高考检测)有外国学者评价说:“既实现美国人道主义动机,又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同时也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这段话指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罗斯福新政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马歇尔计划答案 D10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可得知此措施是针对欧洲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的

17、表现之一,旨在通过经济扶持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故 D 项正确。4(2018丽水学考满分加餐练)有研究者在一篇论文纲要中列举了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下列史事,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中法两国建交” “欧共体的建立” “日本重新成为经济大国” 。该文论述的主题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 B走向多极化的世界C第三世界的崛起 D和平发展的新时代答案 B解析 两极格局的瓦解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故 A 项错误;题干中“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法两国建交” “欧共体的建立” “日本重新成为经济大国”都能体现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 B 项正确;题干中“欧共体的建立” “日本重新成为经济大国”

18、说明也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和平主题,故 D 项错误。思维升华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特点1国际审判:为清除法西斯势力做出巨大的贡献,但由于美国的包庇和美国亚洲政策的影响,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打击转变为扶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亚洲的战后社会秩序的重建。2战争创伤: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因此创建联合国,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通过国际的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各国的使命和责任。3强权政治:在重建秩序中,战胜国中的大国借机提高国际地位,雅尔塔体系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美国主导了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确立,与苏联矛盾日增。美苏冷战对峙及局部热战并存。随着经济实力的变

19、化,苏联解体,世界逐渐走向“一超多强”格局。考向二 社会热点、学术前沿5国家意识大国关系立足点(2018丽水学考满分加餐练)1963 年 7 月,美国特使哈里曼赴莫斯科询问赫鲁晓夫是否采取“美国行动”或“苏联行动” ,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但被赫鲁晓夫拒绝。该事件反映了( )A苏联支持中国发展核武器B美苏霸权利益具有一致性C美苏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D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答案 C11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此时苏联不可能支持中国发展核武器,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没有同意美国的建议,体现了美苏霸权利益没有一致性,故 B 项错误;美苏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决定了其在这个

20、问题上意见是不同的,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多极化趋势,故 D 项错误。6唯物史观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地位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答案 C解析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 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 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 ,故 D 项错误。7时空观念国际格局变迁(2018湖州新高考检测)如

21、果写一篇关于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题目中最合适的是( )A论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B由对抗到结盟中美关系新走向C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D由盟友变对手美苏关系新变化答案 D解析 注意题干强调时间是“二战后初期” ,美苏因为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矛盾,最终导致它们的关系由盟友变成对手,故 D 项正确。8史料实证国际格局变化(2018台州新高考检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不断发展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大国力量保持均衡B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12C “一超多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D群雄逐鹿答案

22、 C解析 当今国际格局正处在新旧交替之际,旧的两极格局瓦解了,新的多极化格局还没有形成,目前正处在“一超多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阶段,材料本身包含了这个信息。多个政治力量崛起并不均衡,也不是军事政治集团;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暂时不可取代,不会是群雄逐鹿。9(2018温州新高考检测)据某史学著作:“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 ,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 ”文中的“事件”是( )A北约组织建立 B朝鲜战争C柏林墙修筑 D古巴导弹危机答案 D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 “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 ,表明这件事

23、发生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双方核战争一触即发,人类空前接近毁灭边缘,故 D 项正确。10 “奉行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不缔结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双边军事同盟;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有以上宗旨体现的现代国际政治组织应该是( )A华约 B欧共体C不结盟运动 D上海合作组织答案 C解析 华约是冷战时期苏联成立的军事联盟,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欧共体属于经济区域集团,不是政治组织,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不缔结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双边军事同盟;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可知是 1961 年不结盟

24、运动的行动纲领,故 C 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国际政治组织,故 D 项错误。11(2018台州新高考检测)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 ”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A德国的分裂状态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C911 事件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13答案 B解析 冷战结束后,德国已经完成了重新统一,故 A 项错误;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依然处于分裂状态,故 B 项正确;911 事件是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的后果,故 C 项错误;冷战结束后华约解散,故 D 项错误。考向三 综合能力历史理解与阐释12(2017丽水选考查缺补漏)自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霸

25、权开始失能,其过程跌宕起伏,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大事记(部分)1963 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1968 年,民权运动领导人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19681971 年,美国先后发生六次美元危机1972 年,水门事件爆发,直接导致 1974 年尼克松总统辞职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又得到加强。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综合国力在冷战后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另一方面,而且是主要的方面,在于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落美国的实力虽然有大幅度提升,但与二战后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在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之时,欧盟、中国等“五大力量中心”成员的

26、实力也都有引人注目的提升所以,当今世界并不是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刘建飞美国霸权失能与多极化趋势初现(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造成美国霸权失能的内外因素。(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霸权加强的原因并指出当时国际格局特点。答案 (1)内部:美元危机;矛盾重重。外部:不结盟运动兴起;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中国振兴。(2)原因:美国综合国力提升;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落。特点:暂时出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一、选择题1(2018温州选考评估)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咨文,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14和美国安全,美国要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该咨文最初

27、发表于( )A1946 年 B1947 年C1949 年 D1955 年答案 B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出台于 1947 年。2(加试题)(2018浙江绿色评价联盟押题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就相继发生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一系列国际冲突。其共同背景是( )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 B不结盟运动迅速展开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答案 C解析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题是美苏“冷战”对峙,题干中的四个事件都是美苏“冷战”对峙格局下的世界形势。3(加试题)(2018浙江绿色评价联盟押题交流)如果给下面德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疆域图配一个恰当的标题,正确的应该是(

28、)A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B四国分区占领下的德国C冷战时期的德国D柏林墙推倒后的德国答案 C解析 结合德国的名称可知,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是在冷战时期。4(加试题)(2018浙江绿色评价联盟押题交流)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冷战对世界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美苏加紧争夺世界霸权15B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C国际局势的紧张,导致世界的动荡不安D美苏关系出现和解迹象答案 C解析 美苏冷战的升级,展开了军备竞赛,把人类推向战争的边缘,造成 C 项所说内容。5(2018浙江绿色评价联盟押题交流)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 。在他看来,冷战其实是一场( )A国家利益的竞争B

29、国际霸权的争夺C主导力量的转移D不同制度的选择答案 D解析 “人心之争”不能体现国家利益的竞争、国际霸权的争夺和主导力量的转移,故A、B、C 项错误;据材料“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 ”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选择 D 项符合题意。6(2018湖州新高考检测)“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 ”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B美苏推行霸权主义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D战时同盟关系结束答案 C解析 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下的表现,故 A 项错误;美苏推行霸权主义不

30、符合材料主旨,故 B 项错误;战时同盟关系结束并不构成“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7(2018台州新高考检测)有学者认为:“战后西欧各国由于经济凋敝而导致了政局极度动荡,有可能引发赤色革命这对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它必然要选择复兴欧洲。 ”由此美国推行(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C冷战政策 D “大棒”政策16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欧经济困局可能造成政治革命,对美国而言是巨大的政治灾难,运用经济手段解决潜在的政治革命是务实之举,故 A 项正确。8(2018义乌新高考检测)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属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冷战及影响的史实有(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1、柏林危机的发生 朝鲜战争的爆发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A BC D答案 A解析 这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采用排除法。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1961 年,故有均不正确。9(2018嘉兴新高考检测)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的影响是( )两强相争避免了局部战争 两强相争使世界不得安宁 两强不敢轻易动武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A B C D答案 B解析 不正确,这一时期出现了多次局部战争,如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苏联出兵阿富汗等。10(2018温州新高考检测)20 世纪 70 年代,欧共体对外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 ,并制定了对亚非拉地区的共同政策,这说明欧共体( )A军事联合正在发展B一体化程度有所提高C成为经

32、济政治军事联盟D压制亚非拉国家的崛起答案 B解析 欧共体是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外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说明向政治一体化发展,体现一体化程度有所提高,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交政策,不是反映军事联合,故 A 项错误;经济政治一体化是欧盟,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压制亚非拉国家的崛起,故 D 项错误。11(2018海宁新高考检测)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欧共体形成、中国重17返联合国,这些事件反映出( )在两极格局下世界并不太平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美国霸权 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A B C D答案 D解析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以及走向联合的欧洲国

33、家代表的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下美国的霸权,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故正确;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让世界并不太平,但与新兴力量的崛起无关,20 世纪 90 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与发展才成为时代主题,故错误,选择 D 项符合题意。12(2018温州学考检测)它是 20 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它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中的“它”指( )A非洲联盟 B第三世界C亚太经合组织 D欧共体答案 B解析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非洲联盟和欧共体不符合题意,故 A、D 项错

34、误;万隆会议由亚非不发达国家组成,在反对殖民主义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上联合起来,1961 年的不结盟运动更是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原则,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符合第三世界的利益和要求,故 B 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 1989 年,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13(2018金丽衢课改联盟调研)“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手;到了 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C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 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答案 D解析 美苏间合作也好对立也罢,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做的政策调整,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故 D 项正确。14

35、(2018金丽衢十二校押题交流)观察下图,其变化对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影响是( )18A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B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C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D日本已成为政治大国答案 B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从 1955 年到 1976 年美国占世界 GDP 比重下降,而西欧和日本则上升,这种变化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故 B 项正确。15(2018金丽衢课改联盟调研)有历史学家认为 20 世纪开始于 1914 年,结束于 1991 年。据此判断,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 )A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C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D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答案 A

36、解析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主要国际力量之间的对比发生自近代以来的重大变化,1991 年,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结束,故 A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2018杭州选考查缺补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马歇尔计划从 1948 年到 1951 年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 131 亿美元的“援助” ,受援助国 GDP 从 1948 年到 1952 年底增长了 25%。但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美援必须用以购买美国物品和技术;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

37、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摘编自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材料二 二战后仅 25 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19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布热津斯基大棋局材料三 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想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8 年 2 月 8 日对记者的谈话(1)据材料一,概括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38、。(2)你如何理解“新力量的萌动”促使“两极格局开始消失”?(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建立单极世界“不现实”的理由。答案 (1)影响: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经济政治上受制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发展,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2)理解: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了两极格局。(3)理由: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性问题需多国合作。17(2018丽水新高考检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共和党人保守派从各种角度陈述继续对共产党中国实行全面贸易禁运的必要性,认为只有对共产党中国实行比对苏联更严厉的贸易禁运

39、,才可能分化中苏同盟。正是在上述观念的指引之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坚持在亚洲大陆上遏制中国,继续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在政治上策动“两个中国” 。这些举措诚然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同样重要的是这种政策也几乎同样地损害了美国自己。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材料二 在冷战结束的初期,多极化曾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事实上从 90 年代中期以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而且越来越奉行更倾向于单边主义的政策,甚至一些美国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单极世界。倪峰关于多极化的一些思考(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40、知识,指出 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美国采取了怎样的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的背景和造成的后果分别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冷战结束初期多极化“较好的发展势头”的表现,分析 90 年代以来“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的原因。答案 (1)政策:美国对中国实行包围和禁运,并继续实行“两个中国”的政策。20背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美国继续坚持敌视新中国的立场,支持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后果:美国的对华政策,既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也对美国的利益造成了损害。(2)表现:欧盟成立;中国的崛起;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原因: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对共产党中国实行全面贸易禁运的必要性” “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在政治上策动两个中国 ”的信息来概括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新中国外交政策以及美国二战后全球战略角度思考背景;结果从中美双方利益角度思考作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并结合所学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从美国政治以及经济视角分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EN 300 497-7-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mmon Interface (CI) Test Case Library (TCL) Part 7 Abstract Test Suite (ATS) for Network (NWK) Layer - _1.pdf ETSI EN 300 497-7-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mmon Interface (CI) Test Case Library (TCL) Part 7 Abstract Test Suite (ATS) for Network (NWK) Layer - _1.pdf
  • ETSI EN 300 497-8-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mmon Interface (CI) Test Case Library (TCL) Part 8 Test Suite Structure (TSS) and Test Purposes (TP) - .pdf ETSI EN 300 497-8-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mmon Interface (CI) Test Case Library (TCL) Part 8 Test Suite Structure (TSS) and Test Purposes (TP) - .pdf
  • ETSI EN 300 497-8-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mmon Interface (CI) Test Case Library (TCL) Part 8 Test Suite Structure (TSS) and Test Purposes (TP) - _1.pdf ETSI EN 300 497-8-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mmon Interface (CI) Test Case Library (TCL) Part 8 Test Suite Structure (TSS) and Test Purposes (TP) - _1.pdf
  • ETSI EN 300 497-9-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mmon Interface (CI) Test Case Library (TCL) Part 9 Abstract Test Suite (ATS) for Network (NWK) Layer - .pdf ETSI EN 300 497-9-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mmon Interface (CI) Test Case Library (TCL) Part 9 Abstract Test Suite (ATS) for Network (NWK) Layer - .pdf
  • ETSI EN 300 497-9-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mmon Interface (CI) Test Case Library (TCL) Part 9 Abstract Test Suite (ATS) for Network (NWK) Layer - _1.pdf ETSI EN 300 497-9-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mmon Interface (CI) Test Case Library (TCL) Part 9 Abstract Test Suite (ATS) for Network (NWK) Layer - _1.pdf
  • ETSI EN 300 523-2000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Numbering 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 (V4 11 1 GSM 03 03 Version 4 11 1)《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第2阶段) 编号 寻址和识别 GSM 03 .pdf ETSI EN 300 523-2000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Numbering 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 (V4 11 1 GSM 03 03 Version 4 11 1)《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第2阶段) 编号 寻址和识别 GSM 03 .pdf
  • ETSI EN 300 523-2000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Numbering 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 (V4 11 1 GSM 03 03 Version 4 11 1)《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第2阶段) 编号 寻址和识别 GSM 03 _1.pdf ETSI EN 300 523-2000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Numbering 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 (V4 11 1 GSM 03 03 Version 4 11 1)《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第2阶段) 编号 寻址和识别 GSM 03 _1.pdf
  • ETSI EN 300 607-1-2000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Mobile Station (MS)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Part 1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GSM 11 10-1 Version 8 1.pdf ETSI EN 300 607-1-2000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Mobile Station (MS)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Part 1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GSM 11 10-1 Version 8 1.pdf
  • ETSI EN 300 607-4-2000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Mobile Station (MS)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Part 4 SIM Application Toolkit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pdf ETSI EN 300 607-4-2000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Mobile Station (MS)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Part 4 SIM Application Toolkit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