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二(含解析).docx

上传人:visitstep340 文档编号:1200669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二(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二(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二(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二(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限时综合训练二(时间:30 分钟 分值:24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 分)网络隐私是指当前网络社会下被非法共享的个人信息,是传统隐私在互联网络中的发展与延伸。个人网络资料是网络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当前网络环境下准确反映用户个人资料及特征的各种文字、图像以及其他相关的个人资料。按理说,网络用户在申请网络服务时所必需提交的个人基本信息,服务商在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取这些个人信息的同时,也必须履行对这些个人资料保密的责任与义务。但由于互联网络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许多如姓名、职业等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信息也成为网络隐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个人财产状况以及网络用户的账户信息、邮箱

2、地址等也都属于用户个人隐私。任何搜集用户邮箱地址并将之公开或向他人提供的行为,都可以被列为侵犯用户隐私权的行为。网络用户的在线行踪,是网络隐私的另一重要内容,它主要指用户的 IP 地址、上网浏览历史记录、对互联网功能活动的应用内容等。通过对用户在线行踪的搜集能够准确地反映用户本人的兴趣爱好及其部分思想精神。通过非法手段对用户在线行踪进行追踪、搜索并公布的行为,同样属于对用户个人隐私权造成侵犯的行为。另外,由于互联网络中的信件均以无纸化数字作为载体,因此互联网络中的通信安全系数比一般信件更低,即使在加密状态下,还是有遭到黑客入侵甚至被截获的可能性。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公布个人隐私(利用互联网络中的

3、各种资源发布平台擅自公布或传播他人隐私)的行为,不但相当恶劣,且往往会产生许多较为严重的后果。当然,网络安全隐患也会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在当前互联网络中,个人信息大多是以数据形式体现的,因此,对数据进行安全保护也就是对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要保障网络安全,则主要是保障当前互联网络中不会出现非法篡改、复制、泄露数据等情况。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当前互联网络的安全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较大的威胁。这是由互联网络的设备、系统繁杂,用户繁多,网络信息共享性强等原因造成的。黑客通过木马、病毒等方式入侵用户电脑,从而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影响用户个人资料的安全。互联网络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普

4、及,为现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得人们的个人隐私与日常生活受到了冲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个人隐私的2安全问题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极大地影响了个人隐私的安全性。由于互联网络的种种特殊性,针对产生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不同原因,就必须团结整个社会的力量,从社会道德、文化氛围到政府管理与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从最大程度上对可能导致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因素进行防范并尽可能地加以杜绝。只有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强化、严格互联网络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法律调整并从伦理道德上进行严格的约束,才能有效地加强当前互联网或个人隐私的安全维护,切

5、实地确保网络用户的隐私安全。(选自钟斗关于互联网络个人隐私的安全维护 ,有删改)1下列不属于“网络隐私”的一项是(3 分)( )A当前网络社会下被网民共享的个人信息,即互联网络中发展与延伸了的传统隐私。B网络用户在申请网络服务时所必需提交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文字、图像等资料。C网络用户的 IP 地址、上网浏览历史记录、对互联网功能活动的应用内容等行踪。D以无纸化数字作为载体的互联网络中的信件所包含的账户信息、邮箱地址等资料。答案 A解析 非法共享的个人信息才是隐私。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服务商用合法手段获取用户个人信息,但也必须对这些个人资料进行绝对的保密。B对用户在

6、线行踪进行追踪、搜索并公布,属于对用户个人隐私权造成侵犯的行为。C要防范黑客用木马、病毒等方式入侵用户电脑,就亟须提升互联网安全技术水平。D要杜绝个人网络隐私被侵害,必须从社会道德乃至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答案 D解析 “要杜绝个人网络隐私被侵害”中的“杜绝”有误。3概括产生网络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6 分)答:_答案 利用互联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发布平台获取个人隐私并擅自发布;网络技术限制造成的网络安全隐患;互联网络的较强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所导致;互联网络管理制度、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 分)远至传统山水画和文人画的迭变,近至 20 世纪中国画

7、的时代变革,中国画一直在“守”与“变”中实现着形式更新、审美衍变;无数中国画大家也在对“守”与“变”的不断探索中成就独具个性的绘画面貌、谱写时代高峰。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同样需要在“守”与3“变”中开拓新境、绘就时代新风。“守” ,是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 “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中国画也不例外。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 “山水,大物也” ,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

8、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而南宋偏安一隅,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 。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的发展逻辑。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 ,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国画创新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

9、求变,使用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真正意义上的求“变” ,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这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 ,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是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将其化为己有。这都要求创作者要有广博的学识、独立的艺术观而不随波逐流。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既有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观念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审美,又有立足中国画传统的核心要义进行的创新转化,最终于笔墨法度中成就新的精神气象。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在“守”与“变”中,坚守

10、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精神追求,展现新时代的审美风范。中国画的“守”与“变” ,保持着中国画特有的轨迹、精神和面貌,也包含着对当代审美的追求,指导着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摘编自洪潮中国画的“守”与“变” ,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 )A “守”主要指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对提升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意义重大。B 中 国 绘 画 贯 穿 着 “守 ”与 “变 ”, 在 不 断 地 探 索 中 造 就 了 独 特 的 风 格 , 取 得 了 辉 煌 的 成 就 。C中国画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即既要表现精神追求,又

11、要在笔墨法度中彰显审美意蕴。4D “变”主要指中国绘画要融入时代精神、借鉴外来艺术,进而进行艺术创新转化。答案 C解析 应是“既要在笔墨法度中彰显审美意蕴,又要表现精神追求”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 )A文章用了例证法,举反例以突出只有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才能展现中国画的魅力。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突出中国画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C围绕“守”与“变” ,文章阐发了内涵,提出了做法,探索了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道路。D文章论证求“变”时,先从两方面阐明含义,然后论述两方面关系,再举例论证。答案 D解析 文章并未论述两方面关系。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 分)( )A南宋山水画变得气象萧疏,境界狭小,折射出南宋国土沦丧、国力衰弱的社会现实。B “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构成了中国画的文化特质。C当代画家机械求变,虽然使用中国的画具,但失去了中国画的神韵,不可能取得成就。D中国画家只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就能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答案 A解析 B 项“构成”错,以偏概全。C 项范围扩大,应为“一些画家” , “不可能取得成就”过于绝对。D 项应为必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